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显钢油画中的社会关注和诗性批判
2021-06-10张振中
摘要:麻显钢多年的艺术实践将个人对社会的关注融入了各时期的油画创作之中,他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尝试以多样的表现手法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本文通过对麻显钢各时期作品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以个性化的手法反映对社会独特的个人理解以及对创作学习的有益启发。
关键词:麻显钢;油画创作;社会关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中国社会的特殊转型期,这时艺术的形态随着当时的局势和人们意识的转变发生了改变。受西方艺术影响,新的艺术思潮和探索形式也渐渐形成,如伤痕美术、“85新潮”等艺术观念,那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刻的理想主义是这一代艺术青年鲜明的特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艺术发展处于政治“拨乱反正”的时期。麻显钢就是处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一个艺术家。从思想层面上看,时代背景对麻显钢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九届油画研修班。麻显钢从小对绘画就具有浓厚的兴趣,一开始以临摹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尽管当时学习条件匮乏,但他对绘画的迷恋却不曾间断。
一、麻显钢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大学期间,麻显钢首先接触到的美术风格是欧洲及俄罗斯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在学习期间奠定了扎实的绘画技巧。在创作初期,麻显钢完成了一些连环画和风景题材的创作,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写实人物和风景是他当时绘画的主要内容,这是麻显钢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形成的开端。
(一)早期现实主义中表现主义的尝试:机械与海洋系列作品
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大型钢铁企业的环境中,麻显钢对锈迹斑斑的钢铁机器一直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他而言,钢铁机器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家乡的意象代表。来到厦门之后,厦门与呈现出的故乡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也影响了麻显钢的创作。从机械与海洋系列的绘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油画技法上有别于之前的写实画法,增加了观念性和表现主义的要素。
在图一《第8号钢铁机器》中,画面中堆积着排列不一的废旧大机器部件,零件之间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实则被画家精心地组织在一起,整体笼罩着一层阴冷的色调,具象的大机器部件被厚重又随意的笔触塑造得生动扎实,不但表达出对故乡工厂生活的追忆,还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疏的气氛。
在图二《第99号生态报告》中,麻显钢进一步探索了这种表现手法。具象的大机器部件和表现性的抽象笔触交织作为背景,上面飘着许多异样的死鱼,在内容上出现了观念性很强的元素,如带有强调意味的红色标记巧妙地点缀在画面中,既是一种警告也是一种提醒。画面在构图和空间的安排上不再具备写实绘画追求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特点,大部分采用了平面化处理,通过将几种形成强烈冲突的元素并置,引发人们对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机械化捕捞的反思和忧虑。
对于绘画中崇高感的追求促使他寻找现实中具有思考价值的角度来选择主题。海洋污染与过度捕捞首先抓住了麻显钢的目光,通过在主体上将机器与海洋结合引发人们的思考,在表达语言上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为表现主义的大胆探索和精神的抒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对生活环境的关注为麻显钢的创作提供了思想的源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艺术家的土壤是鲜明的社会关注和深沉的人文情怀。麻显钢表现性风格的转变,其实质是对现实生活的持续关注。
(二)中期现实主义向当代艺术意味的追求:画家村和中国娃娃系列作品
在沉淀了几年的艺术实践后,麻显钢突破之前的思想囹圄,转向了具有当代艺术意味的新探索。这次的主题从大自然回归到人本身,画家村系列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图三《画家村1》中,可以看到在画面的整体布局安排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站在画面中央的宋庄画家,极具艺术家气质的发型配合着两脚大开、昂首挺胸的站姿,形象语言让人眼前一亮,人物面部没有作太多的细节塑造,寥寥数笔便交代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画面的中景部分是大范围的留白和一些写意性肌理的痕迹,背景的处理十分松动、豪迈,简练到位的用笔把远方景物与天空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色彩上,整体冷色调的饱和度被控制在舒适的灰色范畴,颜色对比虽然不算过于强烈但是清新不沉闷。在表达方式上颇具当代艺术的意味,通过降低画面立体感的处理和增加艺术语言趣味的探索,营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形式感。
这组作品虽然在整体上大致都具有这种构成的特点,但是在内容表达上却各有不同。例如在图四《画家村11》中,背景的颜色反而成了画面中最鲜明的色彩,远处灰色的人物排成一排,而前方的主体人物作为这群人的一个典型代表,接受着观众的审视。画面几乎都不追求填充性的完成度,在人物身体上,大部分都做了一定简化,背景甚至运用了相应的留白和写意性笔触的铺垫,淡化了作品的立体感,却凸显了一种别致的形式感。用一种很轻松的态度,纪实性地表现出这群宋庄画家的故事。
