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21-06-11李顺荣
李顺荣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时间洗涤沉淀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继承古人智慧,充分进行实践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激励学生。当然,以上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只是笔者小趣浅谈,希望大家共同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 引言
中华民族爱国精神体现在一句古话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更有古话讲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将中国人的名族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鲁迅也讲过,最宝贵的灵魂就是民族的灵魂,而富有古人智慧的传统文化可以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很好地展现出来。这其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因为其可以在学生小的时候就将优质的情操,预设道德底线,优化其文化修养,更具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持续传承的使命。就像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的弘扬与繁荣”,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地融入小学语文的教育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重视语文教材
事实上,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指导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缺失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重视教材和知识灌输,未能将教材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导致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学习潜力,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缺乏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二)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缺乏热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注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提升,教学模式导致僵化,学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传统文化渗透较浅
教师除了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外,还要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语文教育活力注入国语教育,使其更充实,让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其应用价值。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不能离开班级的活动,展开传统文化和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例如“孝顺”“感恩”“诚信”“勤勉”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和布局上经过精心设计,不断优化的过程,每一种阅读材料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过程中深入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词汇、成语、故事等。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写字的过程中,有可能忽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因此,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机会很容易被学生错过。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在识字、写字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理解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小学生的识字和文字认识基础。以此为前提,小学生有必要掌握汉字的写法和应用规律。读汉字的最高殿堂的是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氏》《千字文》《弟子规》,小学语文教师,教授识文断字的时候,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以另外一种形式引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将结合了古典故事的动画视频应用在授课中,让孩子反复观看并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增强,还让其对更多的汉字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了解到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读和写,而是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文化内容与其引申的含义。在汉字板书教育的过程中,排版的美观也很重要。如果小学生想在书写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就应该在高年级增加书法课程,这样可以提高书写的规范性。
汉字文化的韵味,以“字写好,路走好,做好人”的汉字文化主题来开展活动,书法的欣赏和临摹课程的教育相结合,突破口为汉字的字形的规则,形义的特点,并将德育融入其中,中国的汉字是母语,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孝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护自己的母亲,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爱护中激发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将其渲染课堂之上,让学生对书法产生浓浓的兴趣,“观赏”-“模仿”,从“字”-“章”法,学生识字和写字教授,能够正确掌握书写的法则,還可以掌握文化的精髓。在指导识字、写字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敏锐地抓住传统文化渗透的契机,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用传统文化故事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目标,就需要技巧和方法,小学生在集中注意力方面的时间较短,因此实行教育目标,首先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唤起学生的兴趣需要的第一步。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趣闻,体现传统文化元素,转变教育模式。听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项目,有教学指导中引入故事的形式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促进学生的兴趣,同时,传统文化的思想内部化,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提倡“让步”的美德,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让步”美德的内容。
(三)用民族习惯渗透传统文化
继承性、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借助语文教学素材中的民俗渗透传统文化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如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节始终具有一定的地位,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春节特有的文化氛围。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可以引入中秋、了解赏月、吃月饼等习俗;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都可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背后的故事传说等。笔者在指导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组织灯图对词的活动,参与游戏的方式中,加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更多的民俗习惯的理解引导。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优化了教育效果。
(四)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语文教学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开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学《纪昌学箭》时,采用传统的国语授课方式,通过学生平面化的学习,讲述了难以认识和理解的“纪昌学箭”的故事。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纪昌学箭”动画短片,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纪昌学箭的各个环节,从中了解到纪昌学箭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背景音乐等教学辅助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在语文课教学中进行较好的融合。“纪昌学箭”的故事表达两种学习启发:第一,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进步和发展过程;第二,学习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教师可以进一步发掘这两种学习启迪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首先,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向上发展过程,从这一启迪学习中发掘出传统文化教育要素——孟子提倡“盈科而后进”。《学记》有云:“不陵节而施。”充分反映这些古人云:“学习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其次,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掘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一心一意,可以金石为据。”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让深入学习的学生掌握《纪昌学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