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进展及知识图谱分析:基于现代文献学的视角

2021-06-13

书法赏评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者文献书法

冯 健

一、书法跨学科研究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倡导书法跨学科研究,既有理论背景也有现实意义:理论背景表现在,中国书法理论研究需要多学科参与,学科交叉既能扩大研究视野,又易于产生创新思维,因此近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所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一般都强调提倡不同学科和方法论的交叉融合,这种开门办学的意识具有超前性;现实意义表现在跨学科研究有助于传统书法紧随时代步伐,按陈振濂先生的观点,书法要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书法应成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艺术传导器,要与群众的衣食住行乃至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形成互动[1]。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书法的研究更多受到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影响,因此借鉴西学方法论,有利于当代中国书学研究多元化格局重建[2],也是书法现代性构建手段之一[3]。有学者曾对海外国际汉学研究领域中有关中国书法史的研究进行梳理[4],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从跨学科角度对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的综合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

本文拟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揭示发展趋势并发现问题。但由于检索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学科和文献较多,加上缺乏现代定量手段和系统工具支撑,分析工作一度面临较大难度。现代文献学及相关软件以其强大的文献科学分类和定量分析功能著称,运用现代文献学工具开展相关文献的检索、管理、分类,以及量化和可视化分析,不仅上述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为研究工作的创新找到了重要的支撑点,那就是以知识图谱分析及文献关系可视化分析探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规范对书法跨学科研究的影响,以及以基于定量关系的文献科学分类来弥补传统文献分类研究的不足。

二、文献检索与数据库建设

计算机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现代文献学中得到应用,开发了很多软件,本文选取应用最为广泛的CiteSpace 软件辅助开展分析。基于引文空间理论的文献知识图谱分析能有效识别学科的热点话题,分析学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以可视化方式展现学术研究规范。本文还使用了另一个文献学软件NoteExpress,利用它和引文数据库对接并建设本文的文献数据库以开展量化分析。

选取主流英文文献检索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选择核心数据库,其收录了西方主要英文研究成果(也包括中国学者以英文形式在国际上发表的相关成果),具有相当代表性。在核心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Chinese Calligraphy”,检索时间限定为1980 年1 月1 日至2017 年6 月30 日,选择文献类型中的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ssing Paper)和书评(Book Review),得到325 篇文献。对上述文献进行逐篇排查,剔除与书法无关的论文。由于西学学术界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强调深入的专题研究,分析发现,论文及会议论文基本上都是关于书法跨学科研究。书评涉及到29 部英文书法著作,仔细分析发现,其中有11本为通论性或普及性的书法著作或教材,它们属于书法学科范畴,却不属于跨学科领域,故而未列入数据库。总共得到313 篇文献,构成本文分析的基本数据库。

三、基于现代文献学的知识图谱分析

3.1 文献类型划分

利用软件对文献主题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大群簇”和“小群簇”交错分布格局。在图1 中,圆圈大小代表每个主题词出现的总次数,圆圈越大表明出现次数越多;如果最外圈出现紫色圈层,表明相应主题词受到的关注在近年突然增多,即所谓的“突发性检测”(Burst Test),也反映了该主题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学科研究热点。圆圈之间连线表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它们之间就会有连线。根据文献主题词分布的群簇特点来判断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文献类型划分。

经过反复比较判断,确定将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文献划分为7 种类型(图1a),即书法与计算机科学,书法与当代艺术,书法与文化学和史学,书法与教育学,书法与医学和心理学,书法与材料学、光谱学及其他。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各文献类型的亚类型,并进行划分(结果见图1b)。

图1 依据文献主题群簇关系和节点网络的文献类型和亚类型划分

3.2 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利用软件开展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图2)。从图2a 所反映的文章引用关系,既能看出引用最多、影响力最强的文章,也能看出那些发表后因很少被引用而影响力较小的文章。图2b 所反映的期刊引用关系表明,在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的跨学科研究中,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杂志占据主要地位。图2c 反映发表论文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除了少数作者之间存在密切合作以外,总体上看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比较松散,未形成紧密合作网络。图2d 反映了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研究机构相对集中,以浙江大学为中心联合杭州几所院校形成本地合作网络,带有地方根植性特征,另外,浙江大学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几所大学之间也有一定合作,更多地反映了超越空间距离约束的学术合作关系。

