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应用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诊断意义研究
2021-06-14李海峰
李海峰,徐 娜,郝 霞
(1巴彦淖尔市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2巴彦淖尔市医院消化内科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消化系统性疾病的一种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出现萎缩[1]。现阶段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的状态,特别是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癌变的风险更高。很多患者在发病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感觉上腹部不适、有钝痛感、烧灼感和消化不良等症状[2]。随着当前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发病率在不断地上升之中,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为了保证疾病的及时治疗,需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诊断[3]。临床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采用胃镜检查,本文分析检查所发挥的价值,现将过程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的时间范围是2018年1月—2020年12月,检查的对象是170例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标准: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8岁~80岁之间;未接受为胃镜检查或消化系统相关治疗;愿意配合检查,耐受性良好;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呕吐、嗳气、恶心和食欲下降等。排除标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其他胃部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精神障碍;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等。本次研究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89例,女性患者有81例,患者最小年龄是24岁,最大年龄是73岁,平均年龄是(49.76±1.18)岁;病程时间是1~5年,平均时间是(3.42±1.53)年。
1.2 检查方式
检查所选择的仪器:奥林巴斯290型电子内窥镜。在患者开展胃镜检查前,需要保持检查前6 h禁饮禁食,告知患者检查的流程和配合要点,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4]。在检查时,协助患者取左侧的卧位进行检查,双膝屈曲的姿势。在患者的口中放入口垫,让患者轻轻地咬住。检查过程中叮嘱患者平稳呼吸,将身体放松。顺延口垫将镜头置入,轻轻下放至胃部,仔细观察患者胃部黏膜的情况[5]。取2~5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用甲醛溶液对病变组织进行固定,采用HE染色进行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病变组织进行观察。
1.3 检查评价
对比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率[6]。胃镜检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指征如下:胃部黏膜的颜色明显变淡,黏膜下的血管明显暴露出来,黏膜的褶皱变小或是褶皱消失,已经萎缩的黏膜脆性明显增加[7]。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部黏膜变得粗糙,多呈现疣状隆起状,隆起的顶端有明显的糜烂现象,蠕动性好,颜色呈现红白相间,红色相对更多。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的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呈现明显的结节状或颗粒状,形成假息肉。病理检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指征如下:①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状态;②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转变成为小肠腺体;③黏膜内的腺体颈部有明显的增生,已经增生的组织呈灶性分布状态,与原有的腺体有着明显、清晰的分界线[8];④腺体之间存在的纤维组织增生明显,间质增宽,存在很多炎性细胞浸润的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检查分析所采用的软件是SPSS 26.0,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0.05。
2 结果
胃镜检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163例,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86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77例,确诊率为95.88%,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患者胃镜检查准确率数据对比[n(%)]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当前临床上发病率逐渐提升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与情绪、饮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均有密切的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特征是胃黏膜出现腺体萎缩或肠上皮化生,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不具有典型性,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症状相似,表现为呕吐、食欲下降、嗳气和上腹部不适等。临床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患病的重要因素,当患者患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胃黏膜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炎性,进而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作。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此疾病可进展为胃癌,属于胃癌的癌前状态[9]。为了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需要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预防患者出现胃癌,阻断疾病进展的相关因素,还可以让患者早期接受治疗,改善预后。
当前临床上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不仅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要借助胃镜检查。从本次研究检查上看,170例经过胃镜检查确诊163例,检查确诊率是95.88%,与确诊结果相比较无差异,表示胃镜检查应用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检查病理组织学的特点如下:多呈现弥散、片状或者灶状分布,病灶部位常见在胃小弯或者幽门部,仅有少部分病例为整个胃黏膜。黏膜的特点为皱襞萎缩、变浅,颜色苍白且平滑,可清晰看到黏膜下的小血管[10]。对于疾病较重的黏膜呈现颗粒状或结节状,少部分伴有点状出血糜烂。在本次研究中,患者胃镜下显示胃黏膜固有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如:腺体变小、囊状减少、扩张或全部消失。部分伴有腺上皮增生、再生,异型化生和增生;炎症细胞的浸润、可见固有膜内结缔组织增生以及淋巴小结的形成,还会出现可见黏膜肌层增生。通过胃镜检查可实际观察患者黏膜部位的实际情况,根据疾病的典型性表现、病因和组织学特点等对疾病进行综合的诊断。
本次研究检查中,有7例患者漏诊,其原因分析如下:当检查医师在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没有规范制定注气的标准。当患者胃部注入的气体过多时,胃内的压力会明显提升,使黏膜变薄,胃黏膜上的血管网会暴露出来,影响医师实际观察判断,发生漏诊。医生在进行实际病灶观察时过于依靠自己的经验,缺少对病情的特异性分析。若患者的病症发生在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呈灶性分布的状态,但此时的胃镜检查无法观察全面,仅能够取到少数的病变组织,病灶腺体组织取材不完全,因此有漏诊的风险。为了提升胃镜检查的准确率,需要不断规范和完善胃镜检查的流程,及时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规避或消除。检查前要详细的与患者沟通,做好解释说明,严格禁饮禁食,使患者配合检查。临床医生要少量的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典型症状表现、病灶多发部位等,在疾病的确诊时结合组织学、病因学等进行确诊[11]。在取样时要扩大范围,在病变的位置上进行多点取样,一般3~5个为宜,以足够活检组织的数量来提升确诊率。采用石蜡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包埋处理时,要注意包埋深浅的一致性,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应用胃镜检查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确诊的重要检查方式。在检查过程中注意对病灶黏膜的分析,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提升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