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重塑研究
2021-06-15刘璟
刘璟
(肇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中国经济在实现数十年的高速增长的奇迹后,现已步入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期,未来必将处于一个复杂且高度整合的全球价值网络中。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以外向经济发展为动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当前,面对如何摆脱“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应寻求新的战略突破。原来基于传统要素投入、价格优势和模仿性创新为主的“创造性破坏”发展模式要突破,而以原创性创新驱动为内核的新的驱动模式要尽快形成,这事关中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过程中能否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回顾已有发达国家的成长史,不难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最初相对初级的模仿性创新发展模式向高级价值的原创性创新发展模式转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这需要我们有新的理论来指导。
一、概念界定
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由国内学者提出的,除经济发展水平外,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结构性、竞争力等丰富的内涵。与引进理论不同,原始创新价值网理论是对原有国外“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扬弃和创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同一个研究对象,即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增长的问题。例如,林毅夫和苏剑强调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产业经济增长[1]。吴信平通过我国中部地区近20年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指出推动自主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由此,产业经济增长应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来分析,有学者指出,增加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能有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3]。封思贤等以长江三角洲为例,从银行业发展、证券市场和金融开放等金融业的发展角度探讨了它们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4]。国内还有学者直接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明显特征[5]。卫兴华和侯为民从消费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6]。可以说,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认可,产业结构优化是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高质量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涵。从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来看,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其中,金碚强调,对于中国,要结合我国工业演进的实际,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引进吸收,鼓励二次创新,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7]。赵文军和于津平研究进出口对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8]。由此,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应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关于企业行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王小鲁等主张应推动市场与创造相结合,充分细分市场,找寻市场的兴奋点,遵循替代进口到出口的路径,将市场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9]。由此,可以判断,企业转型升级也应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的一种重要内涵。
综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目标,而是一组目标群体,应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阐述经济内生增长;应从宽视野、多层次、多角度的目标集合,强调区域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与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等方面的重要议题来讨论。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以市场经济条件的变化为基础,这些市场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经济增长动力的差异。近些年,在党的重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不断扩展至经济可持续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整体素质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这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阐明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同时,高质量产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创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内生增长过程中,将更多地表现为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由创新要素投入的产业经济增长转变。现将这一范畴进行广延至拓展边际(extensivemargin),表现形式可衍生拓展到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经济增长、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和企业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难分析,这些边际间有着互动、互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成“势”,意味着这些带“势头”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报酬率提升,成本节约,产品附加值提高。其结果是,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并伴随着其规模经济出现,产业链变长,工业与服务业相关性增加,发展环境变得更加优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演进。这些效应的集中反映必然是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产品对一个地区经济贡献率的加大,产品竞争力增强,在更为宏观范围的体现就是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和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良性演化与企业转型升级,一个地区如果有高速、稳定的产业经济增长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必然意味着这个地区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积累,能够满足高级产业结构构成中的高技术、高层次产业的资金需求。