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021-06-11李富荣
李富荣
【摘 要】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再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与现实性。以小学数学教与学为载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有效提出(即正确表述)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应用中探索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积极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更符合新课改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应以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引领,以学生学情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活动,以促使学生在探索、分析、解决问题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突破认知困境、提升综合素养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90-02
所谓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主要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借助相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突破口,获得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诸多优势与小学数学教学导向和育人目标有很多契合点、关联性[1]。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驱动与指引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内涵、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将被无限激活,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发展性会逐步得到体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与渗透,并结合教与学的需要,设计出具有探究性、实践性、交互性的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在多元探究、积极思考、协作互动、自主思考中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以更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开启全新的学习旅途。
1 以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驱动,结合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
不同数学问题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点、切入点、考查点不同,以致不同问题的解决途径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应该以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辅助,灵活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发现、转化、应用中探寻问题的隐含条件,将不同问题与具体知识关联起来,在针对性分析、科学性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理清思路、明确导向、有序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一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驱动下强化问题意识。教师可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指引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未知信息等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在质疑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理解中掌握解答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技巧。二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引领下充分渗透转化问题意识。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必要性探究与辅助性转化,只有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将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数字问题转化为图像问题,方可找到更为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对应的问题解决策略也更加科学、高效。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也会获得思维的锻炼与认知的提升,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三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作用下全面培育应用问题意识。很多数学问题的解答、分析、认知过程中都对应着不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应对、化解现实生活问题,则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故教师在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时应以现实生活问题为引领,对其科学加工、改造、优化,使学生的认知导向由学数学向用数学迁移,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中获得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内化,这会给学生数学认知能力提升的带来显著影响[2]。
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将班级学生灵活分组,并向每一小组分发一个圆锥、一个圆柱容器及足量沙土,引导学生先将沙土装入圆柱型容器,再将沙土从圆柱型容器倒入圆锥型容器,接着借助测量、对比、分析等方式开展探究,总结规律,认识圆柱与圆锥的关系及区别,尝试在自主探究中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为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培养作铺垫。
2 以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引领,通过科学引导培育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引,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要教师的指导足够有趣、生动、科学、高效,学生自会在更为丰富、多元、深入的自主探究体验中获得认知[3]。故教師应以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引领,加强对教学问题、活动、内容的设计,并在不同的自主探究性教学环节对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进行指导,以带动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理解不同数学问题的内涵与实质,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基本能力,掌握解疑技巧。
一是在自主探究中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学生只有学会读题,并能够在题干中搜集有效信息,才能快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读题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反复、多次读题中完整、准确地理解题干信息,将题干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未知条件梳理清晰,再按照一定思路解答问题,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二是在自主探究中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多设置一些趣味性、探究性、互动性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情境的辅助下调动思维,探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解决不同数学问题,提高探究能力[4]。
如在“找规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随机选取10个学生,依次给他们1颗、2颗、3颗糖果,依次类推,由班级剩余学生猜测第8、9、10个学生应该拿到的糖果数量,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驱动下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3 以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辅助,设置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在无形之中强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塑造与自主探究意识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以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辅助,加强实践活动的设置,将数学学习投射至生活领域,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解决策略,在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迁移、过渡、转换中,通过自主探究解答、应对现实生活问题。而且随着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能力会得到全面提升与增强[5]。
如在“认识图形(一)”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收集身边的不同图形实物,并将其引入课堂,对其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尝试画出不同实物的平面图形或者基本形狀,在动手实践中强化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这样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辅助下的教学更为科学、多元。
又如在“可能性”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频次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创设自主探究性生活情境的方式,将学生经常玩的“猜硬币”活动引入“可能性”分析之中,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抽签”活动,在班级中随机选取几个学生,组织其“抽签”,并按照抽到的活动签文为班级学生表演节目,使学生在丰富精彩的自主探究性实践活动中实现对“可能性”相关内容的精准、深入掌握。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涵,又能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能实现学生问题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塑造。
总之,作为一门工具性、基础性学科,小学数学在学生思维启发、认知迁移、素养塑造、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以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为载体,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与培育,也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育人目标之一。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时,应该以夯实数学基础为关键,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导向,以形成问题意识为核心,将自主探究性活动灵活渗透至数学概念、公式、运算、定律等教学中,使学生在深度探究与充分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理解不同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价值与作用,构建更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框架,实现思维的激发与认知的提升,使数学教学向着立体化、多元化、丰富化、透明化、直观化方向发展,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塑造助力。
【参考文献】
[1]殷晓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2020(3).
[2]夏天,杨艳秋.小学数学3、4、5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0).
[3]梁天祥.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6(2).
[4]丁继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30).
[5]易良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学科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