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测定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1-06-15冯金凤郑卫陈宇翔武艳娇郭瑞平陈宝霞高敏张洪江王琳冬闫丽丽
冯金凤 郑卫 陈宇翔 武艳娇 郭瑞平 陈宝霞 高敏 张洪江 王琳冬 闫丽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就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健康更为关注。子宫内膜病变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变有良、恶性之分,恶性病变为子宫内膜癌,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已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3]。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该病变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其中75%发生于>50岁的女性[4]。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子宫内膜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5]。众多学者均认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均有很大的提高[6-10]。本研究为观察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测定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对于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使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定量参数测定,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68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5.1±2.9)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3.0±0.2)年。入选患者在经刮宫、宫腔镜取病灶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病变性质分别为子宫内膜癌组(n=90)和良性疾病组(n=78)。子宫内膜癌组均为子宫内膜腺癌,病理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40例、38例、12例;良性疾病组中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病例分别为38例及40例。检查前向患者讲解研究目的及方法,征求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绝经期出血;②超声显示内膜厚度>5 mm;③无大量阴道出血。
1.2.2 排除标准:①近期进行过激素治疗;②近期有子宫内膜创伤性操作史;③放化疗患者。
1.3 方法
1.3.1 组织病理学检查:取入选患者子宫内膜病灶组织,常规制备4 μm,采用SP免疫组化法染色,40×镜下选取三个血管热点区后,在200×镜下计数微血管数量,并计算微血管数量均值(MVD值)。
1.3.2 超声检查:检查所用仪器为的Voluson E10(由美国GE公司生产),探头频率3.0~9.0 MHz。检查前嘱患者排空尿,取膀胱截石位,行常规二、三维扫查,常规扫查子宫附件,观察子宫形态、大小,仔细收集子宫内膜连续性、回声、内膜厚度数据并观察有无宫腔积液;常规检查完毕开启三维能量超声模式,对病变区血流分布图进行三维立体扫描,然后进入VOCAL程序,手动画出病变区的包络线,使用软件自动计算病灶区域的血管指数 (VI)、血流指数 (FI)及血管-血流指数 (VFI),每个病变区域均进行3次扫描,取其平均值。所有操作由同一超声医师在相同设备、相同条件下完成检查。
1.4 观察项目 以临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将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不同亚组血流定量参数进行对比,以判断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测定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及MVD值比较 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病灶组织MVD值高于良性疾病组(P<0.05),病变区域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中VI、FI及VFI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P<0.05)。见表1。
表1 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及MVD值比较
2.2 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患者病变区域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对比 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MVD、VI、FI值均明显低于Ⅱ、Ⅲ期患者(P<0.05),子宫内膜癌Ⅲ期患者MVD、VI、FI值明显高于Ⅱ期患者(P<0.05),3组间VF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患者病变区域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指标与组织病理学测定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定量参数中VF、FI值与组织病理学测定MVD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5、0.673,P<0.0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11-13]。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为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子宫内膜癌,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已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病变早其仅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因症状不明显,患者不重视,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子宫内膜息肉则恶变率较低,临床多视为良性病变。临床对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案多以超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主,且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但组织病理学检查属有创检查,要付费费用相对较高,且操作复杂,存在着一定的发病风险。与有创检查相比较,患者更易接受无创的超声检查。有研究报道称,阴道超声检查与诊刮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敏感性相近,超声检查可作为子宫内膜良、恶性诊断的可靠筛查方案[14,15]。
据统计,子宫内膜癌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是老年女性的常见肿瘤,且严重威胁女性患者的健康与生命[16-19]。因此,如何早期发现、有效的及时治疗已成为诸多学者及专家关注的焦点。实验证实,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形态学基础,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所需的营养都要新生血管提供;同时,新生血管还可向宿主输出肿瘤细胞,参与肿瘤恶性生长及转移[20-22]。因此,肿瘤病病区域发现丰富血管生成,标志着肿瘤进入快速增长期,且转移发生风险增大[23]。因此,本研究将子宫内膜患者病灶区域血流定量参数测定列入鉴别疾病良恶性的鉴别方案,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寻找其对此类疾病诊断应用的依据。目前,我省大部分医院仍以经腹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子宫附件的主要检查方法,研究证实经腹部超声不能很好的显示子宫内膜微小病变,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4]。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多普勒技术,可显示组织器官的整体血供分布,敏感反应组织及器官内血流灌注变化,并能显示病灶内血管走向、分支的立体空间结构;配合VOCAL软件可对病灶组织血管及血流进行定量分析,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5,26]。本研究通过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可筛查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再使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病灶区域血流定量参数进行测定发现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病灶组织MVD值高于良性疾病组(P<0.05),病变区域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中VI、FI及VFI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P<0.05),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VD、VI、FI值随病变分期的提高而明显升高(P<0.05),且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流定量参数中VF、FI值与组织病理学测定MVD值呈正相关(P<0.01);亦证实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病灶区域血流定量参数测定可作为筛查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可靠方案。
综上所述,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测定可作为子宫内膜病良恶性变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