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进机关可提高职工艺术审美和拓展“工作艺术”

2021-06-13叶枝校

书法赏评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作艺术机关书法

叶枝校

一、书法进机关,识“书”识“字”,提高审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母体,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书以载道,字如其人。

如果说写字是为了实用,无疑不如电脑打字便捷。电脑打出的仿宋字、黑体字等字体,端正规范、实用性强,利于阅读,是报刊、书籍、文件规范使用的首选。但电脑字是呆板的,书写体有生命的律动;但书写体是“慢节奏”的,电脑字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于书法更多是作为“纯艺术性”来欣赏,来“雅致”人们的生活了。然书法作为艺术,与博大精深的其他中华文化密切相关,它有生动的哲学、灵动的音律、曼妙的诗意、丰富的感情,艺术千变万化,有精神涵养。欣赏一件好的书法作品,直接的感受就是物我会通、才思敏捷、技术性强、功夫了得、传统有源、思路缜密、书卷气浓、品味高雅。电脑字就没有这些优雅之致,仅为实用便利而已,理解书法的人,需要丰富的知识内涵。

书法表现汉字的意义烂漫多姿,审美多趣,风格多样,而且情感愉悦。艺术的审美标准在“国学”,其传统深刻,时空广大,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审美追求。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艺术最高峰常常在脚下,一步一脚印,可望不可及,永远看不到顶峰,只能不懈地追求,仿佛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让你感到在理想追求中的高潮快要到来了的那种渴望不止的态势。

新时代互联网办公自动化离不开汉字。汉字形声义的内涵,是识字的前提,是文字的“初心”。了解字构,文以达意,书写才能运生风华,明其表里。“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之象。”(《易·系辞》)乃言圣人见到天下运化的微妙,从而模拟它的形态,以象征万物应有的形象,所以称象。造字如此,就是书法之始。机关职工识“字”,如果不了解文字的历史脉络,文化发展规律,也难了解人类历史进程,洞悉自然发展规律,提高中华文明认识。

“书法的形式构成一般指的是汉字形象……基本要素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的:即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线形状、线质感。任何一个书法形象都是这五个方面同时作用的结果。”(张羽翔《中国书法形式构成基本五要素简析》)习书者能准确把握这五要素,观察就有了准,观察力就提高,眼光就开阔。生活中很多技术技能也相通,譬如很多机关人员下班后喜欢打球,球方向、球位置、投球抛物线、控球技术,运动力,等等这些方面与书法的“运动”道理是相通,有了一样事物的准确的观察方法加上技术的娴熟,什么样的“手感”都来了,这就是艺术上所说的“物我相通”的概念。王羲之云:“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神。”(《草诀歌》)学习书法艺术,除了学“技”,还要悟“道”,手艺既高,文化既深,方能遁入门道。

二、书法进机关,书文合一,“授”益良多。

书法的内容秉持高雅,是传播经典文化的好形式。书法创作多选自古人诗词文章,亦提倡自撰诗文,无不体现书文合一的意义。深刻的内容和恣意的书写,流露着书卷气、雅儒气和精神气。如果没有文学涵养,很多东西便存在躁气、俗气或戾气。工作也如此,也讲艺术,艺术修养高的人骨子里有“魂”,做什么事都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情绪影响人,机关职工有时情绪不好也是人之常情,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气、静能生慧。诸葛亮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对于较忙的日常工作,如何分门别类作好章法很有艺术策略。书法的章法与节奏,就如工作的章法和节奏。节奏是书法笔墨的无穷变化和对空间分寸的恰度拿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写出《兰亭序》这一对人生感悟、宇宙感叹的千古绝唱,是从一笔一画中参悟人生真谛的结果,奠定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书法落笔收笔的开合俯仰变化,正如人生的张弛有度、宠辱不惊。不认真学习书法,参悟书道,又怎能领悟《兰亭序》所蕴含的经典文化和真谛?“国粹”藏真,多学多得,学习书法所得所悟,也常常大于写好字的本义。学书法多临经典古帖,古帖内容多是经典,临帖多,拥有资料,收获知识多,文学修养就高,思维能力就强,审美眼光就开阔。

