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公益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06-15陈晴涛赵金龙叶荣桢王草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描述性公益事业变量

陈晴涛 赵金龙 叶荣桢 王草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根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志愿者总数约为1.98 亿人,占中国大陆人口14%,比2017 年增加4003 万人,增长率25%;志愿者贡献价值823.6 亿元,较2017 年增长了超过50%。以慈善事业为代表的社会公益事业逐步兴起,公益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公益行为是公民以志愿(或自愿)贡献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牺牲自身物质利益而增进他人利益的行为。在公益事业领域,公益行为是一项自古至今都存在着的重要制度安排。从2003 年“非典”到2008 年汶川地震,伴随社会风险而来的是公益行为的集中体现。

青年大学生是践行公益行为的重要主体,是公益事业强大的基础和内生动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社会化、努力担当社会角色、其自尊依赖于他人认可的行为主体(Godes,2005)。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社会文化,并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规范指群体规范,即指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建立起的约束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凌文辁等,2003)。完善的社会规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规范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只要有社会活动的产生就会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研究社会规范对公益行为的影响更有利于剖析公益行为动机,是公益行为改善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石。

二、相关理论与假设

(一)社会规范理论

社会规范是整个社会及其成员应有的行为准则,是确定与调整人们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郑晓明,1997)。社会成员间不断进行互动,形成社交网络,最终形成社会。为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葛万达和盛光华,2019)。社会规范由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组成(Cialdin 和Kallgren,1991)。描述性规范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大多数人在实际践行的行为标准,其类似于从众行为,即“大多数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张福德,2016)。社会个体无法根据现状做出判断时往往会借鉴他人经验,更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安全可靠的,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成员类似的行为。命令性规范是指人们在价值观上认为有效、正确的行为。命令性规范超越了具体情境限制,对人们行为具有广泛引导作用(Reno 等,2004)。命令性规范将特定社会个体行为与社会群众的大多数成员对该行为所持有的态度相联系。只有当个人意识到对社会某行为的具有期待性,命令性规范就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

(二)社会规范与公益行为

社会规范对公益行为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规范包含着社会群体对个人行为的期望,反映了一种主流社会意见(龙晓枫等,2016)。无论是出于利己还是利他主义,为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个体总是做出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行为,而公益行为恰恰符合一般大众的社会预期。如果社会个体对参与公益行为比较排斥,其就可能遭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这种压力使得个体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赞成、支持公益行为,促进公益行为的产生。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规范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公益行为。

社会规范影响青年大学生公益行为的途径包括两个: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对于描述性规范,当青年大学生观察到周边其他亲戚、朋友或同学参与公益行为的时候,他们会更多地感知到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或同学是支持公益行为的。因此,如果青年大学生不支持、不开展公益行为,就会与外界形成隔阂,从而承担一定的社会压力。同时,观察到其他亲戚、朋友或同学参与公益行为还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即公益行为不仅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二:描述性规范会促进青年的公益行为。

对于命令性规范,当青年大学生在主观价值上已经认为参与公益行为是一种被社会预期、认可和值得赞赏的事情,为了争取获得这些精神奖赏,青年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公益行为的动力。相反,如果青年大学生认为社会对公益行为并没有形成明显预期,个体参与公益行为具有高度的自由选择权力,则他们参与公益行为的可能性就较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个体意识到社会对公益行为具有预期,真正转为自身公益行为也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例如,青年大学生可能无法确定如何参与或参与何种公益行为,进而导致他们难以将公益行为的参与意愿转为实践。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三:命令性规范对青年的公益行为的影响不确定。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为2020 年2 月-3 月收集的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的343 份问卷调查数据。考虑疫情影响,采用了网络调查问卷形式开展。我们将大学生的公益行为界定为志愿者活动和捐赠活动。问卷还设置社会规范模块,分别就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设置相关问题。此外,问卷也分别收集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信息,包括受访大学生的性别、宗教信仰、民族、政治面貌、学生工作参与情况、月生活费水平等信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核心变量为社会规范,又分为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两个维度,且每个维度都由多个变量共同组成(表1),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变量进行降维。具体而言,社会规范变量由表1 中所有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后形成;描述性规范由同学、家人、朋友和亲戚等问题降维得出;命令性规范则分别通过“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参与”、“参与不受他人态度或行为的影响”、“当有需求时应该积极参与”三个问题进行降维后得出。

本研究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logistic 回归。Logistic 回归是一种广义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分类的分类变量情况。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以社会规范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然后,以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参考已有的关于公益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Mesch,Rooney,Stein-berg,Denton,2006;王新松,赵小平,2013;南方;罗微,2013),选择性别、经济收入情况、政治面貌等因素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另外,我们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和焦虑程度也纳入模型,以控制这些心理因素对个体公益行为的影响。变量定义见表2。

表2:控制变量定义表

(三)研究结果

表3 汇报了社会规范对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社会规范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置信区间上显著,表明社会规范对大学生公益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相一致,并且与前人研究的结果相符: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和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规范给予了社会团体及其成员应有的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公益行为也正是一种维护人类合作的重要利他亲社会行为。模型2 的回归结果表明,描述性规范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置信区间下显著,表明描述性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的公益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同样证明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即大学生通过观察亲戚、朋友、同学等身边的人参与公益行为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参与的概率。这一结果与文献中的从众行为相一致,即当大多数人都做了某一行为时,个体就会跟着去做。

表3 社会规范对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影响

模型2 的回归结果还表明,命令性规范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不明显,无法说明命令性规范能促进青年的公益行为。这间接表明,尽管命令性社会规范是青年大学生参与公益行为的心理基础,但是,只是感知到命令性规范并不必然促进青年大学生真正选择参与公益行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参与公益行为的机会成本有时较高,即使大学生知道参与公益行为是社会认可的,其根据成本的考量也难以将参与意愿转化为实践;第二,即使青年大学生有意愿参与公益行为,也可能因为无法确定如何参与或去哪里参与而难以付诸实践。

此外,表3 的结果显示,性别和政治面貌都对参与公益行为具有极高的显著影响,对公共事务关注、对突发事件的焦虑程度也有着较高影响。性别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女性相比于男性可能更愿意参与公益行为;政治面貌回归系数为正,表明中共党员参与公益行为的意愿比非中共党员要高,这可能与其长久接受的政治熏陶相关;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焦虑程度均为正,关注与焦虑程度越高,他们就越愿意投身于能够缓解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公共事务效率的行为中去。

为了检验结果稳健性,本研究将因变量分为公益捐赠与志愿者活动,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表4)社会规范对公益捐赠和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均为正,且都在1%水平显著。此外,无论是哪种公益行为,描述性规范的影响也均为正向,且都在1%水平显著,而命令性规范的影响始终不显著。这些结果均与表3 的研究结果相符合,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表4 社会规范对不同类型公益行为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公益行为具有亲社会性特征,然而,现有研究主要着重于分析公益行为的利己或利他性动机,而忽略了青年的社会性及社会规范对公益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聚焦社会规范对公益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对公益行为产生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规范能够显著地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公益行为。其中,描述性规范对青年参与公益行为的影响尤其明显,而命令性规范对青年参与公益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含义:首先,合理地运用社会规范对公益行为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政府应当积极弘扬公益行为,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公益捐赠和公益志愿习惯,培养全民公益意识。其次,应该特别重视描述性规范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树立公益事业中的典型案例、模范人物,宣传居民参与各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向社会大众传递大多数人乐于参与公益事业的决心,从而引导更多社会公民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描述性公益事业变量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抓住不变量解题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 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从描述性到分析性:法律史教学改革管见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
关怀
做公益事业 擦亮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