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绘画使命感的追求,让麻显钢把创作主题聚焦在一群生活在宋庄画家村的画家们,他们就如同古代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们一样,游走在体制之外并怀揣着各自的故事,只不过每个人心中拥有的共同理想将他们汇集到了一起。但经济上的贫瘠并不能削弱他们思想上的充实。在这些作品中,具象写实的人物结合抽象写意的笔触,被表现得怪异却又极具趣味。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被提炼出最生动、真实的特征,有的人虽然看起来十分另类,但是体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魅力。
這一系列作品就像记录的载体一样,麻显钢通过将人物特征与他们生活的宋庄结合,运用速写感很强的表现手法轻松地展现了画家村画家这一群体的精神面貌。在记录过程中,写意性的油画表达作为区别摄影作品的手段,增强了画意,以诗性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生活。
在麻显钢的创作思路中,除了在油画作品上展现,他还曾利用摄影采访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背景故事,这就好像是艺术性的纪实摄影在油画媒介上的展现,通过纪实性影音制品来呈现他们的故事,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麻显钢在北京访学的日子里,围绕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也曾做过一些实验性的探索,这是追求当代意味的过程。中国娃娃系列作品就是这次尝试的结果。从画面的呈现效果来看,这一系列作品像是在当代艺术上的独特尝试。在色彩方面,整体色调相较于画家村的作品更加统一。画面主体都是一些“卖萌”的女娃形象,乍一看,作品的思想内核好似脱离了画家深刻的思考,实际上在创作理念上,这一系列作品始终没有离开对社会问题的反思,甚至在立意上更加新颖。
对比作为一种在绘画中营造冲突、吸引人们眼球的方法,在表现画面元素时是极其重要的,在这组系列绘画作品中,麻显钢甚至还将对比扩大到了文化内涵上。结合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冲击,社会出现向西方强势文化献媚的情况,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文化的不自信。媚俗文化体现在对西方强势文化的附和,而缺少自我判断的往往是心智不成熟的群体。麻显钢敏锐地抓住这一社会现象,将表达的意象锁定在了中国娃娃上。
在图五《中国娃娃1》中,画面中心是一位衣着中国服饰的女娃娃,在蓝色的背景下做着卖萌的动作,这样的视觉效果很难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国的娃娃,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写实性也相应被减弱,与之相关的空间感几乎不存在。人物造型的平面化处理具有卡通画的特点,使主体人物凸出于背景,更多的是运用颜色的明度和纯灰形成对比。在统一的蓝灰色调中,人物皮肤相对的亮色及纯色和身上鲜亮的饰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画面中松动的笔触也与作品内核想要表达的轻浮感不谋而合。通过打造视觉和文化内涵上的对比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麻显钢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探索与成熟
(一)近期向现实主义中历史题材绘画的回归:福建历史题材系列作品
历史题材绘画的再次回归是麻显钢在多年创作后对艺术表现方式的一种探索和调节,其核心还是对具有宏大叙事感和崇高感的追求,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反思。常年居住在福建,孕育了麻显钢新的创作灵感。不同于《解放厦门》中所营造的紧张氛围,《隆庆开海》采用了相对内敛的描绘方式。
隆庆开海是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一次变革,使中晚明时期的中国市场与世界贸易顺利衔接并相互促进[2],其历史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隆庆开海是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再现历史风貌,麻显钢多次挖掘“漳州”海丝内涵,特别是在人物设计、官员、商人、船只、贸易物品上都做了精心的考证。他的绘画作品一直以来都维持着主题先行的创作原则,所以具体历史遗迹残余的消逝为他的创作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隆庆开海》的创作便是在画家速写和图像文字的推敲下提炼出来的。
在图六《隆庆开海》中,红黄色调活跃了整体的气氛,光的暖色与背光的冷色相互衬托,加上同类色的大量安排,使画面具有了强烈的冲击力。除此之外,麻显钢对虚实关系的把控也让人物与场景和谐地融为一体。
画面上人群熙熙攘攘,光线处理巧妙地将人物的层次感梳理出来。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处于视觉中心的一组人物,这组人物的形象首先就具备鲜明的特点。实际上,麻显钢在人物形象安排上也作了相应的考量,右边一袭红衣的官员来自北方,左边作揖的白衣男子则是被招安的南方官员,两位官员在人物气质和形象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仅如此,同样的对比在左右两位军官身上也有体现。这几位人物的互动将故事情节巧妙地呈现在画面上,而其他几组人物安排不仅在构图上丰富了画面的氛围,还将当时商贩具有的海盗特质也表现出来。远处的帆船和海景在视觉上增添了不少线与面的构成,不但加强了大场景的壮阔感,还喻示此处具备适合商贩交易的地形优势。这种将历史事件与绘画结合的能力一直是麻显钢的一项优势。
历史主题性绘画并非复写历史事件,也不等同于历史学家处理的历史材料,它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对历史的考证和现象的罗列,而是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典型情节来表现历史的本质,鲜明地塑造了历史上优秀人物的形象,以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扎实的写实功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隆庆开海》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历史信息作艺术处理之后传递给观者,所以不但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还具有审美的趣味性。
(二)麻显钢创作的思想内核