图2 文献的知识图谱与知识网络分析

在图3 所反映的热点主题词出现时间演化趋势中,如果两个圆圈之间有连线,说明它们所代表的主题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0 世纪90 年代西方学术界已经开始对“书法与文化学和史学”的关注。进入21 世纪以后,计算机科技发展带来“书法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发展,作为该领域基础研究的“书法与计算机制图算法”不断得到强化并与其他方向形成互动关系。2008 年以后,书法与设计学、书法与当代艺术获得较快发展,书法文化学和史学视角的研究又重新成为研究热点,似乎表明文化学和史学是书法研究的永恒主题。

图3 文献的热点主题词随时间的演化趋势

3.3 文献计量学分析

重点看近30 年来文献数量变化:1988-1997 年,1998-2007 年和2008-2017 年。可以发现,与前一个10年相比,后一个10 年文献数量约以1.5 倍的幅度增长。最近10 年发表文献数量占80 年代以来所有文献的64%,最近20 年文献占88%。说明西方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在迈入21 世纪后才有明显进展,尤其是在最近10 年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就各文献类型数量而言,“书法与计算机科学”最多,其次是“书法与文化学和史学”以及“书法与当代艺术”。在“书法与文化学和史学”“书法与当代艺术”两个类型上,国外学者数量超过中国学者数量(中国学者都占40%左右),而其他5 种类型都是中国学者数量超过外国学者(中国学者都占70%以上)。说明国外学者更多地从文化史学和艺术层面研究中国书法,而书法在计算机、教育、医疗、心理、设计、鉴定等偏重实用的领域,更多地是由中国学者从事研究。

在参与分析计算的313 篇文献中,中国学者占三分之二,外国学者占三分之一,但仔细分析却发现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从文献来源的三种类型来看,期刊论文,中国学者的比重占59%,外国学者比重占41%;书评,全部为外国学者发表;会议论文,中国学者占90%,外国学者只占10%。很明显会议论文比重严重偏多,书评的状况与中国学者出版英文书法专著偏少有关。这些特点在分类型文献中也有体现,如在“书法与当代艺术”方面,中国学者占40%,但该类型论文和会议论文中中国学者分别占27%和94%。经对比发现,会议论文质量与期刊论文存在明显差距,其发表难度也远小于期刊论文,但英文会议论文很容易被“EI 检索”,不难推断,会议论文中中国学者比重过高的状况与国内科研考核体制存在一定关系。

图4 相关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分析

就各种文献类型在最近30 年的发展而言,都表现出在最近10 年获得快速发展的局面,但各自又有差异。“书法与文化学和史学”以及“书法与当代艺术”在第一个10 年就有良好积累,在第二个和第三个10 年都得到持续关注。“书法与计算机科学”从第二个10 年开始得到重视,最近10 年得到快速发展。而“书法与设计学”“书法与医学和心理学”“书法与教育学”等更多地是最近10 年的研究积累。

图5 文献类型及亚类型与时间分布关系的计量分析(30 年以来)

四、主要研究领域进展综述

4.1 书法与计算机科学

4.1.1 书法与计算机制图算法

很多研究着力于探讨计算机能够显示和打印有着平滑轮廓的汉字,但是带有书法家审美特征的字体却不能被复制或传达[5]。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制图学技术,需要研究在计算机中实现中国书法图像再现的算法,如关于中国书法特征识别模型、汉字书法实现算法、书法结体提取与评估方法、书法风格转变和美化算法、水墨扩散效果数字化算法等[5-7]。对计算机书法制图算法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书法人工智能及图像检索研究做了基础技术铺垫。