当今,烂漫信息充斥着生活,有些掩映耳目,其中有好的消息也有不良的信息。面对不良的信息,需要警觉,学会辨别。很多年轻人辨别力不强,易误入歧途,就是学习少,理解不够。书法内容多来自“国学”,是经典文化的精粹,不必担心文化走偏,机关授受书法,是对“国学”的正统传承,是文雅的行为。

三、书法进机关,文气“雅”人,意境通“灵”。

书法的多趣审美,不唯标准,只在度的把握,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中庸”,是高超书写技术统摄下的运筹,是对空间和时间以及理性和感性的维度的拿捏,是阴阳四合、自然适意、诗情画意、抑扬顿挫的哲学思辨。不学无术,不了解审美,只能是“外行看热闹”。有的领导授业不专却喜欢在公共场合“表演”书法,那来自周围的阵阵掌声更可视为响亮的讽刺。在专家眼里,你的一招一式都尽解于胸。机关工作强调一专多能,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理论水平,缺一不可,这些综合修养也是艺术的源泉。书法,是许多艺术门类的基础,它的文化根脉在汉字文化,它还有“运动”精神。人的手脑身心的生理活动,各路神经表情,都在生命的运动,书法的学习,一生都在进行中生命的运动,故多学书法百益而无一害。书写技术训练到位,文化修养厚积,艺术臻境、炉火纯青、游刃有余,艺术才华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中的愉悦就酣畅无比。工作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如书法创作需要理论的支撑,提高艺术审美,机关职工艺术审美高,开创个人“工作艺术”也有灵感。

书法学习老少咸宜,不分人群。自古以来,书法家就不乏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古代的“科举”取仕就以书法作为重要考量,通过一手好书法已识其人几分品性。唐太宗李世民,是文化自信的“书法皇帝”,他秉持“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胸怀,成为后世推崇的好帝皇。在他的引领下成就了唐代诸多文化领域高峰,如“唐楷”书法和唐诗,至今都不可逾越(唐诗也是书法家最爱选题的内容)。据传李世民深爱王羲之书法,曾命书法家临摹刻碑,转辗于民间,分享于大众,才推动了唐代文化兴盛。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强文化,书画有儒雅气。文人气质是文以写心的流露,只有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提高书法的格调。机关培训书法,可以“书”浸“文”,从中展开更多的文化解读,提高职工文化才学。用时间去磨砺,近墨者黑,职工自然宁静致远流露儒雅。

书法的“文”因讲究笔墨情感的统一而散发翰墨芳香。有内容无笔墨情感的文字是“雅”不起来的,只有从心出发、内外兼修,艺术真情流露,文气才跃然纸上。不学无术,或读死书,一个人不仅没有“文气”,反累一身“酸气”。

有文气的作品空灵。空灵,是东方艺术的审美要旨,灵魂,乃是精神。中国的书画诗文表达同样的审美理念,是作者灵魂的安顿。李白诗《侠客行》,诗盈浩气,非太白为真的“剑客”,而在其书写出的一腔侠骨柔肠。屈原写的《鱼父》与画家画的《鱼父》,虽题材不同,却表达作者的相同向往。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还有很多《鱼父》题材的作品,作者本非“鱼”,只作“渔”者寻求心灵的安顿。(内容参考朱良志《南画十六观·“渔父”的话题》)艺术创作就是这样的多趣。机关职工若不修学艺术,那知如此审美多趣?多趣的艺术审美不是更能打开自己的眼界吗?不是更能为自我构建“工作艺术”提供灵犀吗?是故积学储宝,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大有作为。

