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庾信后期文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2021-06-15张越
摘 要: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既以“清新”标称,又以“萧瑟动江关”。纵观他前后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在思想内容,风格特征还是心智情绪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庾信前期作品受南朝主流风气的影响,整体风格绮艳浮华;而后庾信经历了南北朝的板荡,人生经历的多元丰富使得后期风格变得沉郁悲怆。这些变化与其所处南北朝环境的复杂性及其个人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关键词:庾信;作品风格;社会环境;生活经历;情感心态
作者简介:张越(1999.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03
所谓文学风格,就是指主题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个作家渐趋成熟,作品达到相对高度的艺术造诣的标志。[1]影响文学风格的要素有很多,既有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各种要素的相互交叉作育了作家创作风格的变化和发展。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庾信生活在南北朝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他不得不经历了坎坷的一生。前期历梁,后期仕北,不仅地理环境跨度大,而且生活境遇也近天壤之别。公元555年梁元帝江陵之败,则是改变庾信整个人生的转折点。这种人生经历的独特性,也使得他的作品风格经历了不同的转变。在南朝时,庾信作为宫体诗的重要诗人,诗词多以艷情见长,描写贵族逸事以娱统治者。入北朝后,家国板荡,无家可归的怅惘悲凉渐渐成为他诗歌抒发的主题。庾信有苦难言,只能借助诗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空洞与绝望,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也因此形成。
一、社会环境对庾信文学风格形成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角度研究文学创作,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各地的山川景色、民风民俗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态度和审美风尚,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创作的主题和风格。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地域差异非常明显的一个时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这一时期的许多文人游离于南北之间,在不自觉中促进了南北诗文风格和写作手法的融合,最终在文学风格上体现出来。由南入北的庾信便是这些文人中最典型的一个。
庾信前期生活在南朝,地处江南,统治者十分注重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促使人们纵情声色,艳情诗歌产生于市井然后波及到宫廷,给那些悠闲的文人和帝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自永嘉衣冠南渡后,江南的社会环境比起战乱纷纷的北方要稳定得多,人们在审美上追究山水自然之美,出入宫廷的诗人也着力于在山水和宫廷之间找平衡点,寻找创作的素材,这也使得江南士人在性情和精神状态上都异于北方。同时,南朝的学术文化环境较北方也有很大不同。南朝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是非常活跃的,是一个儒、释、道思想兼容并包的时代。作为南朝宫体诗的代表诗人,庾信的创作深受南朝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显得有些视野狭窄、内容单一、情感单薄,整体风格绮艳浮华。
且看北朝,鲜卑族身为游牧民族,长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相较南朝十分落后。经过南北长期的战乱杀伐,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迁都洛阳后,才初步确立起封建制度。北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北方少数民族积极进取、强壮威猛、慷慨悲歌的民族气质和中原文化特有的质朴无华相互融合碰撞,使北方文人也表现出特有的审美风尚。
庾信身处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的特殊时期,其文学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前半生历梁,后半生仕北的特殊生活经历,使得庾信受到了南北朝不同环境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前后两期的诗文创作也因此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这种南北朝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庾信后期的诗歌呈现出断然不同的风格,这不仅是庾信诗文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南北朝文学交融互补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二、个人原因对庾信文学风格形成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庾信的思想和心态也在发生着改变。这种种个人原因也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作家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个人的气度等方面。[2]作家整体素质的变化必然导致其创作风格也不断改变,即庾信前后期的作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的代表,所谓的“徐庾体”代表的就是当时流行的轻艳绮靡的文风;在庾信入北之后,由于庾信在创作时融入了多年来的所见所想,他的作品境界也随之扩大,更浓郁、更充沛的感情也使他大量的诗赋创作变得厚重,更加震撼人心。
(一)庾信的生活经历
生活经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首要的素质,生活经验的丰富或匮乏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优劣成败。作家的生活经验首先是直接经验,也就是说从直接参与的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3]也可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事情加以推测、测度和构想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作家都在想方设法取得尽可能丰富全面的生活经验,为文学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庾信的生平经历来看看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庾信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书香浓厚的家庭,父亲庾肩吾是当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家庭氛围的浓厚,早早地发蒙了他的文学创作。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善属文写诗,15岁时就入宫做太子伴读,身为文学侍从出入萧绎、萧纲的身边,长期任萧纲的抄撰学士。徐庾父子作为萧纲身边最重要的文学侍从,也是宫体诗的主要作者,他们所写作的轻浮绮艳的诗文颇为时人所重,“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一文出,都下莫不传诵”,号称“徐庾体”。庾信在南朝过着贵族那种安逸闲适的生活,纵横意气,恣情欢娱,诗赋多描写的是江南的优美风景,宫廷的名伶歌姬,对前途亦是满怀信心。