同时一个有着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和较强产业竞争力的地区意味着该地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即能够推进产业结构的演化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当然,经济发达、产业竞争力强的地区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与技术支撑,资本、现代化管理、相对成熟的产业政策以及激烈的产业竞争氛围来促进本地区产业发展,这些都是促进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有鉴于此,通过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我们总结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边界:高质量的产业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集群与企业转型升级等经济的结构性变化过程,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衍生边际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探索和积累,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粗放型的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模式已到尽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内容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核心是创新。
(二)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的内涵
基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和克里斯滕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发展进行入了新阶段。Christensen和Rosenbloom认为通过融入破坏性创新价值网,后发企业可以实现对在位企业的颠覆[10]。但不同的理论有其支持的经济环境,自然也有自己的背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原创性创新是知识与技术的商业化过程,是将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有利可图的商品和产业,它是知识与经济的互动,是生产与服务的整合。原创性创新不是沿着原有的轨迹进行,它是运行轨迹的跃变(如图2所示),因而原创性创新的内涵较破坏性创新的内涵更为宽泛。
图2 原创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边界趋同”
此外,模块化网格产业价值链这种现象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整合过程本质上是设计和重新设计产业价值体系的全过程。目前,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概念和特征的探讨。代表人物有Christensen等[11]和J.Kenagy[12]。二是系统发展规律和内部机制的分析。Lettice等分析了市场、制度障碍[13];Benner和Tushman提出了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衡量标准及组织结构等[14];Marnix Assink提出破坏性创新的实现条件模型[15];Nault B.R.和Vandenbosch M.B.提出了困境与实施条件的理论模型[16]。吴佩等认为管理情境和商业模式是其实现的关键[17]。国内学者已就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理论框架达成共识:技术是价值网的源头,产业生态系统是价值网的载体,商业模式是价值网传输的手段,而市场是价值网实现的终端,原始创新是由一个或多个上述方面的整合颠覆造成的。三是系统理论的应用研究。Douglass C.North分析了其对于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18];J.Kenagy对新兴行业发展进行分析[19]。张建宇对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困境和条件进行了研究[20];王俊娜等从价值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个用于破坏性创新的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LED照明行业为案例进行了研究[21]。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呈现三个特点:从概念功能讨论向内在机理研究转型,从制度层面到多角度、跨层次的角度转变,从理论分析向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转变。这表明该领域研究强调系统及其内部企业之间的互动,注重系统网络中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理论探究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结构包括产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与企业转型升级等,原创性创新价值网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从如下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研究需要新理论
克里斯滕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启发我们:创新不一定要迎合主流市场,在低端市场和新兴市场同样可以最终破坏现有的主流市场,取得成功。事实表明,基于模仿创新和维护创新的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模式会严重影响效率和创新的性能,而且也很难承担欠发达地区高质量产业经济增长的责任。原创性创新是近年来在创新理论一个新拓展,其成功性和可复制性,使得该理论将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虽然早在1985年波特就提出了企业价值链运作模式,但企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导致公司在市场交易和组织关系中面临新的环境因素,如第三代互联网、个性化电子客户、“随需应变”的商业模式等。因此,传统的价值链网络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由于原创性创新价值网具有在互联网时代应用优势,基于产业链的价值网可被基于知识学习与技术创新的原创性创新价值网所取代,这个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释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理论,要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索。
(二)回顾已有理论再研究
