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学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 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和展望

2021-06-10彭悦陈丽华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

彭悦 陈丽华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多维度、多因素构成,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在当前文化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的情况下,以静态的文化观为基础的传统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已不足以适应全球化对大学生的要求。融合思辨能力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式,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文章旨在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视角,从教师、学习者和课程设计三方面论述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在大学阶段的实际应用,以探索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可行性模式。

关键词:社会生态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5-0064-03

一、引言

当前,各种文化相互之间不断交融、相互影响,如何在复杂的世界格局背景下,建构丰富、真实的中国形象,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前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如今既面临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又承载着表达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寄托,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在此环境下必然需要新的注解。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辨能力,使其个人的成长更适应学科、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1]。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全力配合。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规划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跨文化能力定义的历史局限和发展趋势

(一)跨文化能力定义的早期模型:以静态的文化概念为基础

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

ence,简称“ICC”)是跨文化沟通所需的关键能力。早期的跨文化能力理论主要以文化是静态实体这一概念为基础,其中,拜拉姆(Byram)所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型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Model)[2]对早期的跨文化理论影响深远,认为ICC不但是理解外来文化的能力,也是正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是跨文化能力模型的核心部分,根据拜拉姆(Byram)的理论,拥有跨文化能力的个体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平衡文化差异,顺利进行跨文化沟通。基于跨文化能力模型,凡蒂尼(Fantini)提出了包含更多构成因素的跨文化能力维度模型(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 Dimen-

sions)[3],凡蒂尼(Fantini)认为,尊重外来文化,懂得文化移情,且具备耐心、兴趣、好奇心、幽默感以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必备条件。拜拉姆(Byram)和凡蒂尼(Fantini)的相关理论均倾向于解构跨文化能力所包含的多项因素,而另一类跨文化模型则更关注跨文化能力发展的过程,如班尼特(Bennett)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模型(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4]。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模型将个体的跨文化能力发展划分为从否认外来文化、抵制文化差异、排斥跨文化交际,到欣然接受跨文化交流、适应跨文化环境和对多元文化进一步辩证思考的6个阶段[5]。上述的拜拉姆(Byram)、凡蒂尼(Fantini)和班尼特(Bennett)的三大理论,是早期跨文化研究的突出代表。

(二)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动态的文化概念为基础

跨文化能力的界定是一个逐渐丰富、改进的过程,早期的跨文化能力模型虽然已涵盖跨文化交流的技巧、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等内容,但大部分建立在静态的文化概念基础上,更倾向于将理想化的跨文化能力水平视为某个时间点所达到的标准,而后期跨文化能力的相关理论开始以动态的文化概念为研究框架。动态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本身是多变的,本国和外来文化并非仅分为自我和他者两个对立空间,文化间的冲突、矛盾、协调和平衡是一个持续不断、相互交织的过程,在此环境下,尽管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实可以用各种模型来衡量、测试,实际上个体却始终无法达到某个理想化的跨文化能力水平的最大值[6]。

在日趋变化的文化环境中,跨文化能力理论后期发展的相关模型,则侧重于关注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互动和交流。Byram(2017)[7]以文化理解能力为基础的理论,强调了反思、判断、解析等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系统地诠释了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过程。在动态的文化概念下,跨文化能力维度的结构更具复杂性,如何建立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行机制,生态学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迪尔多夫(Deardorff)认为[8],鉴于五十多年来跨文化能力理论的庞杂,在构建跨文化能力模型时,必须首先考虑到跨文化能力的维度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但以学生为中心,还必须注重教师和学生身份的转变;其次,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包括在内,因此,本文旨在以社会生态学为研究框架来解析跨文化能力,并基于迪尔多夫(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构建规则,从教师、学生、课程设计三方面探索社会生态学视域下跨文化思辨能力发展的实施路径。

三、跨文化能力新发展: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动态文化观

(一)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和文化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所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环境,以及这多种元素如何从不同方面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态体系。基于生态学理论所发展起来的生态语言学主要解释语言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多变和动态的关系,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其中,豪根模式也常常被理解为“语言的生态学”

