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探微
2021-06-15赵薇
赵薇
摘 要:幼儿隐性德育课程是促进幼儿品德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更是增强幼儿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本文简单介绍了隐性课程,就隐性德育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途径,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将其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发挥德育教育的最大化价值,取得幼儿素质培养的积极成效。
关键词:幼儿;隐性德育课程;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8-0053-02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ZHAO Wei (Qidong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Qido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 Recessiv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is an effective mo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ldrens teaching.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hidden curriculum,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nd discusses the ways to optimiz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combine it with the dominant curriculum,give full play to the maximum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and achieve positive resul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quality.
【Keywords】 Children;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Educational value
1.隱性课程介绍
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教学课程及幼儿发展规划中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却需要幼儿进行学习的个人经验,同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无法通过分数、考试等方式对教育质量进行考核。具体课程包括:个人能力、人际关系、性别差异、班级结构等,其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幼儿个人政治、价值观形成、权利观念养成等方面。我国正式进行隐性课程的研究是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现在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还未取得同意,但这不能阻碍人们进行相关课程研究,并且研究主题从校园环境中逐渐延伸到学校周围的物质环境、制度建设、幼儿心理等方方面面。幼儿德育方式的构建,能够使其与生活之间产生情感反应,强调幼儿参与到对生活经验的探索活动中来。在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环境趋势下,强调幼儿隐性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加强课本知识的教学应用,能有效解决当今社会关于人才的实际要求。可以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及创造性思维,避免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有效缓解幼儿融入集体的抵触情绪,为其人生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幼儿隐性德育课程的意义
(1)道德认知
幼儿品德形成的基础便是道德认知,这不仅是对道德规范上的认知,更涉及到幼儿未来人际关系、成长环境、集体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帮助幼儿通过自我认知,对不同情境进行概念辨析,完成对不同人、事的道德评价。一个优秀的幼儿隐性德育课程能够净化个人心灵,从而实现良好道德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与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优秀的教育情境,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能够提高个人思想层次,陶冶自我情操。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一种伴随道德活动产生的内心感受,具体表现为人类主体对于道德任务的喜好、厌恶等心理情绪。幼儿隐性德育课程能够熏陶幼儿适应个人良好道德情感,还会为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构建现实环境。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种人们在进行道德任务时解决问题与困难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而幼儿德育隐性课程能够起到意志磨练作用,以精神等形态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思想刺激。或利用较为强硬的管理手段,对幼儿进行制度要求管理,为幼儿完成道德任务提供强大驱动力,意志幼儿的不规范行动,培养优秀的个人自制力以及道德意志。
(4)道德规范
幼儿进行道德隐性课程的根本目的,便是对个人道德行为起到规范管理作用,道德行为是基于幼儿道德认知的情况下,进行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其道德情感的外化表现。无论是幼儿的日常交际活动,或是生活学习环境设置,都透露着幼儿园道德要求,通过心理暗示等方法,对幼儿制造适当压力,并辅导其将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实现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作用。
幼儿园进行隐性德育课程时,要明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规范这四种道德体系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幼儿园及教育从业者应通过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帮助幼儿进行道德认知,磨砺个人行为规范,构建个人品德结构。
3.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塑造幼儿优秀品格
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便是塑造幼儿健全独立的人格,塑造幼儿优秀品格,让幼儿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拒绝成为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应声虫”。幼儿在隐性德育课程活动中有着自己的想法,若教师一味地强求教育活动统一,将会阻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部分学者认为,幼儿德育课程其实就是针对个人品德方面的要求,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道德要求,为其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做好铺垫。隐性课程的出现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它要求学生不仅在算数、写字、口语等专业方面的发展,更要塑造个人优秀品格,同学校周边物质环境、条规制度相契合,实现素质情感上的熏陶。教师应学会倾听幼儿的话语,在从与幼儿的交流中深入了解幼儿,从而活动幼儿的认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了解自身处境,明白自己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更是班级内幼儿的思维引导者,其对于幼儿的个性人格及表达方式,都有着直接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时,应放低姿态,用友好、平等的语气和态度来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分为,让幼儿的自尊得到尊重、信任,从而打开自己的心扉,达到事半功倍的道德教育效果。
