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探讨
2021-06-12杨秋荣
杨秋荣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纵深推进的阶段,澳门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支撑点,具有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独特优势与内在潜力,在推动大湾区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学术界对澳门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深港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推动中国及葡语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整合大湾区科创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封晓茹等在《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研究》(2020)[1]一文中认为,澳门要依托中葡平台功能,搭建葡语国家和拉丁语系国家交流合作的通道,以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李燕等在《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探索——以广深港澳4个城市近年相关数据分析为例》(2020)[2]一文中指出,广深港澳高校需要在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流动渠道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陈广汉等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协调创新体系研究》一文中认为,要整合大湾区科创资源,建立环大湾区产业带,并强调要实现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人才跨境便利流动。[3]本研究侧重在分析澳门自身科技创新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在科技创新链条、中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科技资源开放协同等方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1 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的关键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澳门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通过发挥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澳门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1.1 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央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表明澳门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在2017年《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中提出的“构建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推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延伸。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澳门拥有大量高水平高校与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坚实。从澳门的新兴产业看,无论是中医药产业、会展业、特色金融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从国家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角度,将“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相互结合,发挥自身制度优势,借助中葡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与周边城市深度合作发展,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而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2 有效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等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澳门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比以往更为迫切与重要。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是澳门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适度多元的路径选择。目前,澳门博彩业仍然是重要的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约占一半,其他产业规模偏小,占GDP的比重微乎其微,总体上经济适度多元化的效果并不显著。会展、中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也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效应尚未形成,澳门继续寻求极具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长期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创新路径。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澳门通关便利性受到较大制约,博彩毛收入大幅下滑,经济负增长再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更应加快步伐。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是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自身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选择。
1.3 进一步增强澳门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可以发挥澳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特色优势,也可推动“一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一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一基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赋能,不断提升和强化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澳门高质量发展。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澳门发挥中西文化交汇节点的重要途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实际上是在深化区域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对外开放、向外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澳门进一步增强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
澳门作为微小经济体,科技创新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目前,澳门的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突出体现在高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等方面。澳门高校的电子集成电路、太空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在大湾区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打造方面也较具优势,可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着重发挥、充分利用。
2.1 澳门已经具有一定的创新实力
目前,澳门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实力,从澳门在全球创新城市的排名看(见表1),澳门在全球500个城市中位列308名,在大湾区中属于创新节点城市,仅次于香港、深圳、广州。2018年,根据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发布的“2018中国(澳门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18年澳门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为全国排名第14,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全国排名第8,其中澳门在全域、信息、文化和知识城市竞争力等六个分指数中优势明显。[4]澳门励志青年会发布的“2018年澳门创新创业指数报告”显示,澳门创新创业产出总指数达81.36,创新创业投入的总指数为68.37,显示澳门地区创新创业生态良好,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5]
表1 中国部分城市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名趋势
此外,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重点在政务、交通、旅游、医疗等方面大力推行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完善澳门的科技创新环境。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着力在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布局,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7年,澳门特区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在云计算科技、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完善澳门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2.2 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科创平台发展基础良好
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推动澳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澳门集聚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已经设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均依托澳门高校设立,已成为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实验室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国家重点实验室