不难发现,麻显钢油画创作的立足点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从反映海洋污染、特殊的边缘人群和文化现象的反思再回到历史题材绘画,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在欣赏麻显钢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有時可以从画面中体会到深深的忧虑感;有时则能看到对某一个现象戏谑嘲讽的表达;有时则是很写意抒情地记录生活,有时则是对宏伟壮阔的大场面的描绘。
在麻显钢的创作理念中,主题先行于画面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如《笔阵图》“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在笔前胜”所说。这里的“意”,在绘画中便是构筑于画家脑海之中的创作主题。其中所体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在麻显钢的创作中起到了秉轴持钧的地位,正是出于这一追求,麻显钢的画作中才会呈现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或是传达出极强的精神力量。
这些多样的艺术主题全部都植根于麻显钢浓厚的现实主义艺术情结。从各个时期不同的作品风格来看,麻显钢并不满足于单一的表现手法,而是积极地进行各种探索,从而更好地传达艺术理念。现实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话语类型,它应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既保持其核心的规定性,又不断地更新发展自己[4]。结合其他艺术风格所带来的启发,更好地丰富现实主义的实质便是麻显钢创作的思想内核。
三、麻显钢油画中的诗性批判
(一)诗性批判的实质
“诗性思维”旨在让人们回到原始的思维模式,在理性认识相对贫瘠时,人们的感性思维就会无比旺盛,从而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寄托于想象之物,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状态[5]。就如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诗性批判便是人们在诗性思维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批评和判断。
麻显钢各个时期的绘画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在画面构成的主观控制上,诗性的表达却随处可见。这种诗性思维以牵引画面中意象的连结为表,以对社会的批判作为创作的内核构架为里,将艺术思考互为表里地诠释出来。诗性思维也许不仅在画面上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元素,也可能是他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
(二)诗性批判的影响
在诗性思维的引导下,麻显钢做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自我革新,在维持现实主义艺术核心价值的同时,开启了对许多表现形式的尝试和探索。从传统的写实技法到表现性的追求再到当代意味的尝试,最终现实主义的探索臻于成熟。其艺术风格虽然没有始终一致的外在形式,但是却扩充了他艺术的边界,推进了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延续和创新。
油画作为一门艺术,离不开三点:材料技术、形式风格和精神内容。掌握油画造型语言手法,在技术上过关,这一点是最基本的要求。形式、技巧和风格更多与艺术传达的需要、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艺术家的风格个性相连。精神内容在艺术创作中则是不能复制的[6]。诗性思维的影响使得麻显钢在艺术创作上注重内容的表达,以此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这一主题。在表现形式上却不被束缚在单一的范畴之内,他积极地进行着多种尝试和探索。
在麻显钢的作品中,对社会的忧虑感在各个阶段都有体现,诗性思维的牵引使得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但在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上,诗性批判在他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具有重要的力量。艺术所能产生的力量并不局限于画面效果,正是这种对社会的批判促使观看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反思,因此,在聚焦社会问题的绘画主题上进行相应的批判表达,会更容易触动观看者的内心世界。
四、结语
从理论到实践,麻显钢在日益浮躁的社会现状下,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尤为可贵。关注社会的绘画主题和艺术形式语言的发掘,是他具有人文情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写照。
社会关注始终是麻显钢油画创作的立足点,从反映环境问题、社会现象到历史事件,他所有的作品都与此息息相关。诗性思维的引导使得他在艺术表达时不断探索,扩充了他艺术的边界,推进了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延续和创新。他的画作中体现出的批判精神既是自身的艺术主张,也是对社会深沉的忧虑,这种批判精神作为一种使艺术家与社会产生联系的方式,可以为当下的油画创作提供思路。
作者简介
张振中,1996年生,男,汉族,福建晋江人,集美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美术。
參考文献
[1]麻显钢.当下的现实主义艺术及其价值立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87.
[2]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J].人民论坛,2018(30):142-144.
[3]陈昌林.历史主题性绘画功能浅析[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4]麻显钢.当下的现实主义艺术及其价值立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87.
[5]高健.论诗性思维在绘画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7.
[6]梁江.本土化:百年中国油画的主题词[J].文艺研究,2005(8):113-11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