(linguistic ecology)[9-10]。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的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使用外语交流是个体对所认知的规则、概念和经验的重新编排[11]。 生态学从整体环境出发,提出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的代表,还通过与他人对话来创造、评估和思考,语言的学习也并不仅是掌握语言技能,还包括对目的语文化的思辨性解析和判断。

(二)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的跨文化能力

在生态语言学中,语言所在的环境被划分为四种:符号系统、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生态和认知生态[12]。在社会文化生态视域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更关注个体和个体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以及个体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社会生态学理论摒弃了语言习得与语言社会化之间的二分法,认为跨文化交流是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交织而成的,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复杂互动[13]。社会生态学理论所定义的跨文化能力,包括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理解和思考,以及能够用多元视角看待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能力。根据社会生态学的研究理论,语言、社会文化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均受到政治、历史、国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4],而这种互动关系是跨文化交际进行的基础。

(三)社会生态学视域下跨文化能力的新方向:

跨文化思辨能力

将思辨能力培养和跨文化能力发展相结合,是提升跨文化能力的迫切需要。思辨能力是目前各级教育普遍培养的目标,其相关的核心技能是对事物的解释、分析、评估、判断和思考,以及对信息的观察、论证和评价,而思辨能力维度所包括的好奇心、对陌生事物开放灵活的态度,以及积极思考的性格,也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是一个融合多维度、多层次因素的动态结构,任何跨文化交际都无法脱离参与者的文化意识、文化身份、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而孤立进行,因而跨文化能力培养必须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为最终目标,才有利于提高个体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此外,具备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学习者能够避免文化偏见和沙文主义,做到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多元文化。西方文化对外一直强调自身的优越感,某种程度上贬低了其他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就宣称当前的大部分普世文明是西方文化塑造的。在跨文化能力发展过程中融合思辨能力的培养,意味着鼓励学习者对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进行探讨和反思,并能积极感知到自我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和可塑性,以及文化差异的多样性。因此,跨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培养语言技能,还应将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两者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思考、辨别能力。

四、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实施路径的

研究和展望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课堂教学主导者向跨文化交际协助者转变。社会生态学认为文化间并无严格分野,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寻求有效表达自我、建立对外形象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创新,此时将外語教育置于本土文化的对立面,不利于培养外语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辨别、思考能力。外语学习是探索相关文化的手段,是协助学习者发现更丰富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工具。教师作为连接大学生自身和外来文化之间的纽带,应从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导者向跨文化交际协助者转变,并在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课程规划上协助大学生文化身份的正确发展,培养其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兴趣,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能力。

2.从跨文化知识的转述者向跨文化思辨引导者转变。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允许课堂教学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剖析,而不是仅局限于展示一般性的文化知识;教师的作用也不只是外来文化的转述者,而是带领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思考的引导者。在整个跨文化思辨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有责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应从尊重文化差异出发,指导其从多方面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减少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加深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从单一的文化意识逐渐向跨文化意识过渡,以更深刻的认知包容文化差异。

(二)学习者角色的转变

1.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者向参与者转变。在跨文化能力发展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的跨文化知识十分有限,如何让跨文化知识内化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培养的介入是关键。社会生态学认为,多种文化之间存在一个杂糅的、非二元性的交流空间,基于此,学习者不应只是生硬记忆某些外来文化的相关知识,而是必须以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角色要求自己,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上,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积极的反思,形成自有的跨文化知识体系,将解释、观察、分析、评估和反思等各项能力融入到跨文化交流中进行实践和运用,从而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发展。

2.从跨文化交际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导者转变。社会生态学视域下,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实现并非仅仅涉及某个单一的能力维度,而是融合了自我意识、自我感知、自我反思,最终向跨文化交际主导者转变的发展过程。学习者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还是在跨文化思辨能力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主导者。在大学阶段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发展核心是让学生拥有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灵活性、选择适当沟通方式的专业性,以及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化差异问题的开放性,以此目标为基准,应鼓励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文化自信,对本土和外来文化深入思考,不再做跨文化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而成为充分融入跨文化交际的主导者。

