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地图为路径深化民间文化课程建构
2021-06-15文钱琴
文 钱 琴
民间文化是联系民族同胞的精神纽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信息化时代给民间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传承民间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的需求、民间文化园本课程建构的需要及幼儿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课程地图为路径深化民间文化课程构建”的研究,以课程地图为手段,以路径研究为策略,对本地区一些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仪式、生活习惯、语言和艺术等内容进行再架构,最终形成具有“爱家乡、乐生活、会审美”核心价值的民间文化课程体系,使民间文化课程有更加清晰的脉络和实施路径。
课程地图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改造后,在幼儿园课程研究之中开始使用。基于前期的调查,我们对幼儿园的课程地图概念进行了界定。幼儿园的课程地图,是指运用符号、图表、文字、照片等方式描绘并显示课程价值、核心经验、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路径、课程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的图形。它能实现课程实施与幼儿自主活动的内在统一,呈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路径,具有主题性、可见性、导引性、生成性的特点。因而,课程地图是课程展开的脉络、教师行动的思路,也是幼儿实际活动的记录。
一、课程地图优化课程体系
我园地处江南古镇,质朴的民风民俗、绚丽的民间艺术,构建了古镇浓郁的文化底蕴,也浸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幼儿园的办园文化作为课程地图的“底色”和“基色”,积极探索蕴含幼儿园文化特质的课程地图建构,力求民间文化课程地图能够传递出课程文化的温度,展现出“文化立园”的样貌。
(一)呈现课程资源
一是要基于幼儿生活,梳理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我们结合幼儿生活,从人、事、物、礼四个方面梳理出《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汇总表》。二是确立资源维度,分层级设计民间文化课程体系。基于民间文化资源及课程的核心价值,我们从人文景观、节庆文化、民俗文化这三个维度,分析资源价值,规划民间文化课程体系。三是基于幼儿的生活,用地图的方式呈现我们周边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我们以幼儿园为中心,用绘画、表征、图片、文字等方式呈现了各资源节点、路径及其之间的空间关系、资源价值。根据资源地图,幼儿们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利用哪些资源和材料开展哪些活动,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教育价值。
(二)呈现课程内容
对于幼儿来说,资源和内容没有明显的界线,学习就是和环境中多方因素互动的过程。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我们紧紧围绕课程地图的特质,凸显“爱家乡、乐生活、会审美”的课程核心价值理念。基于本土民间文化资源,遵循《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精神,我们架构了以“和美中秋”“福满新春”“欢腾元宵”“诗礼端午”等传统节日为载体的“甘露节”系列主题内容、以“甘露老街”“燕水人家”“秋香步道”为基点的“甘露景”系列主题内容,以及以“四月十五民俗会”“民间传说”为素材的“甘露风”系列主题内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课程框架。民间文化课程地图不仅呈现了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还呈现了活动展开的线索和幼儿的活动印迹,也就是让课程地图呈现出教师可以利用什么资源、采取什么方式、组织什么活动以及如何推进幼儿的活动。
(三)呈现学习经历
课程地图的预设和生成是交互的,它是幼儿经由课程地图去达成一种课程的学习或者经历一段课程的旅程。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儿童视角,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经历和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呈现出来。我们基于幼儿的学习经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主题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路径和方向,完整地呈现幼儿的学习过程。一是通过主题墙的创设,用图片和表征等方式呈现幼儿的学习路径和方向。二是以“我的学习日志”呈现幼儿个性化的学习经历。三是基于主题的实施,用绘本、影集、录像等多种方式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便于幼儿回顾。
我们回归本土,回归幼儿生活,回归资源,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生活中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行进,基于幼儿与资源的关系建构民间文化课程地图。民间文化课程地图不是各种资源、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幼儿教育整体论的实践,是实施民间文化课程的重要指引。以课程地图来优化与深化民间文化课程,可以实现课程的横向组合与纵向贯通。通过横向或纵向连接形成的幼儿园民间课程地图,既互相关联,体现出结构性、联动性;又互为独立,体现出个体性、独特性。
二、课程地图改进的方式
因长期浸润于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的研究中,教师对民间文化有了一定的关注度和敏感性,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对幼儿的内在学习需求日益关注,不断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从而不断改进课程实施方式。教师通过课程审议、方案调整、研讨学习、专家对话、活动组织、活动反思,不断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什么是最适宜的实施方式?”“什么是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通过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课程故事等方式,教师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研究了幼儿学习活动展开的情境脉络、师幼之间有意义的对话、幼儿们的实际操作或活动情节、教师的引导与催化行为描述等内容,向大家生动地呈现出幼儿积累建构经验的过程。在主题实施前,教师做好环境创设、资源收集等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了解幼儿的经验建构,并运用记录表和评价表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和过程性评价;在主题实施后,能通过梳理幼儿的新经验和对照评价表来评价幼儿的发展,对主题实施进行反思和改进。
三、课程地图助推主动学习
民间文化课程地图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框架,用表征、文字、图片、照片等形式对民间文化课程进行设计,让民间文化课程地图能真正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建构自身对民间文化的经验图式。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们以《指南》精神为引领,基于儿童的立场,关注幼儿的需要,回归幼儿的经验,紧扣社区资源的利用、幼儿经验的提升、主题网络的逻辑设计、幼儿的多元发展,聚焦幼儿的活动,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过程,从幼儿活动的经验层面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以及内在逻辑关系,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可视化。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有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需求和能力,他们能用多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探究过程。因此,我们放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计划开展和生成动态化、多样化的活动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已有技能,如利用讲述、绘画、表演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新的发现、新的经验以及新的疑问,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完整的实际活动脉络和活动历程。如用绘画、表征等方式进行绘本式、日记式、路径式记录;用贴图、打卡、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在课程地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们的活动轨迹,幼儿们可以依据自己绘制的课程地图与同伴交流经验,教师及家长可以依据课程地图进一步探究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以课程地图为路径深化民间文化课程的建构,旨在让课程地图的可视化特征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在真实的活动中产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幼儿社会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地图不仅是对课程的再梳理和再优化,更体现出幼儿主动学习、参与课程设计与评价、理解与体验民间文化的学习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