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三台阶七步法要点研究
2021-06-12李晓朔
李晓朔
(江西赣粤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南昌330006)
0 引言
三台阶七步法主要被应用于隧道工程中,该方法具备一定的施工优势,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缩短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该技术的要点进行研究、掌握该技术的应用方法,对推进项目的开展有重要作用。
1 施工特点
在当前的隧道施工中,应用比较普遍的开挖施工方式为中隔壁法(CD 法)、交叉中隔壁法(CRD 法)、双侧壁导坑法、台阶法、全断面开挖法等。在隧道工程建设的施工环节,开挖施工阶段必须做好两侧分别开挖施工,且要在隧道内设置支护结构,达到隧道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采用混凝土仰拱超前施工方式进行闭合处理,可以形成稳定性良好的支护结构形式,达到隧道支护标准要求。较之其他的隧道项目施工技术来说,三台阶七步法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该技术可以建设较大的使用空间,很多先进的施工设备可以在隧道掘进环节得到开发和应用,从而大幅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缩短项目工期,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促进项目的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隧道工程的开挖施工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不会对隧道内部造成过大的伤害和影响,可以保证隧道内岩土结构达到稳定性标准,避免发生坍塌事故,同时还能够根据需要对支护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保证开挖施工进度满足要求,适应性良好,且安全性高、稳定性强,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推动我国隧道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1]。
2 隧道工程开挖的施工要求
在隧道开挖的施工环节,岩体基本达到静置平衡性的要求。开挖施工后,隧道围岩的初始应力会产生变化,形成二次应力场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支护施工的顺利进行,还会逐步形成三次、四次应力状态。从这个工作原理出发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开挖方式,是提高隧道施工安全性的关键,特别在是软弱围岩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会产生过大的扰动,软弱结构面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松弛,节理、裂隙也会进一步发展,致使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形。所以,施工单位应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合格。通过对目前我国的隧道施工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台阶法应用广泛,设备比较简单,施工成本低,在软弱围岩隧道建设中也有明显的优势,所以选择合适长度的台阶结构形式效果良好,综合价值比较高[2]。
3 工程概况
某隧道形式被设计为分离式隧道形式,整个隧道建设总体长度为457m,隧道净宽为11.5m,净高为5m。
右线进口部位围堰主要是残积粉质土,强风化粉砂岩形式,整体为Ⅴ级围岩,围岩结构的联合性比较差,不具备自稳能力。根据施工技术要求,选择使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的方式展开施工。在隧道右线掘进的施工环节,进口部分的初期支护开裂、拱顶沉降、地表开裂的问题较为明显,根据现场调查分析,隧道进口部位构造作用强烈,隐伏带土体水含量较高、强度低、稳定性差。经过多方专家讨论、分析,最终选择应用三台阶七步法进行施工,以保证工程结构和质量符合要求[3]。
4 施工工艺
三台阶七步法,是根据弧形导坑开挖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式,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为上、中、下三个台阶、七个步骤进行施工,每开挖一步都要及时进行初期支护施工,各个位置的开挖和支护要采取平行推进的方式交错进行,从而确保开挖和治理效果满足要求。
4.1 第一步
隧道在完成拱部初期支护施工后,环向开挖上部弧形导坑。台阶施工时,应按照百丈隧道围岩开挖要求逐一进行开挖施工,每次循环进尺控制在6m 以内,上台阶长度超出中导坑为3m,高度尺寸控制在2.5m以内。每次开挖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喷射混凝土进行掌子面封闭处理,同时还要进行初期支护的施工,确保结构达到稳定性要求,且满足现场施工安全性标准。
4.2 第二步、第三步
应用台阶法进行开挖时,应在隧道两侧分别开挖,同时还要做好现场支护处理,达到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在滞后于第一步的施工部分特定距离后,左右交错进行隧道开挖施工,即第二步、第三步施工:开挖进尺不超过0.6m、高度不超过2.5m,左右交错的距离为1~3m。开挖施工结束后,应立即喷射混凝土进行掌子面封闭处理,然后对隧道周边的围岩结构进行初期施工[4]。
4.3 第四步、第五步
隧道开挖施工阶段,下台阶部分的施工开挖应采取两侧分别开挖的方式,且要做好支护施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合格。在滞后于第三步的施工部分一定距离后,左右交错进行隧道的第四步、第五步施工:开挖进尺不超过0.6m、高度不超过2.5m,左右交错的距离为1~3m,并及时喷射混凝土进行掌子面封闭,做好周边围岩支护施工。台阶应交错落地,单次落地长度不能超过2 榀拱架。
4.4 第六步
分台阶进行第六步上、中、下台阶核心土开挖施工。第六步,是根据要求进行仰拱和左右仰拱填充。在隧道开挖的施工环节,首先需要在隧道内部设置支护结构,然后即可进行分区开挖施工,隧道内部仰拱结构的挖掘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展开支护结构的设置施工,选择使用混凝土喷涂的方式,封闭裸露的岩体结构,并结合项目的建设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按照要求进行钢结构的安装和控制,再根据施工工艺方案进行二次喷涂作业,保证涂层结构的厚度达到标准,确保隧道开挖施工支护结构的质量性能合格[5]。
