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开展深度学习
2021-06-12何小娟
何小娟
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如简单记忆、重复操练等。教师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却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忽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过多,而“主动思考”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造成这种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阅读语篇的分析不够透彻,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不够到位,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第二、教师往往过于关注阅读语篇中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而通常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基于语篇进行深入思考;第三、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情景创设不足或不真实,师生(生生)互动较差;第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和评价不及时、不系统等。
而深度学习不同于浅层学习,它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要求学习者自己去理解某些概念的重要思想和抽象过程,自己能在头脑中进行建构。具体来说,它要求学习者基于真实的情境,通过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整合新旧知识,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协作,深度加工所学知识,通过评价、反思个人学习行为,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并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而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是解决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浅层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Jay McTighe 和Harvey F. Silver在《为深度学习而教》一书中提到了七种思维技能:1.概念化 2.做笔记和做总结 3.比较 4.阅读理解 5.预测和假设 6.可视化和图示表征 7.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这七种思维技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刻持久地学习,更好地获取、储存和检索信息,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大概念”的深度理解,以及培养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真实情景中遇到新情况时都能够应用知识、将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
笔者将以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Using Language的阅读(Reading)部分 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其中四种思维技能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教师需聚焦“大概念”,探究适合学情的主题意义
现代世界的快速变化和不可预测性要求学习者能够进行学习迁移。死记硬背事实型信息并不能使得学习者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因为知识的迁移需要理解更广泛的概念和进行更大范围的归纳,所以旨在知识迁移的教学需要聚焦大概念并围绕大概念提出基本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伟大女性的成就和品质。Using language的阅读(Reading) 部分也正是围绕林巧稚的成就和品质展开。然而要向一个典型理科班(男生43人,女生5人)的学生始终围绕优秀女性的成就和品质展开确实不太恰当,他们势必会带着偏见和抵触的情绪来学习这篇文章,难道男性就没有好的学习榜样了吗?显然这样的学习是被动、低效,甚至无效的。于是笔者结合高二开学前每个学生需要在七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作为高考科目这个学情,将本文的大概念定为:一项关于职业选择的研究。抛出这个大概念,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相关引导。同时为学科育人提供了话题和语境,从而促进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当然教师在寻找大概念过程中,不能为了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而生搬硬套,偏离语篇的基本意义。在本语篇导入部分,笔者从学生的选科导入,逐步拓展到人生中的职业选择,通过让学生分析影响选择的多种因素,引发他们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不少学生提到会受到某些人物(名人或偶像)的影响,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语篇阅读,相关ppt页面如下所示:
第二、利用思维网图,理清文章脉络
思维网图(Webbing)是做笔记的一种具体方式,是促进意义建构的一个特殊工具。学生可以通過思维网图直观地表达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本语篇的脉络比较清晰,系统连贯,起承转合,逻辑性强。全文共四段,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主要介绍作者选择大学专业的迷茫,即事情的起因。一共两句话,一个问句,一个答句,却统领全文,简洁明了地引出下文介绍“great women of China”。第二部分为第二、三两段,主要介绍了林巧稚的生平和对农村妇女的关注和奉献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第三段首句“Suddenly it hit me how difficult it was for a woman to get medical training at that time.” ,至此达到了故事的高潮,为下文作者理清思绪,明确大学要学的专业做了很好的铺垫,体现作者思想的转变。第三部分为第四段,即文章的结尾段,主要描述了作者的心理活动。通过以上林巧稚的事迹和作者的感悟,作者非常激动,句子“By this time I was very excited. Why not study at medical college like Lin Qiaozhi and carry on her good work?” 很好地展现了作者的态度和选择,呼应了文章主题,也让读者一直为作者“悬着”的心“落地”,也是整篇文章的升华,耐人寻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协助下,通过画思维网图的方式,进一步明晰文章的结构和发展脉络(见下图)。
第三、通过比较项目,挖掘写作意图
比较是一项基本的思维技能,也是进行更复杂思维活动的必要基础。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比较时,他们就在建构意义并增强理解。笔者让学生细读文章第二部分之后,填写以下的表格。这张表格并不是让学生对林巧稚的贡献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通过对比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在此恶劣环境下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她优秀的品质。这种比较和结论矩阵图(见下图)跟普通的比较矩阵图相比,让学生多了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能让学生通过对比内部存在的反差,自己建构出林巧稚的优秀品质来印证原文,而不只是直接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提取相关品质的关键词。通过这种参与式、体验式的深度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四、提出与立场相关的问题,生成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
阅读立场是一种尊重阅读理解的真正动力的策略,因为这个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它通常包括四种立场。第一种字面上立场是读者对文本形成的初步印象。第二种解释性立场是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以寻求关于文本内涵和文本主题的更深层意义。第三种个性化立场是读者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文本阅读联系起来,探索文章对读者产生的言外之意,以及文本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第四种批判性立场是学生以分析和批判的方式进行阅读,使用评价来质疑作者和文本。在阅读的后阶段,笔者会追问班级的女生这样一个问题:If you were Miss Lin,would you sacrifice your family to achieve more in your career?相应地也会问班级的男生这样一个问题:If you were her husband, would you agree with your wife to spend so much time on her career and less time on her family? 对于这种个性化立场相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解释他们的观点。同时告诉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即能够让学生养成从文本中找到证据来支持观点的习惯。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补充其他的解释。
第五、把自己摆进去,促进学生移情理解能力的发展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来探索所学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内容彼此之间的共性,这些都为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强大的移情理解创造了条件。把自己摆进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其中的个人故事叙述就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策略,它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讲述自己的故事,真正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真实性和学生主体性原则。如在阅读课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 最后,笔者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文化意识等,并结合生活实际,口头(书面)分享他们生活中曾经遇到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生命中的某个重要决定。这个口头(书面)任务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人并吸纳不同的见解,即发展移情理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积极建构,通过主体活动去把握知识的本质。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全身心积极参与,发展思维,提升能力。而《为深度学习而教》一书中提出的思维技能正能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在英语阅读中获取和深度加工语篇信息,基于实践经验和交互作用、能动地建构意义之际产生的深度理解,促进真正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杰伊·麦克泰、哈维·F.西尔维,《为深度学习而教》【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18.
夏谷鸣 “英语学科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