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产业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起始于古典产业经济增长理论,直至内生产业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形成,国外主要讨论将创新由外生变量转向内生于产业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中为主线,对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进行形象的描绘。经济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意义重大[22]。内生理论发展至此,原来以劳动力、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的讨论显得十分自然而又呼之欲出。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由国内提出的,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如有效规范政府投资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23];去杠杆化,稳定杠杆与高质量的产业经济增长有着内在关系[24];从动力转换[25]、数字经济[26]、生产性服务业[27]、技术创新[28]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在国外的学术研究文献中,很少使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说法,相对而言,国内有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较为丰富,其讨论方兴未艾。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高质量的产业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和质量改进以及优化组合,以实现产业经济增长的模式;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是单单重视经济规模的扩大,它更为强调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系统的协调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段时间以来,在引进吸收和二次创新的基础上,模仿性创新被认为是适合发展中国家产业经济增长的基本战略。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特征正日益削弱发展中国家后来者的优势。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快于市场需求,市场并不接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所有新功能,由此,人们希望在这一形势下,采用一种新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相应研究随之出现。国内外对原创性创新价值网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Mary Benner和Tushman认为,较常规创新模式不同,具有颠覆性效果的破坏性创新能实现高投入和低产出的效果,与维持性创新相比具有太多的优势,欠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如一直以维持性创新为战略取向,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29];Kyoseva T等则指出,因破坏性创新具有“破坏性”“创造性”等特点,因而具有比维持性更强的生存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内生模式[30]。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平新乔和魏军锋指出,以技术原创为特征的原创性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31];赵弘和谢倩也持相似观点,认为一些制约产业提升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原创性创新不足[32];陈莹认为,中国的一些高端行业还采用模仿性创新驱动,导致企业利润薄弱、竞争力不强,最终破产[33]。三是在驱动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田红云等[34]、胡军和苏启林[35]均通过具体的行业分析,描绘出实施破坏性创新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四是从企业转型升级的角度,J.Kenagy指出,因破坏性创新具备其他创新模式不具备的特征,它将成为企业的战略选择[36];Gerde和Mahto则认为破坏性创新的实施将最终改变竞争与生存的法则,但企业能在主流市场站稳脚跟也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与代价[37]。
(三)新理论的现实出发点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有待加强。随着我国制造要素成本上升,生产的利润率下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整合仍然偏低,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这意味着,中国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方式,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新方法。基于前面理论的分析,不同的创新模式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理论与实践表明:当一个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靠近时,如继续采用模仿性创新,则会使该地区经济增长收益递减,而原创性创新则会抑制收益递减或促进收益递增,并能有效地避免该地区陷入“非收敛陷阱”的增长困境。因此,中国要在模仿性创新价值网的低效平衡下,加快实现基于全球联合创新的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的构建,从而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颠覆。
三、理论应用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有必要来了解创新效率这一关键问题。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驱动模式,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也存在差异。以广东制造业分行业的创新效率的比较为例,关注制造业创新模式的投入产出效率。
(一)创新能力与技术原创性占比测度
1.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和概括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创新的效率与水平的概念和具体指标。R.R.Nelson采用研发活动、研发经费支出、政府创新政策等指标项来对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评[38]。张英华和冯振环将统计每万名科技人员的科技论文数量、每百万人授予的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制造业的附加值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比例、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所有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等作为科技资源产出的指标[39]。田中禾和吴青松将从事科技活动人数、科研工程师人数、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成果鉴定项目数、批准的发明专利数量国家奖励、技术合同的数量等作为衡量指标[40]。管燕、吴和成将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比例、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批准数等几项指标作为江苏省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41]。俞立平和熊德平则选择科技人员数、专职研发人员数、研究经费、研发资金占内部支出比例、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专利数等指标项,用以评价中国地区产业创新能力[42]。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倾向于系统地从创新的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方面选择若干指标项进行测度。
2.技术创新原创度测度。鉴于前面对原创性创新的特征与运行机理的分析不难发现,不同于模仿性创新模式,原创性创新具有技术的跨越性与突破性特征注定其原创性的运行机制,因此,技术创新的原创度测度在本研究中显得十分关键。Griliches Z.通过权变系数和技术方法对技术原创性进行测算[43];Bourne M.等对测算方式进行补充,并进行了改进,强调应采用动态的方法进行测算[44]。但上述测算方法不易把握,且不符合我国的实际统计口径。
