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树林地图”为例,浅谈微课程的生成与建构

2021-06-15曹熙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树林方位建构

曹熙

摘  要:“生活即教育”,而幼儿园的微课程,应该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并且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要在日常活动中捕捉到幼儿兴趣点,进行价值预判后,及时促进活动的生成,根据幼儿和活动的需要,进行逐步的推进与建构。

关键词:小树林;地图;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9-0064-02

Taking "small forest map"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icro curriculum

CAO Xi  (Mingde kindergarten,preschool education center,Liuhe Town,Taica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Life is education",and the micro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should be based on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needs,find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in children's daily life,and childre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e should capture children's interest points in daily activities,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activities in time after value prediction,and gradually promote and construc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and activities.

【Keywords】Small woods;Maps;Natural resources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而幼儿园的微课程,应该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并且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幼儿的合作伙伴,是幼儿有了新的想法时的支持者,也是他们遇到难题时的引导者。本园位于浏河古镇附近,基于此地理位置和文化,结合本园特有的树林资源,融合我园的中心课题《回归自然,优化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方向,让教育在环境中、生活中进行,做幼儿身后的人,支持他们对本园特有资源—小树林的深度开发。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我园大班的生成主题:“小树林地图”,从中阐述笔者对微课程的生成与建构过程的思考与实践。

1.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促进微课程的主题生成

幼儿的学习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 生活即教育,在日常的活动中,幼儿会有各种各样“突发状况”,有些“状况”通过谈话、散步就能解决,有些则可以慢下脚步,一点一点地深度挖掘探索。所以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到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其兴趣在哪里,及时抓住有价值的点,对其进行前期的判断与思考,在有所预判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鼓励、推动幼儿的积极的探索、感知,在这样的过程中,累积相关的经验,建构属于幼儿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亮眼看家乡”主题中,大班幼儿去参观了浏河的古镇,并且在古镇内发现了路边的导览图和旅游手册上的手绘地图,他们觉得很有意思,从而引发小朋友们对地图的兴趣。因此我们也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地图,给幼儿观察欣赏,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初步的了解了地图的作用。在一次的午饭后,我们和幼儿出来散步,有些小朋友发现,小树林里面,怎么没有像古镇里一样的地图呢。小朋友互相讨论了一下,也想给小树林也设计一张地图。

孩子对地图的活动兴致勃勃,基于其兴趣和需要,笔者及时抓住并且对此兴趣点进行价值预判,一张地图能否设计好,需要孩子累积很多经验,比如,地图要素的经验、辨别方位的经验、测量的经验、比例的经验等。这些和幼儿的科学、数学的素养分不开,而且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家长、老师、同伴、网络、绘本等多方面的资源帮助幼儿理解并解决问题。在给小树林设计地图的问题情景中,幼儿能够主动的思考、学习、操作、尝试,这样的活动自然是适合幼儿开展的,也是老师需要全力支持的。

2.结合实际与需要,推动微课程的发展与建构

在微课程中,主题确定了,接下来活动的生成与建构需要教师进行思考,确定好一条线路的走向,做到心里有数,但具体的活动要跟随幼儿的需要进行,做到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探究。微课程的生成到逐步建构形成并不是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幼儿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动态过程。

比如,在“小树林地图”活动中,幼儿萌发了要为小树林设计地图的想法,在活动前,教师尝试抛出了一些问题,引发幼儿进行思考:什么是地图?地图上包含哪些因素?地图怎么绘制……前期将这些问题抛出后,幼儿发现地图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它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丰富的前期准备。虞永平教授提出:有效的学习意味着获得新的经验,也就是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而且需要教师同伴的合作、支持和启发,这样,他们的经验会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中得到整合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会在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完善。经过讨论和研究,我们初步确定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了解地图、认识方位、前期测量、比例缩减、场景丰富等。

(1)认识地图,为活动做好前期铺垫

什么是地图,作用是什么?围绕在浏河古镇中找到地图,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的孩子提到,地图可以防止“迷路”,为我们指明道路;有的幼儿说地图可以告诉我们这是哪里,有什么,就像古镇地图上标明有几座桥,几座亭子;幼儿提到了除了纸质地图,还有电子地图,这个能够帮助我们导航,还能告诉我们路况。在讨论中,幼儿了解了地图是有导向作用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看了古镇地图后,有的幼儿提出自己家中有不一样的地图,有的幼儿提出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也有地图,接下来,我们收集了很多不一样的地图、地图的图书、使用电子地图的视频等,在了解地图的基础上,支持幼儿更好的进行地图设计活动。地图是一张平面图片,但是它的意义是能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路线图,对于幼儿来说,理解地图的过程也是建立大脑空间思维的过程。

