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冒,一种为职场请假而生的疾病

2021-06-11九一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7期
关键词:馆阁斯文外因

九一

话说,当年宋太祖一路南征北战之时,顺手牵羊“牵”了不少好书。传到南宋,政府开辟了专门的图书馆,称为“馆阁”。不少文人奉旨在馆阁内管理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

为了保护馆阁中的藏书,防止被盗,馆阁规定,每天晚上要有人值班。如果有事不能当值,那就要请假。

对于这些文人来说,头悬梁锥刺股准备科考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手捧铁饭碗,谁还不会偷点懒。因此,馆阁专为请假准备的请假簿上面,常常有人写:“腹肚不安,免宿。”一本请假簿也因此变成“害肚历”。当然,到底是不是真的腹肚不安,没人知道。但大家都知道,只要不连续请假超过4天,就算尽职尽责。

一日,太学生陈鹄也应召来到馆阁供职。他是一个斯文人,觉得用“害肚”这样的病请假,太不文雅,于是就琢磨着想一个斯文病。刚好,同时期有个叫陈无择的人,他创立了“永嘉医派”,并将复杂疾病的病源分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其中外因就有风、寒、暑等。于是陈鹄经过慎重思考,在请假簿上写了“感风”二字。

感风,也就是被风吹到生病了。他还在自己所著《耆旧续闻》卷十中记下了自己的这一创举:“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不想这样一改,深受同为斯文人的同僚欢迎。从此,请假专用“害肚历”变成了“感风簿”。

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害肚感风》中说:“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之遗意。”可见到了清代,公务人员请假的由头更斯文了,从“感风”变成了“感冒”,意思是“感风”都“冒出”了。连光绪年间编撰的《辞源》都收录了“感冒假”这个词条。

其实,“感冒”这个词,并不是清代才出现。从宋元的药方,到明清小说,都可以看到“感冒”二字。

“论曰:产后气虚血弱,腠理开疏,感冒寒邪,传留肺经,则气道不利。”(《圣济总录》)

“感冒风邪,发熱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仁斋直指方·诸风》)

“小人于道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水浒传》第九回)

“那老妈妈又是年高,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只是,那时候的“感冒”还多用作动词,指受风受寒,导致头痛咳嗽等症状。一般认为,从元朝的《丹溪心法》开始,“感冒”才成为单独的病名,到清朝后期,“感冒”成了主流说法。

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感冒”,还不包括现在说的“流行性感冒”。

说来惭愧,以前请假的时候总觉得理由写“感冒”很没有说服力,看起来就像是编的借口。但下次我要堂堂正正地写上“感冒”二字,毕竟,这背后还有着文人的风雅典故呢。

(木木摘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素材运用】你大概想不到吧,普普通通的“感冒”也是有着文人风雅典故和丰厚历史底蕴的。陈鹄面对千篇一律的“害肚历”,在慎重思考的基础上,创新性使用“感风”,成为“感冒”的滥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等着我们去挖掘发现。

【适用话题】文化传承;语言交流;感冒;演变

(特约教师 王文炎)

猜你喜欢

馆阁斯文外因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暑”说考
“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馆阁体的兴盛、极致与消亡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斯文哥阿豪
宋代曝书会及其社会价值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