庾信前期所存诗歌数量不多,都带有鲜明的南方文学特点,风格旖靡,文辞富丽精工。比较有名的如《和咏舞诗》[4]: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这首诗描写了在灯火辉煌的洞房之中,觥筹交错之后,轻盈的舞姿应声而起,舞者或顿,,或低头,或转步,或飘舞衫袖,美轮美奂。结句赞叹此舞非人间所有,全诗笔法细致,形象描摹精细逼真,美感令人回味。
侯景之乱不仅是梁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亦是庾信后半生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开始。这场变乱彻底打破了他耽于享乐的生活,人生的种种苦厄扑面而来。侯景领兵南渡时,他曾临阵脱逃。台城陷后,他又“窜身荒谷”,一路颠沛而来,“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届于七泽,滨于十死”[5]。自朱雀航失守至投奔江陵,时间跨度超过两年,庾信都留在建康,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先前的那种优越与抱负荡然无存。为了生存,庾信只能归顺北朝。而后庾信虽受到北朝统治者的相对礼遇,但实际上却是“从官非官,归田不田”的虚职,在乡关之思、羁旅之苦、故国之悲中产生出了新的创作风格。
(二)庾信的思想情感
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似乎比大同时期更加饱经沧桑,庾信也不例外。在南北朝战乱纷繁的社会背景下,经历了由南入北、由“受宠”到“失宠”,从笃忠到叛逃的庾信,他的情感也开始波动,由过去单一的心态结构,逐步向多元复杂的情感转变。如果说在建康生于安乐是他情感的奠基期,在颠沛江陵处于动乱则是庾信情感的发展期,这两个阶段的情感变化与发展对其后期风格的形成做了铺垫。
前期庾信作为宫廷御用文人,他的生活环境不离宫廷左右,所见所闻也远没有北方那样大气、开阔,题材上也大多以风花雪月、歌舞宴乐为主,内容比较浅薄,描写的大多是统治者和贵族的生活和宫女丽人的生活画面,通常以男性的眼光来描写女性,多是供君王消遣娱乐,表现了对女性的审美观照。
到了北方,人生的種种不顺扑面而来,屈事北朝的无奈和异族的耻辱和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始终萦绕在他身边,而这种情感又不能直接公开地表露出来,因此庾信只有用文学创作来宛转隐晦地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悲凉。他通过在南朝创作宫体诗的长期经验,表达满溢于心中的思想之情以及其后潜藏的悲痛、屈辱与绝望。庾信后期的一部分作品达到了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与圆熟的写作技巧的完美结合,涉及的题材有思乡、羁旅、边塞、归隐、女性和酬唱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拟咏怀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是庾信在北方陆续写成的,但其中贯穿着一致的主题,就是“乡关之思”。组诗整体的风格和感情基调也是一致的,整体而言悲凉沉郁。
边塞诗如《拟咏怀》其十七:
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
诗中有景有人,落日荒城,苍茫雄阔,将军不辱使命凯旋,军旅充满了塞外雄气。诗中除了写萧杀的塞外风光,自己有辱使命的愧疚也夹杂其中,使得诗情更为深邃。这种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与上文提及的宫体诗风格截然不同。
如果说南朝时的庾信是佼佼者,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徐庾体”的创始者,文人的代表,每日伤春悲秋,追求的都是风花雪月、娇俏美人,情感平和单一、轻靡浅浮。那么经过岁月的打磨,北朝时的庾信,对美好的事物不再抱有幻想,心中满是悲痛、屈辱、绝望。表现在文章上,自然是写景萧索伤神,抒情悲怆感人,文章显得凄丽动人了。
(三)庾信的创作心态
创作心态是作家在创作时特有的心理活动状态,是主导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想、情感、意愿和思维等。由于这种心态不断在作家心中蕴积,当作家遇到外界环境的触动时就会促使其进行创作,并且通过各种艺术技巧将其表现出来。因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与作家的心态紧密相连,而文学作品也必然会收到作家心态的影响。
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6]“老成”、“健笔”,很好地概括了庾信晚期文学的风格。庾信前期诗赋作品视野狭窄、辞采靡丽,整体风格是绮艳浮华,后期情感丰富、思想多元,变为沉郁苍劲,这也是由于人生境遇的变迁、阅历的丰富造成作家心态的复杂变化,也就成就了其新的文学艺术风格。
清代陈祚明评价他:“北朝羁迹,实有难堪。……子山惊才盖代……生平歌咏,要皆激楚之音,悲凉之调,情纷纠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7]如果没有庾信如此丰富多元的心态,他的诗文中自然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情感变化,写出如此感人至深、内容丰富的文章。后期庾信在以悲为美的文学观的主导下,将这些悲情恣意抒写,从而成了激楚之音、悲凉之调,融合了南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诗文创作风格,成为了集六朝之大成者。
三、结语
林怡在《庾信研究》中提到:“江南文坛以华艳流丽的辞藻等技巧的讲究见长,所缺的却是北朝作者所具有的高原的心气和豪迈的性情。因此,南北文风交流的方向就在于如何把南北之所长有机地结合在创作实践中,即如何在文学创作中既讲究辞藻文采之丽美,又不乏宏壮风骨和作者个性。庾信集辞藻美和气势美为一体的创作成就代表了南北文风交融的方向。”[8]这算是对庾信创作风格的高度评价。
庾信由南入北,历经四朝十帝,坎坷的经历、不凡的人生既丰富了他的阅历,同时也蕴积了其复杂的情感。南北朝时代大动荡、大融合的特定历史时期也给了他尽情发挥的空间。这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也反馈在他的作品风格上。诗赋是文人心境的外在体现,庾信后期多维的心态促使他以更加多样且完善的内容和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从而写下了一部部“动江关”的名作。总之,庾信后期的创作风格,是北朝这一特殊环境对一个具备高超文学底蕴,丰富思想感情的南朝亡国之士的熏陶下的产物,也是他创作心态主动变化产生的艺术成就,使得庾信最终成为了“集六朝之大成,导四杰之先路”的宗臣巨匠。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第5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2]姚文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学理论 第4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P154.
[3]姚文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学理论 第4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P123.
[4][北周]庾信.庾信诗赋选.谭正璧,纪馥华选注[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5]见庾信《哀江南赋》.
[6]见杜甫《戏为六绝句》.
[7][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林怡.庾信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钱钟书.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
[10]沈国根.哀伤同庾信——从杜甫对庾信的评价解读庾信的诗赋创作[D]. 首都师范大学,2013
[11]陈建刚.论庾信诗文风格之变[D]. 湘潭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