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讨

2021-06-11秦钟

考试周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秦钟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对于推动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实现文化传统与发展的基本责任。小学语文课程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从时代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探索实施策略,利用语文课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开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从教育抓起,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承担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比例,并要求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二、 加强课内教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责任

课内教学是学生系统接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增加传统文化比重的形势下,做好课内教学指导,则成为落实语文课程责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选择。例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珠,优美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节奏为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展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智慧。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重要比重,下面就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对各个阶段如何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进行分析。

在低段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入门”学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低段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足,但是模仿、记忆能力突出。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教材中的经典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节奏中强化对诗词的直观感受,在反复咀嚼中初步了解诗词含义。例如在诵读白居易的《池上》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把握五言绝句的体裁,采用二三分的断句方式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直观体验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迅速抓住其中描绘的意象,即小娃、小艇、白莲、浮萍,并在脑海中逐渐串联起整个事件经过,在充满童趣的文字中主动诵读。这样的诵读指导契合了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性思考体验诗词,并在生动的节奏、简洁的语言中体会诗词情感意境。

在中段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分析探究,启发学生拓展探索诗词内涵,把握诗词情感表达的技巧。中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对诗词诵读方法也初步形成了自主思考。针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拓展学习中,锻炼自主能力,深入体会古诗词情感表达的方式。例如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重阳节”这一创作背景进行探索,感知作者创作的方法以及体现出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实背景知识,了解古代重阳时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并结合现代重阳节的寓意,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基调;然后从诗人王维的生平事迹入手,了解作者当时“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意愿,深切体会作者佳节期间思念故乡亲友的心情。

在高段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深入体验,从诗词意境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高年级学生经过长期的诗词学习,对于诗词的理解与鉴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其鉴赏分析,从诗词文化中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例如在学习郑板桥《竹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入手,引导学生欣赏“咬”这一字的妙用,理解作者对山竹依附着岩石,克服千难万险,努力向上生长的这种精神品格的赞扬。接下来,教师则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探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古代文人对于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寄托的独特情感,以及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提出道德要求、行为规范。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从古诗词中窥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三、 借助課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素养

在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之上、教材之内,它应该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课外的拓展与探索中密切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提升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积极挖掘课外教育资源,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阶段,结合课内学习内容,为学生推荐国学经典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日常诵读,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比赛。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学生能够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积极参与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并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凭借传统节日,领悟传统文化。多样化的中华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节日为依托,引导学生探寻传统节日的足迹,从古诗词、古文中了解古人庆祝节日的方式,并强化情感共鸣;此外,在于教师、学生一同参与传统节日的各项文化活动中,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第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细节中践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并对于人的言行举止有着明确的约束和引导。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培育、行为习惯发展的萌芽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建立争取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并围绕“感恩父母”为主题,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