国内方面,刘和东和陈程从投入与产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等方面,采用DEA方法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创性进行了测评[45]。官建成和唐崇敏用相似的方法进行测算[46]。上述测算方法均显得过于复杂,而且相关数据获得不易,在本研究中不宜采用。而从原创性的统计表现方向出发,以专利发明、新产品研发投入与产出以及技术引进经费和研发经费投入等角度对技术原创性进行测度,显示出较为理想的效果。
本文认为,虽然无法直接通过一些数据进行直接的测试,但可以通过产业发展的一些特征性指标间接地进行测度。由前面内容分析表明,技术创新的原创度可以从技术上来表征,也可以从市场角度来分析,顺着上述思路,不难得出,技术上的原创度实质是突破原有技术路径、轨迹等,而表现在指标上则为技术发明原创性占比、新技术研发投入以及新产品研发投入与产出等方面。上述技术发明原创性占比的表征指标对于原创性创新的原创性方面以及区分模仿性创新和原创性创新的数量特征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本文认为还有两项指标对反映产业创新的技术原创度十分关键,且数据也是可以获得的。其一,从技术经费投入这一角度、经验上来分析,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一般是针对主流市场的主流技术而言的,是一种引进后吸收的特征,呈现出模仿与仿制的模仿性创新的特点,而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相对来说是针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当然这之中也会包含技改方面的,但相对来说,其占比较小,从实证的角度可以忽略,由此可以尝试采用技术引进经费强度表征模仿性创新。其二,从技术原创度的实质出发,其最终体现为新产品的研发,因此,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强度和新产品的产出强度可以作为表征的主要分析指标项,但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新产品的产出有可能是原有技术的改进型,而新产品研发投入则更偏重于原创性,为减小数据采集成本,增加其实证的精准性,本文在计量时选择新产品研发投入强度这一指标来表征产业创新的技术原创度。
3.技术创新破坏度测评。如何体现技术创新的破坏度,国内外学者均有自己的看法,从原创性创新对于市场的颠覆性从市场方面可以从需求和供给角度来分析,由于某行业创新对市场产生了破坏,该行业的销售收入会有一个大的增速,表现在统计口径上即为产品销售收入环比增长率会有大的波动,这是从需求的口径来进行的。从供给的角度,可以从企业数量和企业产值来分析,这将体现为大中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比重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波动上,因为原创性创新的开展表现为在位企业的更替,从宏观层面上反映出来即为大中型规模企业数量上的变化,这一变化情况可以表征产业创新的原创度。由此,本文尝试选用行业集中度的年度方差和大中型企业数量年度方差两项指标来测度原创性创新的市场颠覆性。
(二)行业划分说明
制造业的31个行业差别很大,要分析不同创新模式对各行业的影响,首先应根据广东产业成长特征与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对制造业行业进行分类。如果按统计口径的31个行业进行分类,则又过于繁琐,不便找出规律,数据实证也证明了此观点。林毅夫曾将中国制造业行业归类为领先型、战略型、追赶型、弯道超车型和转移型五类[47],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类计算。为了更好地解释这种划分的基础,根据广东制造业分行业2012-2015年的发展,比较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其制造业分行业分化的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5年广东规模以上分行业增加值增速表
针对广东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成长性的分布情况,这里结合国家统计分类的相关定义,将产业进行部分调整分类①本文所指的分类,是为了数据获取与分析的方便,只能说这31个行业进行重新分配后分别具有这五类产业的特征,但并不代表这一分类行业的整个行业处于这一状态。,如表2所示。从原创性创新的各项评价指标综合来看,领先型产业的原创性创新的特征更为明显,以此作为后面结论的依据之一。
表2 广东产业特征性分类表
(三)综合评价模型
1.变量定义。因变量为分行业增加值(ER),即分行业增加值增长率。解释变量包括:实用、外观专利产出率(PAP),即分行业实用、外观专利申请数的增长率;模仿性创新表征指标项技术引进经费强度(TIF),即分行业技术引进经费与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比值的增长率;原创性创新表征指标项发明专利产出率(IP),即分行业发明专利授权数的增长率;开发新产品经费强度(NPF),即分行业开发新产品经费强度=开发新产品经费∕产品总销售收入。控制变量包括:表征分行业生产要素类的劳动力(LAB)、资本(CP)、原材料(RAW)。它们分别采用分行业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增长率、资本形成增长率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增长率来表示;知识溢出表征指标项劳动生产率(LP),即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2.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以上分类标准,按追赶型产业、弯道超车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领先型产业和战略型产业五大类,分别研究创新驱动的类型以及各类产业创新驱动下的投入产出效率,以2005年为基准年,将各项指标折算成环比增长率,来考察广东制造业各类型产业的创新特征与创新效率。
我们把产业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效率分为三个方面: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行业创新效率。三类指标体系的各项具体指标如图3所示,分别用A1~A9来表示。
图3 广东分行业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三)创新效率比较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将各行业分为领先型、战略型、弯道超车型、追赶型、转移型五类产业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3)。
表3 广东创新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指标无量纲化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各层次的判断矩阵、相应的权重①考虑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涉及投入、产出与效率的评价项指标,总体来说,投入少而产出大,效率指标高则为创新效率高,因此在指标权重设计时,也充分斟酌了上述问题。投入指标也在创新效率指标中,只是在投入项指标权重设计上,较多投入与较少投入项指标权重微妙地反映在这些权重设计中。如下:
各层次一致性检验结果均为满意,其相应的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依据上述结果,对广东制造业31个行业分五类产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计算,从表3可以得出各类行业的创新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及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广东分行业创新效率比较
原创性创新特征显著的领先型创新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明显高于模仿性创新特征明显的弯道超车型、追赶型、战略型和转移型产业;从投入的单项来看,模仿性创新(战略型和转移型)的创新投入较原创性创新要大,但产出却排名最后两位;从行业创新效率来分析,原创性创新(领先型)明显较模仿性创新(弯道超车型、追赶型、战略型和转移型)高。
