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021-06-15宋洪郭元海
宋洪 郭元海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乡村文化以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乡村文化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有利于消弭农民文化空虚之态。乡村文化之兴盛是国家之兴盛。目前,乡村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城乡二元的外力冲击、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外部投入不足、自身基础薄弱和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了以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议题。本文提出了从开展文娱活动以培育乡村文化自信、转变发展理念并采取“文化+”多元化发展模式、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延长产业链以增加就业机会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三条路径应对发展困境,以实现乡村文化发展并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困境;进路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根基命脉,农村兴则国家兴。2000年3月“三农”问题研究者李昌平上书中央,他在报告指出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堪忧,“三农”问题引起了中央的极大关注。2021年2月,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际,国家毅然决然地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涉及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从国家层面指明了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精神食粮,是乡村之魂,搞好乡村文化发展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的意义。
1 乡村文化发展之于乡村振兴的价值意涵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不仅要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还要有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在实践中发展、积累起来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地域性和乡土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1]。乡村文化丰富了农民的生活,蕴含着农村的独特气质,它包含在乡村的家风习俗、乡土人情、饮食娱乐中。乡村文化的发展载体是乡村,建设主体是村民。因此,发展好、建设好乡村文化,就是对乡村负责,对乡村人负责。乡村发展得好,乡村人生活得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1.2 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很重要,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推进器。只有协调发展经济和文化才能扎实稳定地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以特色农艺为中心的农民个人手工艺品制作,能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创收。以农家特色田园风情为中心的农家乐,能在如今的“乡村热”中,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创收机会。所以,乡村文化不仅能丰富乡村人的精神世界,亦能丰富乡村人的物质世界。
1.3 应对快餐时代乡村文化空虚之态
在快餐时代,人们对文化的学习快而不精、浅尝辄止。这个需要效率的时代其实更需要效益,人们的精神食粮不光要丰富,还要精。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文化不仅面临着氛围不强、基础设施薄弱、传承乏力的困境,还不断受到自媒体时代各种短视频的影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风靡使人们沉浸在快餐文化的消遣中,也让城市文化不断地侵蚀着乡村文化,这让乡村人对乡村文化逐渐不自信,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乡村精神文化呈现空虚之状。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应具有“人为”和“为人”的特点[2],即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的发展。在快餐时代,人们沉心静气的“人为”文化受到了致命的冲击,精神食粮产出变得碎片化,文化“为人”,即文化反过来促进无形的精神培育和有形的经济产出,也变得更加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人守住自身文化阵地、避免乡村文化空虚的重要举措,也是必然举措。
2 乡村文化发展之困境
在中国广大农村土地生成的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主体,乡村是乡村文化舞台,乡村文化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农民对故乡的热爱能进一步化作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农民对乡长的尊敬能进一步化为中国人民尊老爱幼的民族品质。乡村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快速发展的城市不断地压缩着乡村的发展空间,城市文化及西方文化不断地侵蚀着乡村文化,大批乡村人向城市迁移,致使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乡村文化的发展如今正处在“内卷化”阶段[3],即发展受到威胁甚至停滞。
2.1 城乡二元对立下乡村人文化自信受到冲击
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化步伐却未能从高速化转向高质化,快速突起城镇和缓慢发展的农村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乡村文化發展的空间受到压缩,“城乡之间的经济失衡进而导致心理失衡”[4]。一是体现为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缺乏兴趣。手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城市文化可以通过自媒体随时随地地呈现在年轻人的眼前,由于追求新鲜感和对城市的向往,乡村人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大打折扣。二是体现为长者有心幼者无意。城市文化的经济创造率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乡村文化呈现传承无力之态。三是城乡二元对立下洋节的泛滥冲击民间习俗。西方节日进一步走向乡村,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兴趣受到冲击。城市和农村二元文化的对立使乡村人对自身的文化不自信进一步加深,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无传承和发展之人。我国的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对于发展和丰富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冲击之下,如何理性对待城市文化,传承振兴乡村人自己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自信,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付出更多的实践。
2.2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外部投入不足