(2)明确小树林的方位、路线及尺寸,绘制路线图

在认识地图后,我们发现,不管在电子地图还是纸质地图上,都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因素:方位和比例。东南西北的方位与左右的方位不同,一个是固定方位,一个是相对自身固定的活动方位,本次活动中,幼儿需要了解什么是东南西北,因为地图的方位是永远固定的,而东南西北的认知是幼儿发展“空间方位”认知中的难点之一,基于此,我们和幼儿一起了解了辨认东南西北的方式:太阳、指南针等,在一次次的操作实验中,了解怎么辨别东南西北。比例对于幼儿来说,是数学领域中比较复杂的一个概念,它需要幼儿了解如何才能“等量”替换地缩小,将大大的场景表现在小小的纸上,这些充满了难度与挑战,但同时也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

第一,认识方位,绘制初步路线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指出: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辨别东南西北是有难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利用了家长资源、结合孩子自身的经验,知道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了解了可以利用太阳辨别方位的方式,掌握了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在同伴相互配合下,幼儿通过一次两次三次的实地“考察”,结合方位绘制出了初步的路線图。

第二,进行测量,按比例绘制路线图。

确定比例,首先需要确定尺寸长度。在活动前,幼儿已有“一寸虫”的测量经验,在思维拓展下,他们准备了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吸管、红包、水彩笔、水管、卷尺、直尺、绳子等,熟悉了它们的用法,讨论了适宜的记录方法后,大家对测量工具进行了筛选,并在小树林里对路进行了测量。结果出来后,活动中的矛盾也展现出来:无法相互比较。需要幼儿互相协商,共同交流,统一好一样适合的测量工具。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对标准测量工具—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统一了工具为尺,并初步了解了尺上的数字读法,尺的单位等,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尺上的最大的数字是三位数,认读很难,有的尺面甚至要对米、厘米进行转换,但这些问题并没能阻拦孩子的脚步,在用尺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以500厘米为一段,记录出500cm、500cm、80cm的一条路的长度,并且使用计算器(手机、手持)作为辅助工具;有的幼儿使用的是米的单位,量出了14米多一点(14+)、11米少一点(11-)的长度,最后比较时,通过商讨,以去掉后两位数字的方式,将单位统一为米,进行了比较记录。

在按比例缩减环节,对于毫无相关经验的幼儿来说,十分困难,凭借自己商讨不出合适的方案,于是我们又重新回顾了收集的地图,再次认识比例尺,同时,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请教了家长,给幼儿提出一些建议。有了解决的方法,幼儿将所有数据转换成数字更小的米数,使用“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一米”的方式,将路线图按照这个比例,使用厘米尺绘制了出来。

(3)运用多种材料,丰富小树林地图

确定了路线图后,“小树林地图”已经大概的呈现出来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道,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机会,鼓励幼儿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黑白的地图画了出来,幼儿表示这样的地图一点儿也不美丽,但小树林里是五彩缤纷的,于是幼儿自主提议通过实地观察、合作记录,收集小麦杆、毛线、油画棒等多种材料,在路线图上使用绘画、粘贴的方式,表现出了小树林的大致植物分布以及动物的家,比如,竹林在山坡口,玉兰树在二号路上,鸡窝在六号路旁边等,丰富了地图。

3.建构课程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优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小树林是我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孩子们对小树林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在小树林地图的微课程中,幼儿为小树林设计了地图,能够让全园的幼儿和教师通过地图,了解小树林的大致地形、样貌。此外,幼儿收集了大量的地图、绘本,投放在语言区,在日常的游戏中,幼儿经常去翻看这些地图书籍,对地图的直观认识更加清晰;在科探区里,我们将指南针、测量工具、记录表都放置其中,幼儿可随时拿取这些材料进行游戏,如方位的勘测,使自己对指南针的使用更加熟练,再如测量,使用不同的自然测量和科学测量的方式,理解物体之间的长短关系,并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记录。除了需要支持课程所进行的环境创设外,幼儿也自发的进行了一些游戏活动:他们在美工区内绘制简易版的小树林地图,在建构区内搭建小树林平面图,并加以丰富,为其增添了停车场、树林餐厅等。可见,在“小树林地图”活动的进程中,幼儿积极主动地累积新的经验,并且推动着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在这次微课程中自发的行动结合教师的支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与探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正因为是幼儿自发的活动,他们才会更加积极投入,兴致高昂地探究以及学习。所以,微课程的生成与建构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从幼儿出发,结合园内外的可挖掘的资源,抓住亮点,及时梳理,优化丰富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钱燕,李周周.以“探险屋诞生记”为例,谈为课程的生成与建构[J].太仓.太仓教育,2016.5

猜你喜欢

小树林方位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快乐的小树林
建构游戏玩不够
山大小树林
Word Fun
春天的发言(外一首)
Lovers Lane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