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6-12王寅峰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分制模块化证书

赖 红,李 钦,王寅峰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紧迫的需求,要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扩招要坚持质量优先,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作为扩招专项工作的实施主体,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要求,针对应届与非应届、就业与未就业、不同年龄段等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1]。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以无处不在的优势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激发经济活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务院2015年出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激发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活力,促进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金融、商贸、交通、物流、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创新,移动互联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2]。

在新的高职扩招形势下,高职移动互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移动互联产业需求在结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生源本身来源多样,层次差别比较大,扩招后的生源更加多元,各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差异比较大[3],而互联网行业主流技术细分领域众多,原有的全日制齐步走的统一步调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职移动互联多层次生源、多样化成才的需求。

1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范围扩展到社会学习者,专业如何吸引社会学习者报考,如何面向社会学习者提供灵活的教学模式,如何扩大受教育者的层次和范围,如何保障和提升扩招后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扩招的重点与难点[4];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设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区域优势产业的需求,确定移动互联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高职扩招后的生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移动互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产业契合、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1.1 专业不能有效契合产业需求

互联网产业和技术更新迭代比较迅速,扩招的专业要契合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扩招后人才培养必须紧贴市场需求,而以往移动互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静态的,虽然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产业的需求,但是三年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动态调整,没有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动态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人才的输出无法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与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高质量要求。

1.2 学科体制不能满足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开发类人才需求向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服务器后端全栈工程师转变,培养的人才需要同时胜任Web前端和后端开发,并且能利用各种技能独立完成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传统学科体制“一技一岗”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一岗多能”全栈人才培养需求。

1.3 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分层按需施教和弹性学制

人才培养未能以学生为中心,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大,对应的职业岗位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行政班级学习一致的专业技能课程,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弹性的学习。

1.4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扩招后的需求

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由于移动互联网软件技术更新非常快,教师普遍缺乏新技术项目研发经验;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和类别比较多,教师承担的课程需要跨方向而且教学工作量大;教师缺乏精力和时间进行科研和项目研发来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师资建设不能适应扩招后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1.5 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扩招后的需要

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科化程度比较高,课程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各个课程模块的衔接没有采用基于项目来贯穿,也很难围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整合和构建,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吻合度欠佳。

2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

随着移动互联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培养的差异化要求、工作岗位技能要求持续更新、学生对高薪就业的期望以及培训机构的介入等,使得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动态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移动互联专业于2016年起在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的支持下从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标准、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层递进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四方面开始构建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托教育部职业教育创新团队进行了系列改革与实践;从构建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契合产业发展的专业方向动态调整、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2.1 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与本地行业协会、著名IT企业、重点企业、一般企业通过协同方式分析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偏差,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行企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为专业与行业需求的契合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应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移动互联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5],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互联专业协同育人平台

根据移动互联专业的职业岗位确定了培养方向包括Android方向、iOS方向、UI方向、软件测试四个方向。结合学生掌握相应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技能,依托各个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成立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团队[6]。实施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应对高职扩招后多层次生源、多样化成才的需求,将以往按照学科逻辑顺序化的课程,按照职业技能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模块化和项目化课程设计[7]。

2.2 以1+X证书为契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根据深圳的产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了专业方向,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移动互联方向对应的技能岗位为前端开发工程师和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根据岗位技能确定试点工信部的Web前端开发和华为的移动应用开发两个1+X证书;其中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规格需要具备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开发、网站设计与制作、响应式网站和MYSQL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能力。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规格需要具备移动应用UI设计、客户端需求开发、服务器端设计开发、测试发布等能力。

2.3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学科为中心、学生入学就确定专业方向和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成才需要。移动互联专业重构了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模块化课程体系

公共通识课模块包括职业教育所必须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健康心理,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是移动互联专业所共有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所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各个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方向技能的核心能力;技能证书模块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8],目前在移动互联专业群设置了Web技能证书模块;专业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主要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主要针对各职业岗位的差异设置相应的模块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移动互联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根据移动互联各个岗位方向的职业能力要求组织安排课程内容,立足理论基础部分,突出实践操作能力,重在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充分考虑课程的编排和实施,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和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针对移动互联专业所需要的技能,以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制定模块化课程标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4 基于课程模块的学分制人才培养

针对扩招后生源多样化特点,将传统学分制中以课程为基本单元的学分计算方法优化为以课程模块为学分基本计算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证书课程模块,可以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公共通识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可以集中学习,对于专业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学生可以采取弹性学制,对于技能证书课程,学生考取证书后可以置换相应的学分;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灵活多元教学模式满足扩招后多层次的生源学习需求。

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以往以“专业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来进行个性化定制,学生在大一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模块,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岗位方向,根据岗位方向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学生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修专业拓展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小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由于采用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快速响应,重构出新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产业的发展。

2.5 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

移动互联模块化课程师资团队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以及1+X技能证书课程教学团队,如图3所示。专业核心模块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包括Android、iOS、UI、软件测试四个方向模块课程教学团队;技能证书教学团队目前包括Web前端开发教学团队;根据产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1+X技能证书的试点推进可以动态地调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1+X技能证书团队。

图3 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

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以往按照学科配置师资的局限,移动互联专业师资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配置,由于学生根据产业和市场的需求自主选择岗位方向,就业不理想的方向由于学生的第一志愿率不高,专业师资产生了冗余,专业群将师资经过培训后重组到其他课程团队;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优化,根据契合区域产业的市场需求开设新的专业,根据新的专业方向设计模块化课程,培养的人才才能契合产业的发展;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特别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技术方向的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促进了教师的模块化重构和优化。

2.6 项目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把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分段递进的实践模块、职业化课程体系,并将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精细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施弹性学制、学分置换鼓励学生个性成才。

将实践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模块和1+X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教学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实践模块课程主要包括Android、iOS、UI、软件测试四个方向,专业核心课实践模块课程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于社会在职学习者,可以通过完成实际的项目和撰写论文后集中答辩的方式置换实践模块的学分;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教学模块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模块,根据“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要求建立模块化实践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至少需要完成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课程模块,对于社会在职学习者,可以通过获取对应的技能证书进行置换对应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模块和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教学模块。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模块化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方向教学团队老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践课程的教学标准和项目开发流程,共同开展教学与实训;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集中学习、论文撰写答辩、学分置换等多元教学方式来实施,极大地满足扩招后多层次的生源学习需求。

3 实施成效

3.1 完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以动态矩阵联盟实施层次化、全方位、有特色多模式协同育人,实现了合作模式共赢、课程体系共同构建、1+X证书共同开发、师资团队共同培育、教学资源共同开发,通过多方协调育人,实现了深层次的产教融合。

3.2 创新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模式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搭建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通过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通过校企融合参与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元教学模式,满足了扩展后不同层次生源的学习要求。个性化成才的理念使得培养的人才适应不同规模和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行业岗位的需要,实现了专业结构和质量的双提升。

3.3 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

围绕新技术,校企共同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Web前端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教材和课程,建设谷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通过课证融通的实施,2019年和2020年实现移动应用开发应届毕业生中级证书通过率50%以上。

猜你喜欢

学分制模块化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模块化住宅
收录证书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