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1-06-12李明明
【摘要】古文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汇聚和凝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具备深远的教育意义。语文古诗文教学同时也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学生学习古人创作,领会古人想法,深入时代背景,领略历史变迁和培养语文学习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古诗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素养和架构学生知识体系具备重要作用。双减政策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同样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应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想道德建设为语文教学的首要导向。而在现今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大量接触古诗文阅读,较小学相比,古诗文学习难度和量度都大幅上升。可以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是学生接触古文化学习期间的重点时期和难点阶段。因此,本文谨从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体系入手,依据相关文献和课堂实证教学案例,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相关问题难点,并提出相关的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引言
双减政策的提出和推进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的举措,其主旨目的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习题育人结构的合理性,在培养目的上同时强化了对于人才素质和素养等深层次要素的培养需求。这说明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各类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将素质教育作为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导向。对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和学生应逐渐意识到:不同于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注重学生对于诗词整体诵读记背和整体语义的理解,双减政策模式下教师应追求使学生掌握古诗文所对应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背景,以及对于古文古诗的阅读敏感性等深层次语文学科素养体系概念。而培养目标的深层化和多元化同时说明以往单纯注重学生书面作业表现和卷面成绩体现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能满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初中古诗文教学应注重调节死板客观的理论古文知识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一、初中语文古詩文教学问题分析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教师更进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古诗文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古诗文与现代白话文两者之间的用词用语和含义差异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出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古诗文语词李明明 具备含义上的隐晦性,教师和学生基于现代生活和日常言语理解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教师难以正确教授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古文的具体含义;古诗文学习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难以进入恰当的教学状态;同时也基于古诗文文化背景与学生现代生活背景的距离和差异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保证。
1.教师授课模式的局限性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基于学生的升学负担和自身的业绩压力以及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导向,教学方式依旧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追求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诵读过程。在古诗文教学工作开展时,先解释字词,再连词成句进行句义的剖析,最后要求学生熟读直至背诵相关的古诗语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和情感演变,学生从头至尾仅仅作为教学环节的被动灌输者和接收者,进而会对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成效产生一定的局限:一是难以从根本上建立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情感诉求;二是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感和乏味感会加重,课堂变得沉闷,而教学内容也变得死板,放大古诗文的乏味感,放大学生与诗文之间的距离,产生负面效果[1]。
2.师生对于古诗文重视态度不足
教师和学生基于语文学习过程中较大的教学量和多模板并存教学的现状,因而对古诗文教学所给予的重视度不足。对教师而言,一方面由于古诗文教学本身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和自身生活的亲近感,导致教师对于古诗文教学工作的重视度降低,单纯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语义赏析和整体诵读上,难以深化古诗文教学;另一方面,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和应试模式下,古诗文阅读所占分值相较之于现代汉语赏析和现代文阅读理解板块而言较小,因而教师可能会将古诗文学习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对学生而言,古诗文中字词晦涩难懂,古诗文所隐含的背景时代和诗人的思想观念与现代人生活理念相隔甚远,从心理情感角度难以提升对古诗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倾向性。
3.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
古诗文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也是限制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要素。古诗文学习具备多学科交融特性,既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内涵同时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构建起到了影响和建设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度理解古诗文内容背后所具备的人文艺术特质,仅仅只是从关键词句的解释入手,或者在字面含义上介绍诗文的思想情感,忽略了其对于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思想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文的主要目的是因为考纲和政策的要求,仅仅是为提分和考试所需,未能认识到古诗文学习对自身的建设成效,难以树立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积极性,严重降低了学习效果[2]。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对策探讨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古诗文学习过程与学生现代学习生活的距离感,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上课所授内容,积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前预先放映风景视频,使学生初步理解桃花源的所述大致内容和描写的环境细节,提前进入学习古诗文的情境,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桃花源记》一课的期待感。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乡村生活游览,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文反映的社会场景并非与现实生活遥不可及,消除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心理隔阂,提升教学效果。
2.培养学习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开展古诗文学习的前期,对于相关词句的不理解及陌生感,是严重制约学生古诗文学习质量的要素。因此,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预习和学习,在课后应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回顾和总结。其一,教师需要求学生在课前初步诵读文章并查阅生词生字进行备注,必要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生词含义,这样教师在课上可对文言现象进行归纳整理,节余时间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将教学重心放在古诗文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情感领悟等具备思想道德建设意义的内容中;其二,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课后具备较充裕的自主探究实践时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充分回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可组织学生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就相关场景进行模拟表演,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教师需强化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
为帮助学生更为全面领会古文的思想内涵,教师需意识到自身作为教学过程主导者的地位,应充分意识到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强化自身知识储备,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应充分查阅东晋时期历史,必要要辅以当时所发生大事,主要目的是充分理解陶渊明著下该文的目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向学生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加深对《桃花源记》思想背景的理解,也帮助丰富学生的历史涵养,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4.创设合理的古诗文学习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开展学习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对于古诗文学习而言,学习效果的细节性评价应由浅入深,由字至句最后至文章思想感情,进行深化和细化。首先,应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即需要考察学生对于基本的字词是否掌握,读音是否正确,关键字词理解是否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时间安排集体诵读或是在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抽检,考察其对基本字词字义的理解。上述方法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成效的检验手法。其次,考查学生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教材中的古诗文具备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其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需注重检验学生对作者思想的共情程度,适当开展拓展教学,如在讲授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文时,教师充分介绍该诗词的创作背景,在作者被贬至黄州时,必定心怀失落,为检验学生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和理解程度,教师可引入如《席上赠刘梦得》等材料进行扩展阅读和串联理解。两文均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思想,教师进行后一文阅读过程中,仅需适当点拨,介绍背景和讲述生词生字,后进行深化理解,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的反馈程度,檢验学习成效。
三、结束语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深化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古诗文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创新作业布置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积淀文化底蕴,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为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使古诗文学习成为实现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桑英华.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知识文库,2022(07):10-12.
[2]张文君.以诗文韵味,育审美能力——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2(0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