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设计研究

2021-06-10杨梅

粘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梅

摘要: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发扬乡村文化,对农耕时期形成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对此,设计并开发了一种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助力。首先阐述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含数据采集与存储、文化展示门户、自主学习平台、BBS论坛4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分别介绍其设计过程与内容并展示了平台的部分界面。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平台能够实现羌绣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与保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21)02-0089-05

0引言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建设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途经。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在农耕时期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它们大多保留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羌族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汶川、陕南汉中等羌族聚集区域,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与艺术价值。自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单以来,羌族刺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承断代的危险,但目前对其的保护措施主要在于资助补贴文化活动、开展传承培训班等,而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却存在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一种信息,因此这类保护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信息的持久化保存,而建设数字化平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对此,本文基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的原则,研究、设计和开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以图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

1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总体设计

羌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羌绣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本文所设计与实现的数字化保护平台应立足于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出发点,构建一个具有共享性、交互性、社会化与大众化特点的开放式体验服务平台,从而推动羌族刺绣产品的大众化、生活化、现代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考虑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需要将羌绣的某些核心技艺以及传承者个人的知识产权内容进行加密保护处理。针对于此,羌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平台应至少实现4个功能模块或子系统,分别为:羌绣数据库管理、羌绣技艺自主学习平台、羌绣文化门户网站、羌绣BBS论坛。它们与平台的业务需求或功能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其中羌绣数据库管理模块为平台各个子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持,羌绣文化门户网站是整个平台的入口。它既为游客用户提供羌绣文化概览、相关资讯报道、文献查阅、作品展示、名家实拍等信息与服务,又为注册用户提供BBS论坛与羌绣技艺自主学习平台的人口。因此本文所设计与开发的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3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详细设计

3.1羌绣数据库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当下较为成熟的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通过对具体样本的信息采集、数据整理与存储的方式来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言,其价值并非完全在于最终的物质实体,工艺技法、制作过程才是保护工作的关键。因此在羌族刺绣数据库中存储的不仅仅是实物图片,还要通过文字描述、视频信息将刺绣工作这一动态过程记录下来。因此该数字化保护平台所构建的诸多数据库可分为3类,分别为文本库、图像库、视频库,这一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文本类数据库存储羌绣数字化后的文本信息,包括相关文献资料、名词术语解释、技法教程资料、电子教案、习题作业等;图像类数据库主要存储前期实地调查所采集到的羌绣构图、配色、绣稿以及教学平台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学生作业、电子挂图等;视频类数据库主要存储羌绣的相关资讯剪影、教学视频资源、访谈实拍记录、羌绣技法视频等。在对这3类信息的采集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将其进行分类、编号和汇总。本文所设计的编号规则为:资源类别标志+相关信息标志+资源详细类别标志。具体地讲,文本资源编号以WB开头,图像资源编号以TX开头,视频资源编号以sP开头;首位数字表明资源获取途经:1表示商品实物影像资源,2表示实地田野调查获取的资源,3表示教学平台所产生的资源,4表示羌绣相关书籍的扫描资源;最后一位小写字母代表资源在图2中对应的具体类别。表2展示了几种资源的编号示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实现过程中该数字化平台的资源应存放于文件系统,在数据库中只存储相应资源的URL。其原因在于:DBMS软件对数据库的读写速度远不及文件系统的读写速度;提高数据库备份的效率,减少存储空间的消耗。

3.2羌绣文化门户网站设计

羌绣文化门户网站是一个社会化、大众化的开方平台,用于展示羌绣产品、羌绣文化、羌绣技法等内容,也是整个系统的入口。在本文所设计与开发的数字化保护平台中的羌绣文化门户网站采用了model-view-control的结构,也就是MVC风格。该体系结构的连接件为程序调用,所包含的部件有模型、视图和控制3个类别。具体的结构如图3所示。

其中,模型封装了系统的数据调用和状态信息,对外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羌绣作品信息管理、视频资源管理等业务逻辑的实现;视图封装了数字化平台的uI设计和人机交互,向用户提供其前端界面展示;控制封裝了系统的控制逻辑,根据用户行为调用需要执行的业务逻辑并决定后续信息展现,主要是实现平台不同模块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互标准的制定。