4.1.2 书法与视觉图像技术

依托计算机的现代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图像获取、处理和输出方式。中国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复杂图像,其如何被计算机有效识别、获取和描述,如何抽取其图像的典型特征,是实现书法摸拟和书法人工智能的基础,需要在原理和技术上开展研究,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学术界在以下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8,9]:书法作品视觉验证,基于视觉的书法特征识别与自动生成,书法形状描述方法以及书法特征匹配和识别等。

4.1.3 虚拟毛笔模型与书法模拟

在计算机中如何合成逼真的毛笔书法并建立虚拟毛笔模型,是一个复杂课题。虚拟毛笔模型的建立首先要实现毛笔笔触产生字迹的物理过程模拟[10]。此外,还要建立不同书法风格的过程模型并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模拟。这个方向的研究已到了非常细化和深入的程度,如从物理学的力反馈技术层面进行毛笔笔触的模拟,借鉴“水滴”效应原理对水墨扩散实现即时模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书法仿真系统等[11,12]。虚拟毛笔及水墨原理计算机模型研究是一项重大突破,使得中国书法与现代计算机科技进行了联姻,为实现书法人工智能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4.1.4 书法与人工智能

毛笔运动的三维空间特性及其复杂轨迹,是中国书法在美学上最有魅力之处,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实现设置了巨大障碍[13],因为书法人工智能要建立在复杂的运动学控制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基础之上[14]。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如毛笔机器手轨迹产生原理、书法机器人笔画提取几何方法和传感器管理、笔画次序视觉匹配和机器绘制系统视力矫正、机器人书法书写过程中与人的互动等[14-16]。书法人工智能的实现是书法计算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管理、保护和传承、平板电脑书写系统以及手机游戏软件开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利用毛笔书法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观众与毛笔书写的互动,在提升观众对传统书法的兴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1.5 书法与计算机数字化检索

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中国书法作品图像被数字化,并在数字图书馆中保存和展示,使用者面临电子化检索问题[17],这涉及到很多技术难题,如基于大数据的书法图像特征快速检索、基于情感计算与书法艺术关联的人-机交互作用、书法文字检索的等级模糊匹配与有效形状匹配等[18,19]。书法的计算机数字化检索原理的研究为虚拟图书馆或美术馆中书法作品的电子化管理、展示、查询和检索提供了巨大便利。目前被书法家们广泛使用的“中国书法字典”“甲骨文在线”以及“中国词源学(Chinese Etymology)”(国外开发)等,都是书法图像数字化检索原理的开发应用,提高了书法家查询各种字体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减轻了携带纸质字典的负担,受到普遍欢迎。

4.2 书法与当代艺术

4.2.1 书法与美学

中国书法不仅仅具有形态美,还具有意境美[20]。中国书法实践具有“唯美”与“灵性”双重属性,毛笔书写过程不仅令人愉悦,而且可以启发心灵,实现精神修炼[21]。与西方美学不同,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国传统美学反映了儒道释古典主义精神理念,中国传统书法作品的权威性并非体现在法律、材料或是历史方面,而是体现在遵循道德和思想规范约束方面[22]。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美学实践或理论成为被关注的话题,如晋代王羲之、唐代王维和张怀瓘、明代董其昌、现代宗白华、赵无极等。还有学者研究了武术与书法美学的关系等论题。

4.2.2 书法与音乐、舞蹈

中国书法和音乐、舞蹈有着天然的姻亲关系。建立音乐作品和书法作品的联系,更容易解读音乐作品魅力[23]。有学者把《兰亭序》类比于声乐作品,认为前者所反映的生死无常的宇宙观与音乐作品在创作理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美学标准[24]。很多舞蹈动作设计家的作品借鉴了中国书法,把书法元素融入舞蹈动作设计之中,取得很好效果,被认为提供了一种对身份、运动和力量的新认知方式[25],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气、无畏、阴阳等概念[26]。舞蹈与书法的结合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延伸了舞台的空间感觉。

