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P参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脑缺血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和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1-06-11刘艳峰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央区脑缺血边缘

刘艳峰,吴 洁,周 涛

1.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三科,河北 邯郸 056000;2.邯郸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河北 邯郸 056000

近年来,随缺血半暗带概念的提出及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与支架置入的开展,急性脑缺血治疗逐渐从传统被动支持疗法及并发症防治转变为主动以抢救脑缺血半暗带为治疗目的的介入治疗。但既往多通过临床表现评价血管内介入技术的疗效,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对介入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功能改变仍缺乏深入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具有成为评估介入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功能改变的新型功能成像技术的潜力[1]。另外,相关研究显示,不稳定颈动脉硬化斑块是急性脑缺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对细胞外基质具有降解作用,结合其抑制剂(TIMPs)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然而关于其与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的关系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尝试分析了MSCTP参数与MMPs在急性脑缺血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二者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缺血患者122例,其中女47例、男75例,年龄49~71岁,平均(58.88±4.36)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磁共振检查证实为急性脑缺血;均于发作6 h内入院;均为初次发作;均符合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适应证。排除近3个月内存在脑卒中史或外伤手术史者;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及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者;存在造影剂、金属及造影材料过敏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

MSCTP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对脑部进行平扫,选取基底节层面,进一步扫描检查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区域。运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团注优维显对比剂(370 mgI/mL),注射剂量为50 mL,注射速度约为5 mL/s,然后用生理盐水40 mL冲管。同时,螺旋CT轴位动态扫描感兴趣区,参数设置如下:电流/电压为150 mA/80 kV,每圈0.75 s,层厚5.0 mm,间隔1.5 s,循环32次,覆盖范围40 mm,扫描时间48 s,延迟5 s后进行连续动态灌注扫描。分别计算与评价上下方向4.0 cm的8个层面的脑血流灌注成像。采用Perfusion 3软件分析,手工或自动选取靶动脉及静脉,以去卷积运算得出脑组织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急性脑缺血病变范围最大的灌注异常区域边缘与中央区自动放置或人工勾画感兴趣区(ROI),多点测量,通过镜像工具测量健侧组织灌注参数值,取3次测量平均值,并将梗死侧各个数值除以正常对照侧相应的测定值,获取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

血清MMPs检测:空腹取5 mL肘静脉血,1000×g离心15 min(离心半径8 cm),分离取血清,置于-80 ℃低温保存,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严格参照北京正旦国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介入治疗前和7 d后缺血边缘区、缺血中央区MSCTP参数(rCBF、rMTT、rCBV)及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并分析相关性。(2) 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NIHSS评分<4分为轻度,4~15分为中度,>15分为重度。(3)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介入治疗前后MSCTP参数、血清MMPs水平。(4) 分析介入治疗7 d后缺血边缘区、缺血中央区rCBF、rMTT、血清MMP-9和TIMP-1水平与急性脑缺血预后的相关性。(5) 分析MSCTP参数、血清MMPs单一及联合对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介入治疗前后MSCTP参数、血清MMPs水平

122例患者介入治疗后7 d,缺血边缘区、缺血中央区rCBF均高于介入治疗前,rMTT短于介入治疗前,血清MMP-9、TIMP-1水平低于介入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介入治疗前后MSCTP参数、血清MMPs水平比较

2.2 介入治疗前后MSCTP参数与血清MMP-9、TIMP-1相关性

从表2可知,介入治疗前和介入治疗后7 d,缺血边缘区、缺血中央区rCBF与血清MMP-9、TIMP-1水平呈负相关,rMTT与MMP-9、TIMP-1呈正相关(P<0.05)。

表2 介入治疗前后MSCTP参数与血清MMP-9和TIMP-1水平的相关性

2.3 预后不同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随访30 d,采用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评估1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预后,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组,<3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良好组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发病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预后不同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2.4 预后不同的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MSCTP参数、血清MMPs水平