利用隐性德育课程培养塑造幼儿优秀品格,要將幼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隐性课程教育强调的是开放性和交互性,它能够实现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转变日常生活学习模式,从不同幼儿的年龄出发,配置适合幼儿进行实际操作的角落,实现道德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提高幼儿思维方式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帮助幼儿进行头脑风暴,让幼儿思考是否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将道德培养渗透到幼儿日常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意志,塑造个人优秀品格。
(2)深入开展品德实践
幼儿园品德教育活动中,很多知识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源于生活的隐性德育课程教学活动时,可采用联系实际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鼓励幼儿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进行质疑。一般来说,幼儿在构建道德思维能力时,由于自身水平不足,很可能被知识的应用难度所限制。要将幼儿解救出来,根据对于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解与个性思考,鼓励幼儿从生活的限制中挣脱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构建自己的道德规则体系。例如,义务植树作为一种公益性活动,幼儿园可以有效发挥其教育作用,将公益活动与隐性课程教育相结合,培养幼儿保护坏境、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例如,某地植树节由当地市委宣传办、市文明办以“为爱种植,传递温情”为口号,牵头进行了志愿植树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配合植树活动的同时以植树为主题,进行以为植树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进行义务植树劳动。在植树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会对其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感受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发挥隐性德育课程道德教育功能。
传统显性教育课程中,幼儿作为文化接受端,束缚了幼儿的展示空间,不利于思维逻辑的发展。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中,虽然幼儿没有面临课程繁重、作业太多、考试频繁等问题,但学龄前阶段的幼儿对于环境的自主选择能力较弱,并且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的质量对于其社会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深入进行品德实践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促进幼儿步入社会前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中,幼儿面临课程繁重、作业太多、考试频繁等问题,承受着巨大压力。在幼儿园隐性课程过程中,应解放幼儿双手,通过课外实践进行隐性课程教育,加强对道德教育内容的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释放幼儿天性,为其提供道德榜样,发挥榜样作用。教师在过程中要适时同幼儿进行对话,同幼儿自己的“道德世界”融合,及时革新隐性教育“理念”,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其提供更多道德展示机会,锻炼幼儿发散性思维,从而实现切实有效的品德教育引导。
(3)构建网络道德环境
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幼儿隐性德育课程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家长、教师要摆脱对网络的“传统看法”,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幼儿道德意志培养工作的现代化改革。幼儿隐性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幼儿构建正确的道德思维,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在实际隐性课程教育工作中,传统教育模式无法赶上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信息传播的高效化为幼儿带来道德品质上的冲击。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挥其对于幼儿道德情感的熏陶作用,激发幼儿对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爱。通过网络构建和谐的隐性德育学习环境,让幼儿在充满爱的氛围中体会爱,并将这种爱分享给他人。幼儿隐性德育课程开发需要积极进行内容创新,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为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方向,提供正向的人生引导。例如,在秋冬换季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防感冒、防传染的视频,并配以幼儿生病后其他幼儿进行关心与照顾的影像,教育幼儿学习视频中的幼儿照顾自己的朋友、家长、老师,切实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教育意义。
网络资源应用于隐性德育工作中,其影响并不是只有积极的,也存在消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幼儿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环节,思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有选择性的进行网络资源整合,在丰富德育内容的同时保证幼儿接触到的网络资源都是积极、健康的,通过生动的网络教育资源帮助幼儿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例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时,教师可以整合出网络资源中能够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频,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幼儿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年龄对于某些概念的理解能力,尽量降低幼儿的理解壁垒,以图文结合、动画模拟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并且在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隐性德育课程内容时,还需要注意对网络资源的科学挑选,尽量选择贴合幼儿实际生活的教育案例,体现出隐性课程开发对于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4.结论
优隐性课程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意志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将其应用于幼儿教学活动中,采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新世纪儿童。并以此为道德基础,在未来人生发展过程中,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幼儿树立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友文.创新思政课:发掘公安文学中的思政元素——以《中国铁路第一大案解密》为例[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33(03):79-82.
[2]刘前树,吕燕,尹荷蓉.构建培养目标引领下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J].中国德育,2019(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