4.3 书法与设计学

4.3.1 书法的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设计

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在设计中凸显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比如在现代装饰设计方案中,可以把不同书法字体基至印章引入设计。实际上,书法元素可以应用到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更多领域,如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现代版式设计等,都可以引入书法元素,这种“中国风”的设计方案往往简单大方并贴近自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7],相当于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特质添加到设计方案中。

4.3.2 书法与工业产品设计

近年在消费产品中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有学者总结了台湾大规模工业产品和获奖的概念设计作品应用书法等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不同,认为前者是直接应用,后者通过一定程度的创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和诠释,后者更值得推崇[28]。此外,传统中国书法元素在交互式移动电话设计、亚麻服装设计以及家居创意用品设计中都得到不同程度应用,显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取得较好效果。

4.3.3 书法与旅游景观设计

在中国旅游地,书法景观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书法景观在现代中国旅游产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正在面临从文化遗产向景观标志和旅游产业发展媒介的转变[29]。书法景观是中国旅游目的地常见吸引物之一,然而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影响到对书法景观感知的真实性,兴趣、文化水平和对书写内容的理解会成为书法景观认知的决定因素[30]。游客倾向于把传统书法景观作为旅游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并认可其历史文化价值[31]。在西安、永州等地,西安碑林、浯溪碑林已经成为地方名片,是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旅游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书法景观设置以及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摩崖石刻、碑文、匾额等书法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4.3.4 书法与图像设计

在Logo 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广告设计中引入中国书法要素,有助于提升设计水平,体现民族认同感,也是推动中国图像设计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抓手。作为一个综合主题,吸收传统元素后的图像设计能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心理共性和文化特征,也是促进图像设计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大潮中,体现地方文化特点的“本地化”成为应对全球化的重要策略,而将传统书法整合到图像设计中正是“本地化”策略的重要体现。

4.4 书法与文化学和史学

4.4.1 书法的文化学视角研究

首先,文化比较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比较东西方书法。东西方书法“艺术性”和“实用性”功能的差异,与其文字“表意”和“表音”系统密切相关[32],也与审美意识差异有关。中国和日本的书法被加以比较,二者有亲缘关系,在心智和精神方面有传承性[33]。其次,文化关联研究,即书法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关系受到关注。如把中国书法与道教进行关联;把书法与气功、京剧、中医、诗词等相关联。再次,文化变革、广义文化形式和特殊文化形态对书法的影响也受到关注。如汉字简化[34]、文革[35]以及跨语境实践的语言转变对书法的影响[36],书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等。

4.4.2 书法的史学视角研究

首先,关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的地位。在艺术变得独立和具有自我意识之后,书法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37]。其次,对中国书法发展史、断代史、历代书法杰出人物的专题研究,是取得成果最多的方面。如傅申的《海外书迹研究》、白谦慎的《傅山的世界:17 世纪中国书法转变》、雷德侯的《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和石慢的《米芾:北宋书法的风格与艺术》、倪雅梅的《笔正:颜真卿的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都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学者对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国和日本书法2000 年历史比较开展研究,当然也有断代史研究成果,如8 世纪至14 世纪、19 世纪至20 世纪中叶中国书法发展史。另外,也有学者在书法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4.5 书法与教育学

书法教育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话题。首先是大学书法教育。当前中国大学书法教育,包括公共选修课中的美学教育课程,都存在缺失文化精神的问题,应该在审美意识培养的同时强化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教育。其次是中小学生素质书法教育。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小学生用笔书写的时间大量减少,应强化书法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书法中笔顺教学对孩子们认知汉字的思维模式转变十分重要[38]。另外,现代通讯、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为实现书法的交互式学习系统、视频解说系统、基于网页的检索和学习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大大方便了传统书法教学工作。

