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21-06-10王彩凤王亚丽

决策探索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王彩凤 王亚丽

【摘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内涵丰富,既与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理论与当代实践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的理论基础,立足于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的视角来思考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逻辑应然,更是时代要求的实践使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立足国际国内环境,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内涵丰富,既与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理论与当代实践特色。

一、实践与辩证: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规定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各个行为主体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样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如环境、资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面对生存发展困境,斗争与冲突难以避免。如何在对立中寻求解决共同问题的方案,促进共同发展,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一理念充分展现了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辩证智慧,不仅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向世界表达了我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与外交理念,还体现了为“天下大同”谋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思路,使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联。这种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条件、具有辩证思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根源于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因此,从理论溯源上对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的实践与辩证特征进行分析具有现实必要性。

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不是抽象的命题与理论,而是具体的、实践的,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具有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活动把不同的个人联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的社会纽带和中介称为“实践共同体”。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之所以是实践的,是基于他对社会现实的考察及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分析。他把物质生产活动与共同体的演变联系起来,肯定了其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同时又是辩证的。不同于以风俗、地缘等为基础形成的封闭的、静止的共同体,他的实践共同体思想与其辩证法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共同体形式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共同体自身进行着自我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运动,以此来推动共同体形式的发展。

二、从原始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的基本逻辑

随着社会现实和人的需求的变化,共同体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此,马克思将共同体分为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抽象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这是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的共同体是一种“家庭和扩大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原始的自然共同体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土地和农业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人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赖来保证生存。因为生产力的局限性,成员对共同体表现出高度的依附,此时的共同体是由人类生存需要自然产生的实体,个人与共同体的利益也高度一致,但其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狭隘性,这时的共同体形式是一种简单的联合而不是有机的联合体,是以土地所有者为基础的统一而不是统一体。

第二,虚幻的共同体和抽象的共同体。私有制与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力打破了地域、民族的限制,使传统的依赖关系减弱,世界联系加强,人的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得到彰显。此时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以货币与政治国家为中介的,具有抽象性与虚假性的特征。在市民社会领域,“货币本身就是共同体”,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充当着共同体的职能。资本的逻辑驱使人对货币的疯狂追求,使得社会成为物化的社会,人被物统治,劳动者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基本生存。同样在政治领域中,“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为缓和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矛盾,实现其特殊利益,将国家说成普遍利益的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具有形式的真实性与内容的虚假性特征。

第三,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在自由人联合体“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即个人的发展和共同体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个体发展促进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也为个体发展提供条件与基础。人们将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共同體形式,真正意识到并能回归与把握自己的本质,成为现实的、有独立个性、获得全面发展的人。

三、继承与创新:马克思实践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实践共同体一脉相承。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底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新型全球治理观、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与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树立了价值观导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致力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这与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立足各国共同利益、努力促进共同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共同体与现实的个人的矛盾运动会推动共同体形式的变化,这种矛盾思维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方法论指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实践共同体的当代选择与实践创新。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是一种发展着的动态的共同体,是与时俱进的,根据这一特性,我国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立足全球利益,在继承马克思实践共同体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进行了当代拓新,赋予了共同体新的时代内涵。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实践与辩证的思维方法,创新性地坚持了对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追求,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并将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致力于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全球各民族国家的合作与发展。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拓新,是我国积极应对世界问题的时代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海江.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作者单位分别为鲁东大学、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