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化工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模式研究
2021-06-12张娟王彦斌孙初锋苏琼裴志远蒋楠
张娟 王彦斌 孙初锋 苏琼 裴志远 蒋楠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新工科建设的本质是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应该促进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新工科;化工专业;就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coun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and new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refore,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professional abilities, but als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ho can quickly adapt to the society, adapt to the times, and lead the future. S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promoted to change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s, change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ntegr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entire training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proces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Chemical Industry;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ale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44
自 2017年2月起,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将转变为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推进以交叉跨学科课程为特点的新工科建设[1]。为了适应新兴领域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应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转变,更快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去,培养符合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化工专业是一门基础、传统、重要的专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表现,需要探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创新创业的合理的发展途径,如从课程体系设计、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师资发展等方面着手,以此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高等教育存在“教育不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工荒,也被称为用工难,是指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技能与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不匹配。第二个问题是就业难,是指应届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形势发生改变时,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在传统教育中只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2]。
一、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创新创业新时代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更好的发挥其育人及培养功能,为社会培育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3]。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足
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和教育部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积极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各种相关的比赛,但是对于创新创业的本质和内涵老师和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老师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培养实践课程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对于实践化教学模式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该课程不仅需要紧紧贴合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也需要与实际工程应用、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重视理论知识与成绩考核,轻视实际应用,是与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自主创业认可度普遍不高
目前,化工专业大学生普遍的观念是读化工专业就是到化物所、药企、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就业,到这样的国家大型企业工作成了主要目标,对自主创业认可度普遍不高,我调查了 40 名化工专业学生,只有 4 人会考虑自主创业,学生普遍认为开展与化工专业相关的创业,门槛高,需要很多资金和社会资源,对创业怀有神秘感、距离感和畏難情绪,能够就业就不会创业。因此,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三)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和能力,所以应该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当中就能潜移默化的接受有关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交集较少,相互融合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加上目前大多数的本科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比较缺乏,存在重专业能力培养,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
化工专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课程设置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紧贴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然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存在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交叉跨学科课程与产业对接不紧密等问题。课程设置缺乏规划、调研、评估与更新,缺少行业企业专家的博采众议。课程内容设计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少技术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新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不仅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还要能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实践课要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较为局限,实践也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得到提高[4]。
(五)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泛知识”和“专知识”相融合的教育,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且要掌握其他学科领域的“泛知识”,同时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战经历,但目前具备以上三种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清晰、内容不明确、无法满足学生创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以专职教师为主、以企业导师为辅、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业成功人士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六)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有待优化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有待优化,教育内涵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授课方式过于单一,仅仅停留在单凭几门选修课和日常讲座以及各类形式的比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层面,授课内容不完整,课程设置随意化,讲授的知识以大学生创业比赛的赛事理论指导、就业指导、就业择业理念、应聘信息等为主,学生在学习之后,仅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无法满足大学生实践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业实战的需要;课程建设落后,授课结构主要以选修课为主,没有更好地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学生专业和社会岗位需求,加强实践创业环节,丰富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途径
(一)完善课程设计
化工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专业课程+实践锻炼”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为大一新生提供一门“创新创业入门”的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然后设置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面向大二的学生,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开设讲座。面向大三学生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以此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5];针对大四学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大四学生的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二) 完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
提供充足的场地,专门用于课程与项目进行。与企业合作建立新实验室,用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邀请其他著名高校的专业人员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论坛,交流学习。
(三)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由于化工专业学生主要从事于化学教师、化工厂实践等工作,所以工科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和企业合作。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合作,学生们能从中接触到领先的软件设备以及前沿的高端技术,这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从中发现优秀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复合型的“双师型”队伍[6]。一方面,校级层面应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选派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创新创业日常培训、骨干研修学习,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走出去看”和“下企业学”的渠道学习企业内的管理创新知识,收集企业创新创业实践的一手资料,积累更多的创业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利用社会优秀企业资源,高校应该选聘有一定资历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代表、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教师,作为校外第二导师来指导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通过自身的创业经历和创业过程,影响学生创业认知,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有效解决创业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五)改变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方式并增加创新创业学分奖励机制
相比较于传统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授课方式上和传统专业课程有了很大的不同,创新创业课程增加了讲座、小组讨论、展示等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上对于时间的把控度,给学生们更多自由讨论的时间。在学生们获取创新创业学分的基础上,学校将学生们获得的学科竞赛奖、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著和专利、自主创业、项目申报和科研创新等都列入个人创新创业学分奖励之中。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新工科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只有在完善课程设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互动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加快创新创业的步伐必须要保障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包含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改革,内容包含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通过自身、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肯定会提高我国的创新创业水平,并将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专业、更合格的新时代人才,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促进,国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信儒,宋伟,郭志欣,王瀚,孙海涛.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5):117-122.
[2]門志国,李超,高伟.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01):8-12+80.
[3]勾玲,卢海啸,蒋德旗,尹丽,曾国芳,曹小华,潘珍燕,白玉静.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生物制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04):40-43.
[4]孙建梅,刘丹妮,于茜.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9):292-293.
[5]李旭.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部皮革,2021,43(09):33-34.
[6]杨赫然,孙兴伟,张幼军,潘飞,赵文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科技风,2021(10):39-40.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化学学科创新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细化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1110130139,1110130141,2018XJJPZYGXK-01);
甘肃省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建设(2019SJYLZY-08,YLKC-36)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xm2021072)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