澳门的高校科技研究能力强,成为重要的科技合作平台。回归后,澳门的高等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澳门大学迁移到横琴,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研究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澳门大学位列350位。澳门高校的国际影响力稳步上升,也从侧面反映出澳门科研与学术研究能力逐步提高。澳门高校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所涉及的科技领域日益丰富,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工程、数学等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6]澳门各大学在计算机工程、月球与行星科学、旅游、酒店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如表3所示。
表3 澳门的优势科技研究领域
此外,澳门具备成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的基本条件,其自由港政策有利于技术要素流动。葡萄牙、巴西、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能够第一时间进入澳门,并以澳门为平台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澳门采取国际通用特别是欧盟的技术标准,自主研发技术也对标国际标准。澳门可依托高新技术交易所,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及葡语国家技术向大湾区转移为核心业务。并且,澳门具备与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的良好条件,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私立高校的招生名额所受限制相对较小,可以借助澳门高校相关科技创新专业学位的名额,与大湾区内地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推动大湾区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3 中医药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中医药是澳门的新兴重点产业之一。根据澳门经济局《知识产权工作年报2017》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发明专利延伸申请共441项,主要集中在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治疗活性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杂环化合物,体现出中医药创新能力较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重点国家实验室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是澳门在中医药发展领域的重要平台。此外,澳门依托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与横琴在中医药科研、市场拓展、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领先国际,通过有效对接澳门和广东中医药领域的科技研发力量,充分发挥两地的人才、技术和地域优势,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合作。此外,在澳门设立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中心”,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进一步加深合作交流,推动大湾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国际化发展。
2.4 微电子、太空科学领域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澳门在微电子领域中的科研成果丰厚。从发表论文情况看,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数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从2014—2019年所有的合作论文数来看,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合作论文达到180篇,合作论文数集中在比较器、混频器、调制器等与集成电路相关的研究。[8]其中,多篇论文被ISSCC收录,领先于亚洲和全球,体现出澳门大学日渐提高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集成电路可以作为澳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突破口,联合澳门其他高校研究团队,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集成电路企业合作,推动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率先攻克“卡脖子”技术,打造大湾区珠江西岸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提升澳门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动、支撑作用。
表4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半导体产业优势
澳门可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融入大湾区科创发展,推动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等多方合作,重点在中葡平台、中医药、科研开发等方面增强联动效应。同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市场化发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可为大湾区建设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助力。此外,澳门的太空科学研究领先国内,澳门科技大学于2011年正式成立太空科学研究所,太空所紧跟国家月球与行星探测步伐,与内地相关机构紧密合作,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7]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成立国家航天局澳门太空探索与科学中心,内地与澳门航天合作进一步深入推进,增强了澳门在太空科学和深空探测的主导力,并且进一步提升澳门航天科技实力。[9]太空科学是重大科技突破的前沿领域,也是澳门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3 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
澳门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特色优势,但是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在科技人才短缺、空间有限、科技法律滞后等方面的短板较为凸显,需要大力改进。
3.1 科技创新人才较为短缺
澳门的劳动力人才向博彩业倾斜,人才结构单一,科技人才较少。2019年,澳门的就业人口总数为57.6万人。文娱博彩及其他服务业13.9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4%,集中反映科技创新的技术员及辅助专业人员与工业工匠及手工艺工人就业人数为11.3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9.6%,占比较低。此外,澳门缺乏大型科技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科技人才短缺的突出问题。为满足澳门科技人才的需求,澳门往往向内地聘用科技人才,对内地人力资源的依赖较大。
表5 按职业统计的就业人口(千人)
3.2 科研成果转化有待加强
虽然澳门在微电子、太空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较强,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亟需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生态的关键因素,对比旧金山湾区,大学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30%-40%,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成果转化率不到10%,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作为澳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与突破口。澳门土地空间小,市场拓展有限,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断点,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借助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企业与市场空间,加快提高成果转化率。
3.3 科技创新法律配套滞后
澳门特区政府每年新立法的数量极少,对一些新型产业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如2020年,澳门立法会只通过23项法律,大多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涉及科技发展的法律几乎是空白。科技创新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法律的监管更新与完善,由于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日新月异,法律难以及时更新,因此,加快科技创新领域的法律更新,完善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对于澳门深度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极为重要。
3.4 智慧城市建设仍在起步阶段
智慧城市建设是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澳门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在智慧政务方面,仍然存在数据共享、信息畅通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大量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分布在不同部门的不同平台,电子系统不同、格式不一,共享协同机制不健全,智慧政务的应用广度与深度需要深化。在交通方面,信息基础条件尚不完善,数据资源质量不高,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尚未全面整合,交通管理应用覆盖范围不足,出行信息服务供给不足,便民服务急需加强。在旅游方面,澳门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尚未完善。旅游信息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实时性的信息需要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尚未充分智慧化,未能完全为旅客提供实时、动态的旅游信息服务。在智慧医疗方面,移动急救、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护理等医疗健康领域示范应用较为滞后,需要加快布局、稳步推进。
4 澳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门需要加快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创新中心建设。
4.1 有机嵌入大湾区科技创新链条