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外部支持,尤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但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对看得见的有形产品进行投入,以凸显政绩,无形的文化精神,难以被量化,所以它在乡村的发展中不受重视,投入不足,这就导致了乡村文化发展失衡。发展乡村文化是一个前期投入大、后期收益慢的项目,它对于追求商业利益的私营部门来说,投资性不强。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这两大外力的支持都不足的情况下,乡村文化发展已然需要依靠乡村自身。农村并不像城市社区一般,有社区委员主导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大多地广人稀、缺乏组织,农民自身又比较贫乏,所以,乡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2.3 乡村文化设施薄弱与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许多东部地区都较为贫乏,西部地区则更为严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同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关,还与农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也与公共部门和社会其他部门的支持不到位有关。基础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附着体,是文化精神的附着体,文化产品的产出都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农村经济薄弱,人们很少会聚资发展基础设施,在乡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都无闲暇时光,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大;政府对乡村的投资多涉及电水、交通等,对乡村的精神文化投入较少;再者,由于乡村缺乏创造经济的机会,所以大批鄉村青年向发达的城市迁移,乡村的常住人口便多为老人和儿童,然而青年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大批青年的流失,使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后继无人。在文化的重要基础载体薄弱以及传承创造主体流失的双重影响下,乡村文化的发展就显得更加困难。
3 乡村文化振兴之进路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实现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之魂在于乡村文化的振兴,所以,发展乡村文化不仅对“三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具有推动意义。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便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注,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便是对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对症下药,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3.1 开展文娱活动以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需要通过文娱活动进行展现和传承,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乡村自身文化建设不足,二是受城市文化的冲击,文化自信不足,尤其是广大青年对乡村文化不自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首先,需要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村干部是乡村的主事人,他们可以大力组织文娱活动展出等,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拜请受人尊敬的长者参与主持或评价,乡村的淳朴表现为对长者的极大尊重,乡村长者可以引导村民关注自身文化,参与建设自身文化。干部引导、长者支持以及文娱活动的经常性展出可以增强乡民之间的凝聚力,丰富乡村生活,吸引外部人员观看和参与,最重要的是可以使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应对城乡二元对立冲击的有效路径,是消弭城市文化扩张、乡村文化势微的重要举措。
3.2 转变发展理念,采取“文化+”多元化发展模式
目前,乡村文化的发展模式单一,比如以田园观光+喝茶吃饭的模式或者是季节性的瓜果采摘等方式吸引游客,而健康养老休闲、农业知识科普、自然体验等模式还有待发展[5]。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乡村自身要转变观念,要以“文化+”的多元化模式发展乡村文化。在外力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乡村必须立足于发展自己。首先,利用互联网络,构建“文化+互联网”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增加影响力,打造品牌效应,对乡村文化产品进行销售。其次,利用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模式,设立文化馆,诉说乡村发展史;开设书屋,培育乡村文化氛围;培训乡民服务技能,增强游客文化体验;加大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文化旅游的实物支撑。“文化+旅游”模式,既能吸引游客,传播特色乡村文化,还能创造经济收入。“文化+”模式可以打破乡村外力支持不足的困境,从内部破解乡村文化发展的难题。
3.3 走文化产业化道路并延长产业链以增加就业机会留住人才
人才的流失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大阻碍,文化发展需要“人为”,如何留住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破局点。乡村人才流失主要是因为乡村创收机会小,即使有就业渠道,收入也不高,不仅人才外流严重,而且还难以吸引人才。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不仅能留住乡村人才,还能吸引外来人才参与乡村文化的建设。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应当加大对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帮助村民打造特色项目,吸引私有资本的投入,鼓励社会的参与。在不损害乡民利益的前提下,更多的外力参与可以帮助乡村破解资金难题,走上产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文化以产业的形式发展起来,不仅能定型乡村文化,还能使文化产品的产出变得规模化;精神文化以物质产品的形式传播,不仅能为乡村创造经济价值,还能激发企业的投资欲望。这样不仅留住人才,同时还能为产业化发展吸引人才,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资金保障及智慧贡献。
4 结语
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发展的精神根基。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广泛地、经常性地开展文娱活动,可以有效培育乡村人的文化自信;在外界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乡村人需要转变发展观念,立足自身的特色文化和山水风情,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从乡村内部破局,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在自身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可以争取政府扶持,拉取私人赞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长文化产业链留住乡村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助力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总而言之,乡村人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乡村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强化乡村主体意识,加大内部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97-108,112.
[2]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前途[N].社会科学报,2002-06-06(A04).
[3] 尹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247-249.
[4] 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02):73-79.
[5] 张亚芝.产业链视角下贵州山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9(05):118-119.
作者简介:宋洪(1999—),男,贵州晴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治理。
郭元海(1994—),男,贵州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