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下行锁骨、肱骨手术效果观察

2021-06-11奚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最低值肌间臂丛

奚胜

在以往锁骨、肱骨手术中,临床通常以全身麻醉为主,但患者仍会出现一定应激反应,且因全身麻醉下麻醉药物使用量多,患者术后苏醒较为缓慢、术后疼痛感较为明显,舒适度大大降低,故对锁骨、肱骨手术中麻醉方式的变革尤为必要[1]。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也被称之为斜角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在临床治疗中通常被应用于人体肩部和上臂手术麻醉、中枢性或者末梢性上肢疼痛鉴别诊断以及上肢外伤、骨折、肿瘤诱发的疼痛和肩臂软组织痛等病症的镇痛治疗,适应证广泛,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一致认可[2]。本文选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骨科接收的行锁骨、肱骨手术的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锁骨、肱骨手术中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骨科接收的行锁骨、肱骨手术的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最小18 岁、最大74 岁,平均年龄(46.5±9.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9 例,女 11 例;年龄最小20 岁、最大75 岁,平均年龄(46.6± 9.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资料完整,且均接受手术治疗[3];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本院于术前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麻醉方式详细讲解,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在1~3级。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患者[4];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麻药禁忌证或其余手术禁忌证患者;③存在阿片类药物及其余镇痛药物依赖患者[5]。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具体为:静脉给予患者舒芬太尼0.2~0.3 μg/kg,丙泊酚1.5~2.5 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罗库溴铵0.6 mg/kg 诱导插管,随后采用吸入七氟烷+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维持麻醉,七氟烷术中维持在0.6~0.7 MAC,瑞芬太尼0.1~0.3 μg/(kg·min),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为40~60。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为:麻醉医师选择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于患者肌间沟C6水平行臂丛神经阻滞,以患者手臂或肩部出现异感或引出肌肉收缩反应视为有效的定位标志,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30 ml。随后静脉给予患者舒芬太尼0.2~0.3 μg/kg,丙泊酚1.5~2.5 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罗库溴铵0.6 mg/kg 诱导插管,并采用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BIS 值为40~60。

手术过程中,若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可单次给予舒芬太尼5~10 μg 或提升七氟烷吸入浓度或提高瑞芬太尼泵注速度;若患者低血压、低心率则给予以多巴胺及阿托品纠正,如小剂量多巴胺持续泵注3~ 5 μg/(kg·min)。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患者麻醉效果主要分为优、良、一般,以循环稳定、无不良反应发生为优;以循环波动小、存在轻微不良反应为良;以循环波动明显、存在明显不良反应为一般[6];麻醉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2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水平及拔管时间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期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拔管时间。

1.4.3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包括术后躁动、恶心呕吐、低氧血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18 例,良8 例,一般4 例,麻醉优良率为86.7%;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25 例,良4 例,一般1 例,麻醉优良率为96.7%。两组麻醉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4,P=0.161>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水平比较 术中,观察组患者收缩压最高值为(93.4±8.5)mm Hg、最低值为(90.5±6.2)mm Hg,舒张压最高值为(62.0±7.2)mm Hg、最低值为(59.8±3.3)mm Hg,心率最高值为(77.2± 4.4)次/min、最低值为(75.2±4.1)次/min;对照组患者收缩压最高值为(132.5±9.7)mm Hg、最低值为(83.6± 9.0)mm Hg,舒张压最高值为(83.8±9.2)mm Hg、最低值为(57.8±2.9)mm Hg,心率最高值为(88.2±3.3)次/min、最低值(58.5±4.2)次/min。术中,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最高值、舒张压最高值、心率最高值均低于对照组,收缩压最低值、舒张压最低值、心率最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为(12.5±3.5)min,短于对照组的(16.8±6.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0,P=0.002<0.05)。

2.4 两组患者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1 例、低氧血症1 例,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5 例、术后躁动2 例、低氧血症1 例,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医师将麻醉药物通过人体呼吸道、静脉滴注或者肌内注射等方式注入机体,是患者全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抑制的麻醉方式。但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学者在研究中表明全身麻醉仅能够抑制人体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以及人体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在人体手术治疗中仍无法有效将手术区域的侵入性刺激向中枢神经传导阻断,故而麻醉镇静效果有时并不甚理想[7,8]。

人体臂丛神经主要是由人体颈C5~8以及T1神经根组成,主要分布在人体上肢,如胸背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等,支配人体上肢、肩背、胸部等区域的感觉和运动,故此对臂丛神经进行阻滞便可有效的阻断人体神经冲动传导,阻断手术治疗中手术区域侵入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的传导,还可以此减少药物的使用,减轻麻醉药物对人体的损伤[9]。但随着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广泛,该麻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亦出现较多问题,有学者将各类研究中发生问题进行综合,得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注意事项,具体如下: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宜双侧同时进行麻醉;②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虽可获得患者肩臂部及桡侧显著的麻醉效果,但对患者尺神经存在起效较慢、麻醉效果较差等状况,故而在治疗中可能需要增加麻醉药物剂量;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需注意进针方位,不可呈水平方向,也不可垂直于椎体,进针深度不宜超过患者横突深度,否则容易误入患者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下腔、椎动脉等区域,致使患者出现全脊麻、出血、局麻药中毒等不良状况,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医师水平存在一定要求;④患者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期间易产生膈神经阻滞,当患者出现此类症状时,医护人员需立即给予患者辅助呼吸、给予氧气等救治;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仪和B 超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可以提供精确的神经和局麻药定位,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并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减少不良反应[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麻醉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4,P=0.161>0.05)。术中,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最高值、舒张压最高值、心率最高值均低于对照组,收缩压最低值、舒张压最低值、心率最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为(12.5±3.5)min,短于对照组的(16.8±6.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0,P=0.002 <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由此表明,在锁骨、肱骨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循环稳定,且麻醉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综上所述,在锁骨、肱骨手术中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可明显抑制患者术中、术后应激反应,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最低值肌间臂丛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美国制造业PMI降至15个月最低值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Paget骨病患者唑来膦酸治疗后疾病复发与寿命评估研究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