(三)融合思辨能力培养的跨文化能力课程设计的探索

1.以终身发展为目标。跨文化思辨能力代表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事物的回应、分析和反思,在生态学的视域下,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课程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跨文化能力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在实际交流中,个体的跨文化交际有效性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通信普及,该群体所接触的各式观点鱼龙混杂,其对文化差异的态度、判断和思考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高校在规划相关课程时,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避免宏观规划和实际教学脱节,并注重培养对一般文化差异现象的反思和分析,从而养成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慎思明辨的习惯,为跨文化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以广泛适应性为准则。实现跨文化思辨能力需要对文化的动态变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并且懂得如何在坚持自己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同时尊重外来文化。和传统静态的跨文化交际观相比,社会生态学视角更重视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在此理论框架下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也应是多重能力结合的共同体,因而,跨文化思辨能力课程设计也应比传统的跨文化课程更灵活、更具广泛的适应性。一方面,教师在设计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时,除了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应提供相应的课堂活动、教学资料等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跨文化能力的复杂性,以及在跨文化课程中融合思辨能力培养的创新性,在评估方式上也应从单纯考察跨文化知识向多元化、多方面评价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转变。

3.重视跨文化比较分析。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首先要做到的是协调多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者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度,使其能够具备处理文化差异、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以及顺利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框架,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跨文化思辨课程规划内容包括了反思、调整和实践的整体。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通过多种真实语料来激发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并相应增加解决跨文化交际实质问题的相关内容,以促进大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题材,鼓励其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进行文化比较,建立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全面、客观、理性的认知。

4.重视对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目前跨文化能力教程内容大部分以外来文化的相关知识为主,但是,跨文化能力在被动接受的课堂环境下并不会自动发生,必须通过思考、分析的过程来巩固和掌握,这是跨文化思辨课程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一大特点。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实现,意味着个体既有能力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解释和判断,又能够对本土文化进行有效表达。基于以上观点,在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以促进学生对各种文化的正确认知为目的,除了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相关内容的采纳,更应重视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并增加有深度的思辨训练,对自我文化意识进行塑造,让学生在深入认识文化差异、对外来文化去芜存菁的同时,能够探索对外建立中国形象的有效方式,逐渐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五、结语

文化理解不仅是对一系列文化事件的认知,还是不断探索、感知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关系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非静态的文化观,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社会生态学强调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认为研究语言的社会性不能脱离语境中的各种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为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融合思辨能力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习者掌握跨文化知识的能力,还提倡其对跨文化现象、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关联事物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反思。当前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全球化进程对各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民族情感在此环境中不可避免产生变化,重視思辨能力培养在跨文化能力课程中的介入,是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    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外语教学,2014(2).

[2]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7:31.

[3]Fantini A E. Explor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M].Brattleboro,USA:Fede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in Inte-    rnational Living,2006:11.

[4]Bennett M J.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    rcultural sensi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2).

[5]Morgan S E,Arasaratnam L A.Intercultural friendships as    social excitation: Sensation seeking as a predictor of intercu-    ltural friendship seeking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3).

[6]Deardorff  D.K.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    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    aliz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3).

[7]Porto M,Byram M.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lang-    uage research and teaching: Exploring learners' understan-    dings of texts from other cultures[M].New York:Routledge,    2017:21.

[8]Deardorff D.K.The big picture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sessment[C].In Deardorff D K & Arasaratnam A(eds.),Inte-   rcultural Competence in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Approaches,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A].New York:    Routledge,2017:149-159.

[9]黃国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中国外语,2016(5).

[10]黄国文,赵蕊华.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      [J].现代外语,2017(5).

[11]Lier L V.The ec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Practice to     theory,theory to practice[J].Procedia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2010(3).

[12]Steffensen S V,Fill A.Ecolinguistics: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Horizons[J].Language Sciences,2014(41).

[13]Lier L V.An ecological-semiot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In Kramsch C (eds.),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 Ecological Perspectives[A].      London:Continuum,2002:142-145.

[14]Claire K,Anne W.Language ecology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Towards a theory of symbolic competence[J].      Applied Linguistics,2008(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