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设计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1-06-11李吉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能力培养

摘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策取向。随着国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还存在学生第二课堂设计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对教育政策理解不深、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现象。建议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与第二课堂设计有机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与训练的牵引机制、培育孵化机制、训练考核机制,多渠道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促进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突出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高校需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突出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般来讲,创新是“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善于变化的精神和态度,包含更多思维层面的创造”;创业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开创新的事业、新的企业或新的岗位,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 [2]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尚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第一二课堂设计系统性稍显薄弱

所谓第二课堂,是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与实践活动。[3]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课程学习,其次是实践训练,因此可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强化实践训练,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树立能力导向为主的针对性训练。

2.创新创业训练缺乏方向和牵引

随着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课程及实践平台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从创意、创新到创造是循序渐进的培养教育过程,然而课程内容缺少实践引导,与实际脱节。以高校创新创业必修课《创业基础》为例,其授课内容局限于书本创业知识,缺少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创业训练等实战指导 [4]从意识启蒙到能力培养,因此更需要结合大学生学科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方向和类别。

3.创新创业训练缺乏考核评价机制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驱动下,大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已呈现常态化趋势,但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由于缺乏系统考核和任务分解,很大层面依赖于学生自我兴趣和自主驱动,训练目标的达成度难以考证,存在与人才培养方案脱钩、与教育目标载体脱离、与学时学分设计脱节现象。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对第二课堂设计的基本要求

1.学生参与程度的普及性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补充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使之适应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是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程度的普及性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普惠性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这种(创新创业)能力” [5]。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2.依托学科专业的针对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知识的验证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使学生能够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理解专业,促成知识向能力的内化,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从而完成对学生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一站式培养”。[6]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第二课堂设计的机制构建

1.建立一套牵引机制

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高校可设置“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训练”专项学分,并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明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专业能力提升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活动及项目等相关学分及任务。

2.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双线培育机制

建立团队构建、项目孵化双线培育机制,以此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学生团队建设层面,构建“大一跟导师、大二进项目,大三出成果”梯队型创新创业培育机制。依托学生社团、学生组织,从一年级组建科研团队,科研指导老师可通过招聘科研助手等方式建立联系互动;大二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培育类项目,全员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大三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取得相应成果。

项目培育层面,建立项目三级联动孵化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团学、学生社团及组织职责职能,项目培育可通过组建项目导师团队、评审指导团队、组织协调团队,充实第二课堂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建立创新创业训练考核机制

将第二课堂中开展的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创新创业类讲座及活动沙龙、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与立项、学科竞赛参与和获奖等情况设置专项考核指标体系,从大一到大四实现“一考贯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EB/OL]. (2015-5-13)[2015-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李志义. 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14(4): 5-7.

[3]闵海燕. 应用型本科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4): 228-229.

[4] 馬永斌, 柏喆.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 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5): 137-140, 150.

[5]中国青年报. 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普惠时代”[EB/OL].[2018-05-29](2020-02-09).http://zqb.cyol.com/html/2018-05/29/nw. D110000zgqnb_20180529_2-10.htm.

[6] 卢淑静.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 2015(2): 184-187.

作者简介:李吉(1982-),男,汉族,重庆涪陵人,助教,硕士。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2+X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fdyzy2019007)

(长江师范学院 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 涪陵 408100)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能力培养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究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缺失及重塑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