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21-06-14刘钢

健康之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临床合理用药微生物检验影响

刘钢

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施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控制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在2020年1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248例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就诊于2020年1~12月间的1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不实施微生物检验;就诊于2021年1~5月间的1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微生物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程度、临床用药合理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对比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观察组(2.43%)显著低于对照组(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1,P<0.05)。(2)对比两组感染程度,观察组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病例数分别,2例、1例、0例,对比对照组的4例、4例、5例,可见观察组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χ2=7.898,P<0.05)。(3)对比两组临床用药合理性,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用药率分别为56.45%、8.87%,对比对照组的82.26%、20.97%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27/7.147,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用药率、用药合理率分别为86.29%、92.74%,对比对照组的51.61%、70.16%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26/20.925,P<0.05)。(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可见,观察组(97.58%)显著高于对照组(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9,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施可予以临床用药有效指导,进而有效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的提升,并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强化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发生率;影响

在临床上,合理用药的标准则是基于对患者病情及药理知识的了解有目的的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提升治疗效果[1]。医院感染则主要指患者在就医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情况,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及用药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医院感染率的升高则表明患者需承担一定的就医风险,甚至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同时浪费医疗资源[2]。因而在临床中合理规范用药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率十分关键。微生物检验则为临床常见检验手段,主要由检验人员对患者标本進行分离,进而培养微生物并进行鉴定,最后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预防并解释用药结果,预测耐药趋势,指导临床用药,并鉴定临床用药合理性[3]。就我国而言,微生物检验起步较晚,但其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中仍有广泛应用,因而在医院感染防控及合理用药中应用微生物检验也具有极大价值。对此,此次研究主要纳入本院在2020年1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248例就诊患者为例,对比分析微生物检验实施前后对医院感染及合理用药的影响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20年1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248例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就诊于2020年1~12月间的1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就诊于2021年1~5月间的1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65/59;年龄19~78岁,平均(45.71±6.97)岁;住院时间4~15d,平均(6.87±1.26)d;就诊科室为呼吸科、泌尿科、消化内科、其他分别44例、36例、26例、18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64/60;年龄19-79岁,平均(45.85±6.88)岁;住院时间4~14d,平均(6.92±1.31)d;就诊科室为呼吸科、泌尿科、消化内科、其他分别45例、39例、24例、16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信息数据未见明确差异(P>0.05),可比。此次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后确立。

纳入标准:①符合住院治疗指征;②住院时间>3d;③未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④入院时无感染症状;⑤接受药物治疗;⑥病例资料完整;⑦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确认。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依从性不佳;③合并认知障碍或沟通交流障碍;④合并精神系统疾患。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但不进行微生物检验,在患者治疗期间仅予以医院常规感染控制手段。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实施微生物检验:首先对患者标本进行收集,在获得纯菌种后,由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培养、对照、鉴定,此后开展药敏实验,以K-B法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如果患者所用药物为头孢他啶或是克拉维酸,在检验过程中则适量加入克拉维酸抑菌环,在检验显示表现>5mm的情况下,则显示存在广谱β-内酰胺酶,继而依据微生物检验结果,对患者治疗药物进行调整,或予以抗感染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程度、临床用药合理性及患者满意度。

(1)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肾内科感染等感染事件发生率。

(2)感染程度:依据患者感染与否及感染症状表现,将其分为未感染、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四组,以秩和检验对比患者感染程度。

(3)临床用药合理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情况,包含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用药率、治疗用药率及用药合理率。其中,以用药后无不良反应,且感染问题改善显著为合理用药,反之即为不合理用药,用药合理率=合理用药/总例数×100%。

(4)患者满意度:在患者离院前指导其在医院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上进行填写,问卷内容包含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程度、药学指导等方面,问卷总计100分,分为86~100分、70~85分、<70分三项,对应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维度,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集数据导入SPSS 25.0版本软件分析统计。涉及计量及计数方面数据资料分别表示为(±s)、%形式,并分别以t检验、χ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以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差异。19A61917-7C37-4B20-B2C7-29EBAD786750

2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对比医院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感染程度

对比感染程度,观察组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临床用药合理性

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用药率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用药率及用药合理率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患者满意度

对比患者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3讨论

在近几年医疗事业的持续上升及发展中,临床药物种类也逐渐呈现复杂多样性,且院内流动人员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而在患者临床用药中,大部分患者需采取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而一旦出现药物滥用或卫生控制不佳等情况,则会大大增加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对患者及医院均产生严重影响。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在开展微生物检验后,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院感控制下的对照组,且感染程度较对照组也明显更加轻微(P<0.05)。黄亮、伍湘峰、易素芬在相关研究中也發现,在实施微生物检验后,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为7.62%,对比对照组(常规院感控制)的21.90%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医院感染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7例、1例、0例,对比对照组的1例、4例、16例明显更加轻微(P<0.05),与此次研究数据具有一致性。提示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施能够有助于辅助临床治疗及院感控制,从而有效规避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控制医院感染程度,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此外,此次研究还显示,在微生物检验干预下,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预防用药率较对照组得到了明显降低,治疗用药率、用药合理率对比对照组得到了有效提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提示,微生物检验的应用能够有助于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指导,进而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的提升,科学控制预防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升治疗用药比例,确保患者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提升患者临床认可度。

分析可见,临床上将患者住院治疗阶段或因住院被传染、出院后感染的事件均纳入医院感染范围;故在医院管理中严格控制感染发生十分关键,而控制感染的关键要素则主要包含感染途径、传染源及易感人群,其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便涵盖了患者自身、医院环境及医院人员等多方面,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规避病原菌的传播,就需从根源上切断感染源。

综上,将微生物检验用于医院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中可发挥显著价值,能够有效指导临床用药合理性及科学性,进而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田文芳,易素芬.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1):195-196.

[2]杨忠玲.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1,31(02):116-118.

[3]代良纯.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07):251-252.19A61917-7C37-4B20-B2C7-29EBAD786750

猜你喜欢

临床合理用药微生物检验影响
药学干预对促进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的作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流行病学分布研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妇产科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