以广东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如表5所示,驱动五类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不同的,其中,领先型行业呈现出原创性创新与模仿性创新的双重特征,而追赶型、转移型、弯道超车型和战略型产业呈现出模仿性创新的驱动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创新模式驱动下的行业,其投入产出率也存在明显差距,原创性创新驱动下的领先型产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优于其他四类行业。
表5 广东制造业分行业技术创新模式与特征
通过经验解析,验证了原创性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较模仿性创新占优这一经验事实。
四、评述与政策建议
我国之前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仍隐藏着两大痛点:一是制造业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目前还面临增长乏力困扰和后劲不足的挑战。二是服务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同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的互动促进作用不够强,增长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原来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以制造业快速增长带动总体经济较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性效应远未发挥。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许多企业在痛苦中决择,它们有多种选择,但博弈最后的结果是落后的企业最终要选择转型升级,不断增加R&D的投入,从而与大企业进行同步博弈,在竞争中,能激发它们的创新能力,稳定而快速地增加R&D投入是我国企业的理性选择。尽管原创性创新价值网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活跃,且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有关这方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以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大循环”的提出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契机,畅通国内大循环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创造和需求牵引的相互促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48]。
第二,构建基于全球联合创新体系的原创性创新价值网,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基于国际规则等和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构建价值网的协调机理。另一方面,从创新生态体系的角度,以核心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政府机构等多方面构建价值网的微观主体系统。基于此价值网,能有效解决实施原创性创新的技术颠覆所面临的高端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这一价值网体系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解决技术的原创性问题,为技术颠覆提供条件。
第三,行业与企业以知识网络融入、市场体系融入、产业链融入、全球价值链融入以及信息网络融入为机理,全面融入基于全球联合创新体系的原创性创新价值网,驱动知识溢出、知识吸收与企业实施原创性创新充分耦合,从而解决传统产业生态体系的低效分工、交易与创新效率不足等制约因素。
第四,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主要是指低端与新兴市场)、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构建产业发展环境体系,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基础,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第五,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严重不足的问题,从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和监管体系等方面构建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以解决传统制造业企业利用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驱动对市场的颠覆,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第六,加强基于知识共享、知识溢出、知识吸收以及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功能化的集群服务,发挥集群服务对传统制造业集群的“拉动”作用,以产业协同演进,完善激励企业实施原创性创新的机制,构建基于全过程控制、系统持续改善、协同竞争、共享共赢的价值网驱动模式,以面向优化的复杂性创新型产业集群组织范式,完成集群企业实施技术与市场双颠覆。
综上,如何培育企业原创性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原创性创新的内生互动,构建基于原创性创新的创新生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以及企业实施原创性创新为基础,以知识网络融入、市场体系融入、产业链融入、全球价值链融入以及信息网络融入为机理,全面实施原创性创新,从而驱动知识溢出、知识吸收与企业实施原创性创新充分耦合的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络体系,此种模式下所表现出的产业与创新生态的建立,包括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智慧型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等为平台的现实实施载体建设,应为未来政策制定部门和政府决策部门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创新生态体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重心,并已成为当前外商投资我国的新热点,而且主管部门正在筹划设立多个跨国或跨区域合作的试验区或特色发展平台,但也要看到,我国仍有多数企业沉迷于模仿性创新所带来的近期与微薄的利润,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市场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国际竞争的残酷性,企业原创性创新的动力仍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不高,而且没有有效集聚;分工与合作机制不足,外资投资结构仍偏重于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鼓励企业开展原创性创新的政策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面对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中国只有下定决心构建基于全球协同联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原创性创新价值网,驱动技术与市场同时颠覆,才能尽快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模式。
原创性创新价值网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还没有其他学者系统地从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的角度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具有重要开创意义问题。下一步,应着重理论分析范式的展开分析,从立体层面勾勒出基于原创性创新价值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