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
2021-06-10张斌
张斌
摘要:木雕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木质材料作为雕塑创作中常见的材料,有着独特的特点,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于一般材料。不同的阶段对材料有不同的用法,传统木雕注重实用性。在现代木雕塑中,艺术家更偏向个人情感的表达。正是这种差异,使木雕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木质材料;雕塑创作;器木雕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木质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木雕艺术由传统转向现代以及后现代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去认知木质材料,创作观念也不断地革新。这有利于艺术家对木质材料语言的深度挖掘。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对木质材料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木雕艺术的发展,甚至直接是木雕艺术发展的走向。因为在现代木雕创作中,作品已经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载体,艺术家的观念与情感将在形式多样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任何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与其社会背景有着潜在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家的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木雕艺术的发展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变革。在此,笔者简单地把艺术家对木质材料的认识与理解过程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
一、传统木雕艺术中艺术家对木质材料的认识与应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在世界艺术体系地位非同一般。木雕艺术是我国雕塑的重要门类,重要性也不可小觑。在古代,人们对木质材料就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木质材料被大量地运用于建筑、家具、木雕、生活用品的设计和制作。在传统木雕方面,木雕题材广泛、内容多样,精品层出不穷。彩绘、镂空、拼接等技法的运用足见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从我国传统木雕的发展脉络来看,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并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艺术以各种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来,具体集中体现在建筑木雕、器木雕(陪葬品木雕)、佛道造像、家具木雕、面具与木偶、根雕、果模雕刻,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建筑木雕和器木雕了。
(一)建筑木雕
中国古代建筑大部分为木结构,为了起到更好的美观效果,古人在建造房子时会大量地使用配件装饰,这就使得小型木雕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并且作用非同一般。从侧面来说,这种配件装饰的使用不但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传统木雕艺术的发展。此类小型木雕主要是依附在建筑上面的,如房顶、横梁、门、窗、橱、台、几、案、架之上。此外,在古代建筑群的木雕中也有部分大型木雕作品,以大佛、金刚和观音坐像为代表,置于室内,多用于宗教信仰方面。古代建筑中的木雕,除了将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等物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之外,其镂空技法(图一)可视为其精华,而这一工艺以清代建筑木雕为代表。从这一时期的建筑木雕可见古人对镂空技法的运用如鱼得水,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智慧。
(二)器木雕(陪葬品木雕)
和西方雕塑相比,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古朴、庄严、淳厚等特点,陵墓雕塑也不例外。陵墓的俑雕一般都是帝王的仆人或者是军队的象征。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所起的作用都是衬托帝王的威严,并且以雕塑群的形式出现,不管是陶俑还是木雕俑,都以强大的军事阵容进行排列,形体大小基本一样,数量众多,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孝道,礼仪当中“以孝为先”。这在秦汉时期得到了集中体现。秦汉时期讲究厚葬,事死如生。秦代的陪葬品中以陶制品为主,最具代表性的为兵马俑。到了汉代,陪葬俑主要以木质俑为主,陪葬的物品琳琅满目,各种材质的陪葬品数不胜数。随着漆艺的发展,在对木雕施彩的材料选择上,漆被大量使用,说明中国古代木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甘肃武威汉墓和江苏泗水王陵木雕的出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木雕取得的成就。
木质材料不易保存,一般情况下经过风吹雨打,木雕很难完整地遗留下来。而泗水王陵让我们见到了奇迹,出土的木雕不但大多数保留完整,而且数量很多,木器在出土文物中占80%,这在国内的出土文物中是比较少见的。陵墓的规模、木雕出土的数量和阵势,不禁让人联想到帝王生前的恢弘气势。
古代艺术家非常熟悉木质材料的物理特性,做起木雕来得心应手,而且木雕的创作题材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形式多樣。刻画的人物、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图案也相当精美,但是木雕的功能只停留在实用与装饰的功能之上。比起强调个人情感表达的现代木雕,显得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局限性,而传统木雕向现代木雕的转变,使木雕艺术产生新的生命力。
二、现代木雕艺术中艺术家对木质材料的认识与应用