此外,根据隧道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项目数据和监测要求,还应确保施工环节中的围岩结构达到稳定性标准,提高支护结构的性能,保证项目挖掘建设的顺利实施,达到项目的安全标准。三台阶七步法在施工时,各个工序应相互衔接,并做好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与控制,保证施工的质量符合要求。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明确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对工程的总体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4.5 第七步
滞后于第六步施工部分超出5m 的距离,对第五步施工部分的薄弱结构形式进行初期围岩支护施工,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先进行初期喷护施工,喷射厚度为4cm 的混凝土,在现场设置钢架支撑结构,并悬挂钢筋网,将钢筋结构接长进行支撑,安装、设置系统锚杆与锁脚锚杆,复喷混凝土达到设计标准要求。而后,再进行衬砌结构的施工,根据需要插入仰拱钢筋并进行绑扎,并开展立模浇筑混凝土施工,然后进行仰拱填充混凝土施工,此时要结合现场情况设置中心排水沟,在内部设置小立模结构,待浇筑结构形成后,再进行仰拱顶填充混凝土施工。
5 施工控制要点
5.1 做好超前预支护
隧道工程项目开挖施工建设中,应采用超前预支护施工技术,以保证结构开挖施工达到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只有充分地利用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才能保证隧道开挖施工各个环节的承载性能达到要求,保证承载力可通过支护结构传导,切实提升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在该技术的应用环节,要考虑到隧道工程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勘测技术标准,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支护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要求。
5.2 严格控制开挖长度及台阶长度
在隧道项目的施工环节,必须做好对每次开挖施工长度、台阶长度的控制。为确保隧道项目建设施工的顺利完成,必须设置完整的支护结构,以达到工程的标准要求,还要做好岩土工程结构的勘测与判断,明确施工计划和工艺技术要求,掌握岩石结构参数,逐一完成施工工序,保证隧道开挖的效果,并将开挖长度控制在6m 以内。开挖施工全部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初步混凝土喷射施工,尽量缩短隧道围岩结构的暴露时间。具体的隧道施工中,如果勘测数据反映出岩土结构的稳定性比较差,应尽量缩短开挖施工的长度,保证隧道初期支护施工效果合格,在保证安全性达标的情况下完成施工。如果一次设置的开挖施工长度过大,会导致隧道长期裸露在自然环境中,支护时间延长,致使结构的稳定性变差,容易影响工程的安全性,无法达到工程的施工建设标准和要求。
5.3 采用弱爆破
隧道工程挖掘施工环节,通常需要应用爆破施工技术完成隧道开挖工作。在该环节中,施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爆破药物使用量的控制,避免爆破威力过大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5.4 加强拱脚承载力
由于隧道项目建设的施工工艺比较特殊,在挖掘施工阶段,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是比较强的,而且支护结构两侧的拱脚部位承担了主要的垂直荷载,如果该位置的承载性能不足,则容易导致结构发生变形,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初期支护环节,应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保证拱脚结构的支护性能符合要求,在开挖环节达到岩土稳定性的标准,最终达到工程的安全标准。
5.5 加强初期支护纵向连接
隧道结构的围岩稳定性,对整个隧道项目的正常运行和使用也存在着直接影响。所以,要保证岩土结构内部的承载性能符合要求,确保围岩符合稳定性标准。隧道挖掘施工阶段,做好隧道支护管理工作极为重要,避免对隧道结构围岩产生不利影响,防止围岩结构塌陷而造成较大损失。
5.6 仰拱和二衬施工
隧道工程开挖施工阶段,应进行现场施工参数和情况的监测与控制,了解隧道开挖台阶的总体长度,并保证隧道的仰拱二衬与台阶位置形成一个整体,建设出稳定性强、强度高的隧道支护防护结构。因为隧道项目的仰拱结构并不具备较高的支护效果,承载性能也很差,因而随着隧道工程施工的深入进行,在支护性能较差的位置上就会发生岩土结构的变形和损坏的问题,直接造成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下降,从而诱发塌落问题。因此,在挖掘施工作业环节,必须严格、有效地控制施工进度,保证隧道结构的支护效果符合工程要求,确保内部围岩结构的稳定性、强度合格。如果发现拱基的承载性能不足,应立即采取二次衬砌的施工方式,保证隧道内部形成稳定、强度合格的支护形式,达到工程的技术标准要求。
5.7 监控、勘测要求
现场施工人员必须随时监控和了解隧道内部的地质条件变化,勘测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了解隧道施工数据来调整施工计划和标准,对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作用。根据项目建设的施工目标和设计方案要求,做好现场施工的全面管理和控制,且要绘制出施工时间位移的变化曲线,以确保不会对施工安全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5.8 完善隧道洞内的临时防、排水系统
隧道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应确保内部结构的安全性要求,设置临时防、排水系统,保证其可以及时排出内部的积水,避免隧道工程由于浸水而出现结构损坏,切实提升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次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应用三台阶七步法进行隧道施工具备可行性,各项施工环节符合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要求,达到了隧道运行的要求。应用三台阶七步法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支护效果满足要求,工程质量合格,且各个结构部分的性能达标,不影响正常的使用和运行。
在现场进行监测和分析后发现,通过三台阶七步法开展隧道工程施工,侧墙结构的承载性能合格,可将侧向水平力及时传输到远端结构上,保证结构侧墙支护效果合格,达到封闭的标准要求。此外,由于围岩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拱肩和拱底塑性区发展变化较快,仰拱封闭易变形,极易导致隧道变形,影响围岩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在高地应力隧道工程的实施环节,应分析现场的应力变化情况,并随时做好现场监测工作,了解应力变化,以便采取必要的应对和处理措施。
总之,应用三台阶七步法进行施工,隧道围岩封闭效果良好,初期封闭后可成环形结构形式,减小地应力的作用,保证初期支护更加安全稳定,保证隧道建设施工更加安全,对提高隧道的运行效果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