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12李启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三新课标中学

李启云

一、论题的提出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已在我国多个省区实施,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堂教学如何开展? 有哪些教学模式? 这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要重点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大家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为中学地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等提供了依据。因此,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围绕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开展,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这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探索出符合中学地理新课程理念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中学地理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依靠学生,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建设良好的教学生态、形成高效的整体教学效果。

下面简要分析高中地理三大教学模块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活动中,构建与实践“依靠学生,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借鉴与参考。

1.自然地理:网络探究,自悟自得

高中自然地理模块主要研究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发生、发展、演变等规律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种种关系问题。其系统性强、空间跨度大,抽象难理解。故利用网络探究,可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无形为有形。其教学模式为:

编制网络课件→学生上网探究,自悟自测自得→教师总结规律

(1)编制网络课件。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的考试要求,将购买的及网上下载的有关教学软件或教学素材,根据学生的地理基础与学习、思维能力情况,编制成具有较强交互功能的与本校学生实际相适应的网络课件。其中设置“学习目标”、“考点分析”、“主干知识思维导图构建”、“难点突破”、“近年高考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今年考试专家预测”、“创新思维训练”、“学习效果反馈”等栏目。

(2)学生上网探究,自悟自测自得。教师组织学生上网学习、探究,每人一机,根据自己的基础与能力,选择相应目标层次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栏目,自己决定学习进度,自己感悟学习规律及知识原理、特征与价值,遇到难题按“帮助”键,寻找网络帮助。通过自主化的网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吃得饱、消化得了”。

(3)教师总结规律。教师从网上监控学生上网学习、探究情况,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点拨学习、探究方法、技巧,组织学生总结主干知识的有关特征、规律,教师作评价后,给出参考答案。

2.人文地理: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

中学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农业、工业、城市、交通、通信、商业、金融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通过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将地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案例探究中寻找知识规律,感悟人文地理功效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教学模式为:

(1)提出案例。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精心编写成案例。上课伊始,教师展示案例。

(2)确定探究主题。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发现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3)开展案例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探讨等方式开展案例问题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适度地进行点拨,力争使问题的探究取得新的突破。

(4)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案例探究取得的成果,诱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把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在复习“农业生产布局因素”一节时,改变传统复习课中教师对影响农业生产布局诸因素进行详尽介绍的做法。上课伊始,教师提出一个教学案例:亚洲是世界水稻的集中分布区,稻谷产量占世界稻总产量的90%以上,水稻被称为“亚洲粮食”。并投影“世界水稻分布图。”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本案例探究主题:①、亚洲水稻生产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关系;②、亚洲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生产历史、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等人文因素对亚洲水稻生产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案例探究主题开展究例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有关原理、地图及本地区水稻生产的实际,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各抒己见。

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影响亚洲水稻生产布局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升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因素的原理层面上。

3.区域地理:分工研究,成果共享

区域地理是研究某个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矿产等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如居民、交通、农业、工业、商业、城市、环境等特征),以及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地理景观特色及开发利用前景等区域问题。各区域间知识结构具有相似性,其特征具有差异性。按传统的“文图结合、师授生记”的教学方法,不但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还会使学生有类似重复的感受,其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造成“废多效微”的教学结果。

构建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人人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究者,使其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兴趣、信心与能力。其教学模式为:

确定研究课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成果汇报活动→课题答辩会

(1)确定研究课题。将中学区域地理以区为单位设立研究专题。如东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北非、南部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北美、南美、大洋洲、南极洲、我国北方区、南方区、西北区、青藏区等17 个研究课题。

(2)成立研究小组。按照中学区域地理研究课题的数量,将全班同学分为相应数量的研究小组,确定组长与组员。由组长与组员根据本组同学的兴趣与特长选定研究课题。如有一位学生的亲戚是美国华人,他对美国为主的北美地理饶有兴趣。于是,他自告奋勇当研究小组组长,并邀请三位美国“发烧友”组成了北美研究小组,兴致勃勃地开展北美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3)确定研究内容。由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高考核心素养要求,确定区域地理研究内容,教师作指导,并提出修改和完善研究内容的建议。如南亚研究小组确定了下列研究内容,得到教师的肯定。①、南亚次大陆及其由来,②、南亚宗教问题,③、南亚古代文明与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④、南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⑤、南亚地区冲突问题。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由组长做好课题研究具体分工与合作事宜,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或访问有关学者、教师等,并指导学生根据相关的目标、内容与所搜集的资料,写出相关区域地理的研究报告。

(5)研究成果汇报活动。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亦称作导游活动。师生则一齐神游祖国锦绣河山与世界异国风光,实现各小组研究成果共享,从而轻松地掌握了区域地理知识、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6)课题答辩会。小组代表汇报后,其他组同学向本组同学就有关问题提出质疑,本组同学认真答疑,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东亚研究小组汇报后,同学们纷纷提出下列问题,要求该组同学回答。①、东亚地区为什么多台风、地震? ②、东亚地区为什么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 ③、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对东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④、为什么美国战略重心开始由西欧转到东亚区? 等等,那研究、探讨、质疑、答疑的气氛,犹如专家答记者问,学生所表现出的质疑、答疑能力令教师欣慰。

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注意学生思维与活动习惯性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有较强的依赖性。刚开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创新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合作”状态,影响新课标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应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渐入佳境,切不可操之过急,一步到位,更不能要求太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2.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创新教学活动,强调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对性格内向、基础较差、能力欠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与援护,给予鼓励和扶持,让其不断进步,逐渐缩小与性格开朗、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学生的差距。在分组研究、讨论时,应做到兼顾各类学生,做好他们的协调工作,使其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创新教学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或分组研讨,给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研究的充足时间与机会。但绝不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课,而是有目的、有秩序、有计划、有控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课。这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提高驾驶课堂能力,做到控而不死,活而不乱。教学活动内容要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主干知识及重点知识进行。在培养学生能力与发展个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体系及思维导图,掌握知识的生成、发展、应用与创新。

4.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意识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角色是多样的,且应随课堂过程的变化而扮演着不同角色。如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者,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发现学生闪光点及特长生发展潜质的伯乐等。

猜你喜欢

高三新课标中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在多解中学创新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把高三写成诗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