四、书法进机关,学以致用,乐得真如。

社会发展越是迅速,文艺自信更要增强。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意识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书法的人也可见越来越多了。很多院校设立了书法专业,很多城市书法培训风生水起。但除院校和一些培训机构外,学习书法的人群,仅限业余爱好。机关单位也不例外,有些职工学习书法只能“偷偷摸摸”地学,生怕被领导发现说其“不务正业”。所以总体来说,当今的书法学习还得不到普及,尤其在当今的“快节奏”代替了“慢节奏”的生活中,奔忙在生活路上的人们只得跟互联网电子技术赛跑,否则就被抛在时代的后头。用电脑打字交流信息,不重视传统手写的书法,是实在的需要,确实手书的慢不应用于实用之上了。书法功能不再“实用”,而转换为“纯艺术性”了。但这并非书法“无用”,并非不需要学习,越是这样,越要有文化危机感,多学习文化艺术,人的灵魂才通亮。书法进机关,学习的目的也并非为了实用,而重在文化陶冶,强化艺术修为,培养有审美情操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倘若学习书法能让职工在艺术理论中构建起自己的“工作艺术”秩序,工作起来就更加灵变通达、有趣有为了。

“学书法有什么用?”常常有人这样发问,此问更像是敲问“读书有什么用”一样。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藏着大文化,它是海量的,是中华民族每个人都脱离不了关系的文化“核心”——汉字。如果仅仅从实用和功利来说,无疑是肤浅的。书法储存知识量大,是充足的精神粮食,能富人学养,同样予人回报。比如许多真正的书画家,早年穷而晚年幸福,而且多长寿快乐,就是学富四车书画陶情的供养。从功利来说,回报也非常之高,比如外国的梵高、毕加索,我国的齐白石、黄宾虹、启功等人,他们现在一幅书画价值连城,少则百万、千万,多则逾亿元,正是物有所值的体现。

机关平时工作辛苦自不言语,进行书法学习是不是增加了负担?非也。要知道学习书法是陶冶情操的,它是机关工作劳逸结合的一记良济,是职工劳累之余心情舒缓的放逸地。闲来作书,工作宽心,还能学到新知,可谓一举两得。不少人下班后喜欢打牌、打麻将,以从中放松一天的劳累。学习书法更有好处,练字闲情逸意,能练手、练脑、练眼,同时作用于会心、会意、会情,心所托,脑所想,手所运,精神愉悦。从长远来看,对晚年生活“含饴弄孙”有帮助,老人家的行动学习,对身边的孩子有教益,有示范作用,会带动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正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书法还要谈到治学的态度问题,它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守得云开见日明”的辛劳的结果。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法如一部内容丰富的书,多读书出真如,启迪智慧,获益匪浅。

五、书法进机关,要制度促学,严谨治学。

书法进机关,怎么进、怎么学?需要有决策、有计划、有制度的保障,使措施尽快落地。尤需要领导带头学、扎扎实实地学,把它作为单位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去开展工作,去促进学习,提高行动学习的质量。领导要做文化型、专家型的领导,职工要做有审美情趣、工作有所作为的“艺术行家”,就要想方设法参与书法学习,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使者,这对开展工作艺术是甚为有益的,审美不明,是不利于工作的。可根据自身条件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还有经费支持和师资力量到位,比如可每周安排一天作为书法学习的时间,请“明”师来授课。治学欲速不达,建议先用一两年打好基础,把字写平正,再用三五年“技道”并进,慢慢进入艺术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和审美的提高,艺术创作自然能水到渠成。书法是文化,要多方积累,坚持学习。学习技术要花时间,学习理论也要花很多时间,有时间的保证,才能让学习书法的人从“平正——险绝——平正”的“三部曲”中走出来。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所以,治学不是短期培训能有明显成效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的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所论的治学“三境界”,说明了治学就要严谨,守住寂寞,常与孤灯残月为伴。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机关要自觉主动学习时曾这样说过:“铢积寸累,日就月将,才能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不少人对学习缺少持之以恒、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是机关工作甚忙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工作而轻学习,轻学习的原因,还有日复一日的多得乏味了的学习内容,机关不妨转变学习方式,引入书法学习,进行艺术培训,以“书法”浸“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职工学习的兴趣和多样化。机关职工要“胸中有丘壑”,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秩序,工作创新需跃出条条框框,提高艺术审美,“下笔”自有乾坤。

附图一:新出土的颜真卿书法

附图二:柳州博物馆藏启功书法《柳宗元诗》

附图三:本作者叶枝校书法作品《天道酬勤》

猜你喜欢

工作艺术机关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书法欣赏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
微笑面对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