预后不良组介入治疗7 d后缺血边缘区、缺血中央区rCBF低于预后良好组,rMTT长于预后良好组,血清MMP-9、TIMP-1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见表4。

表4 预后不同的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MSCTP参数、血清MMPs水平

2.5 偏相关性分析

偏相关性分析,将年龄、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发病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等其他因素控制后,介入治疗后7 d缺血边缘区、缺血中央区rCBF、rMTT和血清MMP-9、TIMP-1水平仍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见表5。

表5 偏相关性分析

2.6 MSCTP参数、血清MMPs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根据两组介入治疗后7 d的 MSCTP参数、血清MMPs水平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MMP-9预测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AUC最大,为0.83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8.57%、88.30%。见图1。

图1 MSCTP参数、血清MMPs对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2.7 联合预测价值

根据单独预测价值选取其中最优的3个指标(缺血边缘区rCBF、缺血中央区rCBF及血清MMP-9)进行联合预测,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的AUC为0.933,95%CI为0.875~0.991(P<0.001),预测敏感度为82.14%,特异度为96.81%。见图2。

图2 缺血边缘区rCBF、缺血中央区rCBF及血清MMP-9三指示联合对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MSCTP以核医学放射性示踪剂稀释联合中心容积定律为主要理论基础,可获取全脑灌注信息、判断缺血半暗带,从而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全面可靠的颅脑影像学依据[3]。同时,有文献称[4,5],MSCTP最早可于急性脑梗死后30 min发现病灶。rCBV、rMTT、rCBF为MSCTP常用参数,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后7 d急性脑缺血患者缺血边缘区、缺血中央区rCBF升高,rMTT缩短,结合刘媛等[6]观点认为其可能归因于介入治疗后,全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经历了由一个平衡被打破到另一个平衡重新建立的复杂过程,可逆性低灌注区局部血容量增加,建立了颅内血管侧支循环,并启动脑血管自身调节机制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缩小梗死病灶范围。提示MSCTP检查有助于观察缺血半暗带脑血流灌注改变情况,指导临床评估介入治疗效果。通过绘制ROC曲线可知,缺血边缘区rCBF预测介入治疗后7 d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的敏感度可达92.86%,说明早期采用MSCTP检查,可为评估急性脑缺血预后提供有效辅助影像学技术支持。

此外,多项研究显示[7],细胞外基质过度降解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进而增加急性脑缺血发生风险。病理情况下,MMP-9与TIMP-1平衡失调是引发继发性脑损害的关键[8]。本研究显示,介入治疗后7 d急性脑缺血患者血清MMP-9、TIMP-1较介入治疗前均下调,与王英歌等[9]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这可能是由于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重塑细胞外基质,修复受损血脑屏障,减轻脑损伤,从而纠正血清MMP-9/TIMP-1表达失衡。本研究还发现,血清MMP-9、TIMP-1水平过度上调可能增加介入治疗7 d后急性脑缺血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推测阻断血清MMP-9、TIMP-1水平表达可能是促进急性脑缺血患者预后改善的有效途径。但血清MMP-9、TIMP-1预测介入治疗后7 d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存在一定局限性,敏感度较低,故本研究采用联合预测模式,发现缺血边缘区rCBF、缺血中央区rCBF及血清MMP-9联合预测急性脑缺血预后不良的AUC最大,且敏感度、特异度均有所改善。因此,临床可通过MSCTP检查联合血清MMPs水平检测,有效评估急性脑缺血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有利于指导临床积极完善治疗方案,促进预后改善。此外,在评价介入治疗7 d后急性脑缺血预后时,还应考虑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发病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等因素。

由上述结果可知,介入治疗后7 d,急性脑缺血患者缺血边缘区和缺血中央区rCBF升高、rMTT缩短,血清MMP-9、TIMP-1水平下调,联合预测对临床评估急性脑缺血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完善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中央区脑缺血边缘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隐匿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喉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1年喉癌手术病例回顾性分析
黄芪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