(一)现代艺术思潮的产生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社会,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地创新。现代艺术作为西方二十世纪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伴随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使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相应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快速发展,艺术家不再按照传统模式对艺术进行思考,他们标新立异,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观念和艺术语言,追求纯粹、提倡原创,使各艺术门类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也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领先于东方,西方现代主义对世界各国的影响相当大。对于木雕艺术发展来说,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意义在于使艺术家转变了对木质材料的认识,木雕艺术由传统迈向现代。很多国家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艺术家纷纷想摆脱旧的传统模式,进行更纯粹的艺术创作。这一背景为现代木雕朝纯艺术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艺术的兴起,使艺术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继而全面转向现代的发展过程。在这场二十世纪影响力极大的艺术思潮中,我国艺术吸收了西方艺术众多方面的全新理念与创作形式。与此同时,西方艺术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养分。从现代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艺术的影子。因为在整个艺术体系中,艺术发展到现在,任何时期、任何门类,都是从传统艺术发展和演变而来的,都经历了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反叛、探索、借鉴、创新的过程。其中,“反叛”表明了艺术家对艺术现状的不满,希望通过变革去改变现有的状态;而“借鉴”则强调了传统艺术对于现代艺术来说存在可利用资源。正是这些“反叛”与“借鉴”,使得现代艺术能站在传统艺术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一书中提道:“……现代艺术是一种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的结果,现代艺术不只是亚洲及其他地区向西方学习,实际上也包括西方(美国)向亚洲等其他传统文化学习。至少,美国现代艺术尤其是二战后前卫艺术的诞生,是这样一个案例,即亚洲元素在文化穿越中获得了创造性的转换,美国艺术受惠于亚洲艺术(主要是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宗教和艺术传统的深刻影响。”[1]木雕创作也是一样,很多西方国家在现代先进创作理念的前提下综合了传统木雕艺术中的可利用因素,使木雕艺术走出一条继承与发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现代木雕艺术有着先进的创作理念,而这些理念是基于传统木雕艺术的,它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优点于一身,不仅改变了传统木雕单一的创作模式,还能传递艺术家的观念,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二)“物派”的产生
如果说现代艺术思潮的产生使得木雕艺术完成由传统转向现代过程的蜕变的话,那么日本“物派”的产生无疑使得蜕变后的木雕艺术完成一次“质的飞跃”。
二战之间,欧美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艺术创作比较活跃,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受到欧美艺术思潮的影响,日本艺术也和其他很多国家一样一直处于“模仿欧美”的阶段,这使得艺术家在情感表达方面受到很大的束缚,作品中没有日本本国精神内涵的东西,不论是思考方式还是表达方式,几乎千篇一律。在这种艺术形态下一些艺术家开始对近年来日本艺术的发展进行质疑与反思,并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寻求一条有别于欧美的艺术道路。“物派”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这是日本艺术家对本国艺术进行重新审视的结果。其意义在于物派不仅使日本艺术走出了“模仿欧美”的影子,甚至还对现代各国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继现代艺术思潮以来艺术家思想受到的又一冲击。“物派”以1968年在神户举办的第一届现代雕塑展中关根伸夫的作品《相位—大地》拉开序幕。
“物派”不是指哪一种类的艺术流派,也不能说是当时日本部分艺术家一致主张某种艺术所特意推行的运动,因为当时的艺术家没有以任何形式举办过一场以物派为主题的展览,但是它的影响力极大,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场艺术运动。“物派”一词没有明确的定义,日本《现代美术事典》里对“物派”是这样定义的:“20世纪60年代后半至70年代前半所出现的对土、石、木、铁等素材基本上不加工,并通过它们强调一种‘关系的存在和日本一群艺术家们尝试所定的名称。”
物派在世界艺术界的影响力极大,它对材料的思考方式对木雕艺术也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艺术思潮中艺术家摆脱了传统艺术的旧有模式,追求观念的自由表达,而物派的产生则使得艺术家真正意义上面对材料。在它的影响下很多艺术家对物质即雕塑创作的媒介有全新的看法和追求。受到物派思潮的影响,大多数艺术家在雕塑创作方式上走出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就像在一棵老树上冒出的新芽,带着艺术家的憧憬,通过艺术家的不断尝试、探索,慢慢生长开来。另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举办过关于“物派”的展览,如1982年在罗马和欧洲各国,1995年在日本,2001年在英国和意大利都相继举办过巡回展,这足以说明“物派”和各国的艺术关系。
在中国,艺术家对物派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举办了一场“什么是物派”为主题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艺术家除了中国的艺术家之外,还有关根伸夫、小清水渐、李禹焕、菅木志雄、Simon Gronn等日本、韩国、英国的艺术家。这场研讨会的艺术家里,不乏关根伸夫等“物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国内艺术家对物派思潮的重视,也充分说明日本物派的影响力。
物派的诞生以及其对材料特殊的理解方式,使艺术家对木质材料更进一步了解。艺术家通过各种尝试更进一步挖掘木质材料语言的可能性,这为现代木雕艺术多元化发展铺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总的来说,在木质材料的使用上我们都在坚持不懈地探索,只因每个时代有着各自的审美标准与需求,有着自身的价值体系,从原来的实用功能慢慢转变为装饰作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家的创作意识的改变和现代工具的助力,使得木质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更加便捷、更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朱其.當代艺术理论前沿—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