在开发羌绣文化门户网站的过程中,应遵循简洁设计、一致性设计、低出错率设计和易记性设计等原则,在网站的信息呈现上按照72的标准(即同时向用户展现的信息控制在5-9项)。这一部分的界面如图4所示。

3.3羌绣技艺自主学习平台设计

羌绣技艺自主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了羌绣技艺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应用程序架构的角度来看,该学习平台部分可看做3层结构,分别为数据层、业务层和功能层。其中数据层负责羌绣教学资料的存储、整理与读取;业务层负责实现学习资源搜索、观看、下载等业务功能;功能层负责低层服务的整合与展现,并且为羌绣文化门户网站提供接口。该自主学习平台的结构如图5所示。

由于这一类数字化学习平台大多以直播或视频回放的方式进行授课,因此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使用了Peertube来实现了业务层中的主要业务逻辑。Peertube是建立在webtorrent和ActivityPub协议上的视频上传、分享服务平台,具有去中心化、架构灵巧、支持自建服务器等优点。当多个用户访问Peertube节点时则以网络磁力链接的方式来交换数据,通过P2P模式来减轻服务器的压力。使用Peertube搭建好的视频教学中心如图6所示。

3.4羌绣BBS论坛设计

BBS是电子公告板的英文字母缩写,是互联网上常见的一类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他提供了公共的电子公告板块,用户可以就某一话题通过这块公告板发布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具有大众化、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羌绣BBS论坛旨在为众多羌绣爱好者、技艺传承人、相关商家与消费者等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讨论平台。

任务模型是人机交互设计的重要依据,考虑到本平台用户的任务模型具有差异,羌绣BBS论坛也进行了差异性设计,即将用户分为4个类别:游客用户、普通用户、教师用户、管理员用户。论坛系统为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了差异化的交互机制,既为游客提供了羌绣资源的快速访问通道,又为普通用户和教师提供了更复杂的业务功能。为了便于实现程序的构件化、使开发工作更有条理,需要将论坛系统的整体操作流程做—个清晰的梳理,这一流程的设计如图7所示。

4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实现

基于上述对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本文在实现时选用了Windows Server2008作为开发平台,原因在于其具有良好的IT架构,且提供了服务器功能从而具备了信息的基础架构。从应用程序的角度出发,该平台也属于MVC架构。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使用Javabean创建模型以实现各种后台业务逻辑与数据访问;使用JSP创建视图以实现人机交互与业务展现;使用Servlet创建控制器以实现消息通信与控制逻辑。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符合传统的3层架构(界面一业务逻辑一数据访问),这一对应关系如图8所示。

考虑到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到大量图像展示、视频转码与解码,在实现时应为平台提供4台服务器,并实现网络服务数据管理在服务器端的分离。服务器CPU应在4-8核2.4G及以上,外存容量应在2TG及以上,内存大小应在4-8G及以上。系统的网络部署结构如图9所示。

整个平台系统的开发过程采用了增量迭代模型,通过前期的需求分析与核心的体系结构设计完成对系统范围与前景的界定,将后续开发过程组织成多个迭代、并行的瀑布式开发活动。每完成一次迭代就实现了一部分功能需求与系统特性,将平台的各个构件逐渐地并入已有系统中,最终得到+可靠的羌族刺绣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5结语

文章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羌族刺绣数字化保护平台,并对平台中的羌绣数据库管理、羌绣文化门户网站、羌绣技艺自主学习平台、羌绣BBS论坛这4方面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进行着重阐述,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保护提供了技术参考。

建设数字化平台是一种能够有效传播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经,但经数字化后保存的信息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实体信息,无法将文化遗产的各种无形特征完整地记录下来,在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有效传播的同时也要避免其成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未来还需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管理机制,大致包括政府机制、融资管理创新机制、传播宣传机制等技术之外的手段。总之,本课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完善传承机制、完善生产性保护机制、重视传承生态等方面。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