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1-06-12李学福
李学福
【摘要】“双减”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的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过程。每一位初中老师有义务将“双减”政策落实下去,真正地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相比较来说,教材的内容有一些枯燥乏味,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又是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
【关键词】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还在进一步地推进,以往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甚至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在双减政策提出以后,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拉近学生和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那么如何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开展生活化教学策略呢?文章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一、 创设真实的情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隨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更加提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是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只有为学生们创设出来了学生们熟悉的情景,才能引导学生们对生活进行回忆,在生活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评价,才能缓解学生们紧张情绪和学习压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同时还能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总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地实现减负增质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亲情之爱”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就根据文本的内容,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了和亲情有关的视频,借此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我将九寨沟发生地震的时候的故事为学生们播放出来:在快要出现山体滑坡的时候,在汽车里面有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全身力气将孩子推了出去,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但是他们夫妻二人却无一幸免。通过观看这个视频能够让学生们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常和父母进行交流,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这样的真实情境,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们积极地融入到情景中去,促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能够让学生们对自我进行反省,同时还能让学生们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最终真正地做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二、 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老师需要将教学的内容变得生活化、具体化,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紧紧地把握住,促使学生们能够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地将双减政策落实下去。
例如,我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对文本上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将其作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我就将“我的好朋友”为话题,为学生们举办了辩论赛,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些问题:“你心目中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样呢?你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去做朋友,为什么?如果你的好朋友做了错误的事情,你应该如何去做呢?”学生们在探讨的时候,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生们也意识到了“朋友”的重要意义。通过故事和实际案例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去探讨,并将自己探讨的结果分享给其他的同学们,我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给予合理地评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为学生们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们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欲望,并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和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科课堂所学内容
生活化其实就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生活化的作业是没有色彩的,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还增加了学生写作业的压力,让学生们对写作业产生厌烦的心理,不能够将作业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这和双减政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而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老师在设计的时候,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们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达到减负增质的效果。布置作业不能只限制于书面上,而是需要变得更加地多样化、灵活化,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写作业的压力。
例如,我在教学完“爱在家人间”这节课以后,我就为学生们布置了生活化的作业,是不用学生们去写书面的作业的。所说的生活化的作业,就要以实践为基础,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道理。比方说让学生们回家帮助父母去打扫卫生、在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帮助父母做家务,让学生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我为学生们布置这样的作业,能够让学生们觉得完成作业是非常轻松的,感觉不到压力,反而会自主地将作业完成,而且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让学生们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结: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想要顺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想要实现减负增质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老师要根据实际生活的一些案例、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的气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单一化教学模式取代,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能够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消除学生们对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抵触心理,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从而最大程度推动学生的成长,最终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雨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华夏教师.2019,(36).48.
[2] 李海玲.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9,(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