基于比较优势,澳门需在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链条中找准自身定位,聚焦科研和科技服务,精准嵌入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在科技创新高增值领域有所突破,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澳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借助在半导体、中医药、环保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凸显创新节点功能。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结合澳门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基础研究优势,借助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形成两千亿级芯片设计产业集群为契机,加强与珠海合作,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发展。二是推进大湾区打造科技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依托澳门在中医药产业领域发展的积累,充分发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平台作用,合作打造广州、深圳、珠海等创新健康产业集聚区。三是促进科技环保产业集群。发挥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的平台作用,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打造泛珠三角地区与国际间的重要绿色平台,推动各地环保技术转移及可持续发展。
4.2 着力构建中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澳门与葡语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的深入推进,是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特殊功能的重要优势。通过借助中葡经贸服务合作平台,逐步建立中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建设中葡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发挥澳门自由港政策的优势,加强澳门与葡萄牙、巴西、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及时交流、对接,吸引葡语国家、欧盟、东盟相关科研机构与澳门及大湾区的大学、企业实验室、中介服务机构、科研团队等机构交流、合作。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葡国际技术交易中心。以澳门为核心建设国际技术交易中心,推动创新中心建设。二是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及葡语国家。重点加快推动联网支付,发挥政府部门、协会、商会等的作用,将大湾区的金融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技术输入葡语国家。推动内地与葡语国家金融后台合作,加强与需求较大的巴西、安哥拉等国家进行金融科技合作。三是推动中葡科技产业链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葡语国家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的电子信息、精密制造业、大数据、5G等优势产业进行对接,强化澳门自由港制度优势和精准联系功能,结合葡语国家的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加大科技产业创新空间。四是建立科技创新技术产品综合测试区。着力吸引葡语国家、欧盟、东盟及内地先进技术和产品到澳门进行测试,成功后逐步扩展到横琴自贸片区推广应用。五是举办国际化科技会展。依托中葡平台,加强科技业界互联互通,推进科技产品展示交易,促进资源优势互补。[1]
4.3 强化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开放协同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构建全域协同的体制,形成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尤其是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协同联动、共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携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一是推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协同联动。推进实验室体系优化升级,与湾区内地共同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应用型科技大学,加快科创基础设施建立,吸引企业进驻,共同运营大型实验室。鼓励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分中心,强化与大湾区内地科创资源协同。积极参与大科学装置、科研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和载体建设,明确分工定位,实现互补性、差异化、多元一体化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粤港澳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在科研项目申请、资金使用、设备跨境、人员交流等方面予以特殊安排。
二是共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是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澳门需联合湾区内地城市,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横琴公共数据中心、智能超算中心等载体,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争取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中美博弈持续背景下,大力吸引受到欧美限制的科研人才到澳门发展,制定协同政策,便利回流的科技人才到澳门工作,在大湾区内自由交流和发展。
三是携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借鉴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科研成果转化经验,设立产学研专项合作项目,对特殊科技创新行业给予全流程的政府资金扶持支持。发展国际化高水平的联合研发项目,与湾区内地城市合作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实现产品化、产业化。以横琴规划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国际研究院为契机,建设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澳门高校科研成果在湾区内地转化。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澳门高校及研究机构与湾区城市间的技术合作。
四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融入湾区创新体系。加快完善基础网络工程,加强与内地科技企业的基础网络工程项目合作,引入最新网络技术到澳门,进一步提升网络容量,优化通讯环境与网络服务。强化与大湾区内地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大力推进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构建政府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开放数据官方网站,推动5G网络建设。推进酒店及度假村等公共场合免费提供Wi-Fi接入服务,利用智慧灯增加环境信息收集,完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加强智慧交通管理,构建城市智能交通网络,优化水陆空交通管理,加强与大湾区交通网络系统数据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改善交通调度,交通灯更新为智能式控制系统。
4.4 完善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保障机制
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共建创新联盟等方面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服务等方面,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推动澳门科技、旅游领域拥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品牌。鼓励科技与澳门旅游、会展、中医药等优势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鼓励澳门知识产权机构在大湾区内地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扩大相关专业人士的准入准营范围。
二是促进人才、资金等科技要素高效流动。重点促进人才聚集,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引进,优化境外科技人才入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对符合条件的外籍专业人士颁发“科技人才绿卡”。便利科技资金跨境,采用“金融监管沙盒”模式,科技项目资金参照澳门或者国外科研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试行一定额度内的科技资金外汇自由结算,推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支持核准范围内的科技类企业设立跨境资金池。
三是共建大湾区科技创新联盟,深度融入国家科研体系。借助大湾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的契机,依托澳门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等院校,与大湾区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建大湾区科技创新联盟,搭建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与大湾区城市特别是珠海、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城市的科技创新制造链条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同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及葡语国家的科研合作,保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6]
5 结语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推进,澳门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推动者。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澳门科技创新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窗口。目前,澳门针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及与内地合作的力度有待加强。对于澳门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一直推出政策大力支持,澳门的优势对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澳门一直面临着自身发展空间有限,经济结构单一的挑战,澳门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而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