4.6 书法与医学和心理学

4.6.1 书法与医学康复

中国书法在临床医学、神经精神病学康复训练尤其在老年痴呆病症治疗和康复中发挥了作用。书法训练在病人认知激活、感觉锐化、缓解生理衰退、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实,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也促进了当前的一些研究能够致力于探讨书法练习与大脑皮层调节机能的关系[39]。医学界应用书法进行康复研究案例很多,甚至从书法的行为基础、生理学基础、脑电生物反馈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书法控制论”理论专门阐述书法与医学的关系[39]。这一理论有效地指导了通过书法练习对具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增强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训练[40,41]。书法练习在渐进式肌肉放松和想象力训练方面也达到较好效果,这一成果被应用于鼻咽癌症患者的治疗中[42]。

4.6.2 书法与心理学实验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书法涉及领域包括生态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感知情绪与精神物理学、思维模拟等方面。如有学者利用书法实验从生态心理视角揭示功能奇异者运动神经变化及运动的协调性[43]。有学者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对有和没有读写困难的儿童的复制能力进行实验,提出书法训练是培养儿童复制能力的重要方面[44]。通过精神物理学层面的探索,用实验手段表明即使对书法一无所知的母语非汉语者,也能明显感受到中国书法所表达的情感[45]。还有学者从思维角度研究了书法创作过程与形象思维模拟的关系[46]。

4.7 书法与材料学、光谱学及其他

4.7.1 书法与材料的关系

主要是研究传统工艺制作纸张等书写载体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宣纸的荧光性和光降解特征被揭示,并经过专业仪器分析化验反映宣纸形态学和构成元素特点[47]。另外一种传统纸张——竹纸的传统制作过程和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也被分析,现代制造方法而不是传统方法,对其耐光性产生影响[48]。另外,锦锻丝织材料、家用纺织品等材料,作为书法书写载体的特点被引起关注。

4.7.2 书法与光谱学及其他

主要是利用光谱学开展古书画鉴定工作。如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纸张、颜料、印泥的年代特征进行鉴定[49]。同样的技术也被用于古代手迹上朱砂的年代鉴定,以及对书画作品上污痕的分析。还有学者利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对敦煌遗书手迹的年代进行测定[50]。

五、结论与建议

利用现代文献学中的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计量方法,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借助相关软件实现文献科学分类以及文献关系网络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研究文献概括为7个方面并逐一开展文献综述,以期对国内同类研究的开展有所启发。

总体上看,就书法跨学科研究而言,中国学者已经活跃于西方学术舞台。尤其是在有关中国书法偏重实用的领域,如在计算机应用、教育、医疗、心理、设计和鉴定等方面,中国学者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文化、史学和艺术层面关注研究中国书法的成果,仍以国外学者居多,这与国内以中文形式所发表的大量有关书法文化、史学和艺术层面的研究成果不相匹配,说明国内的研究成果需要加大“出口”力度,力争在全球学术界扮演应有的角色。另外,会议论文偏多,相对较高质量的期刊论文和英文专著所占比重有待提高,也是当前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必要时需要从科研激励体制方面出台措施。从科学知识图谱角度来看,作者合作网络和单位合作网络虽然存在,但是合作关系松散、单一,大部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与现代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要使中国书法研究在国际上产生更大学术影响,则有必要借鉴西方现代学术研究规范,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科学潮流的学术研究规范体系。

西方学术界所报导的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成果及其应用领域,很多都达到令国内书法家们吃惊的程度,如书法与计算机科学结合所形成的书法视觉图像、毛笔模型虚拟和人工智能书法,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延展了中国书法的范畴,而中国书法在医学、心理学、设计学的应用,则拓展了应用领域,扩大了书法的社会影响。这些领域多处于跨学科交叉甚至学科边缘地位,并没有引起国内书法界的注重,也正因为如此,它们积极“出口”,在国外期刊上得到大量发表。其实这些有关中国书法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正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复兴中华文明的有效手段,而且学科的交叉更易于引发创新思维,相信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中国书法的跨学科研究能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更大影响。

猜你喜欢

学者文献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书法
学者介绍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书法欣赏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