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背景下非遗形象的视觉展示设计探究
2021-06-10李小婧
李小婧
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资源,重塑非遗文化和美学形象,改变传统的非遗展示与体验,使更多的文化创造被大众接触和喜爱,是当今设计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非遗文化的美学特点进行提炼,将其转化成视觉设计元素,借助新媒体展示手段,让更多的受众了解、熟悉、参与和传播,延续非遗文化精髓,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大良鱼灯”的发展现状
大良鱼灯是顺德水乡文化的特色产物。顺德水产资源丰富,特别以养鱼著称,顺德人对鱼的热衷造就了大良鱼灯这一极具本土特色的非遗活态。大良鱼灯造型传神,做工讲究,最大的特色就是仿真度高。“行过溪桥光照水,双双鳞影误真鱼”便是对大良鱼灯形神兼备的美赞。2013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良鱼灯的制作工序复杂,制作周期长,传承人少、制造成本高、鱼灯售价偏高、是影响大良鱼灯持续性传承的几个难题。同时,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大众对大良鱼灯缺乏了解,甚至不知其是非遗项目。受区域位置的影响,其传播力度有限,受众面小。
结合非遗艺术精髓构建视觉体系
非遗形象的视觉化重塑,就是将其包含的传统文化或者元素特征转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图形符号元素进行创意表现。利用视觉转译手段将非遗项目的内涵、形式、精神通过大众容易认知的简洁可视化元素传达呈现,从而进行有效传播。所谓视觉转译可以理解为“视觉翻译”,是指将抽象的概念、文化或者精神转换成具象的符号,用图形、文字、色彩、材料、造型与结构等基本视觉元素进行创意视觉化表现,从而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
提炼非遗文化形象的视觉符号元素
图形、图案符号
视觉符号元素之一的图形图案设计不仅在造型上强调形式美,更要凸显其蕴含的文化性,也可以引领受众进入遐想的空间,升华主题。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应物象形”之法,即艺术的再创造需要基于客观对象的真实面貌进行表现,不仅要“形似”还要强调“神韵”,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取舍、联想、简化或夸张的手法,呈现有装饰性也有象征意义的图形文化。
大良鱼灯本身的造型就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可以直接运用到视觉艺术设计中。鱼是中国民俗中的吉祥物,寓意年年有余。因此,以鱼纹的造型结构和点、线、面等设计的构成元素相互穿插,可以初步构成大良鱼灯的视觉造型。这一过程可以采用加减法并行的方式,首先删减掉繁杂的装饰性和非本质的部分内容,提炼和强调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核心结构部分,把握“鱼”形态的造型美学和形象特征。
文字符号
文字是传承记忆的载体之一,文字比图形图案语言更具有逻辑性和解释性,也是图形图像内容的一种理性补充。非遗文化的视觉形象构建离不开文字元素,设计师要结合时代背景,重新衡量文字符号元素与人类生活、艺术形式、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如大良鱼灯的形象重塑除了图形图案语言,还可以加以中国传统书法的写意形态和不同汉字字体字形的点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鱼灯文化的意境、格调和韵味。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汉字书法的线条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人生理念,汉字书法的线条形态变化大,表现力极强,加上笔触色调的深浅层次,展现笔墨形式视觉之美的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色彩语言
非遗文化的色彩形象可以说是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色彩的解读,并不是一味直接使用自然现实状态,其内在有着深厚的寓意启示。岭南地区善用浓郁色调,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色彩都非常明艳。大良鱼灯的色彩也是极为明艳,常见的颜色以金色、红色、白色、绿色为多,符合中国民间传统色彩的“五色观”。鱼灯点上灯烛之后,鱼身通体透亮,色彩鲜艳,更是栩栩如生。借由“鱼灯”的形象来祈求风调雨顺、安居樂业,红火兴旺等美好寓意。在对非遗项目的色彩元素提取中,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大众审美等进行总结、归纳,重组,设计出具有特色风格和寓意的色彩。
整合非遗文化品牌形象的视觉包装
当代社会,人们对品牌的力量和认知正在不断提升,因此,传统非遗项目必须结合现代人的消费和价值理念,进行品牌形象的设塑造、设计和推广,以提高知名度。
以“工匠精神”为背景,紧跟振兴传统文化的浪潮。“工匠”已不再是一个职业称谓,而是一种对传统特色高水平工艺技艺的推崇象征。可以借助工匠精神这一符号进行品牌策划和塑造,实现非遗的传承性。提炼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形态,针对非遗项目的特色,以高新技术设计手法进行视觉品牌形象设计。利用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VIS设计)、短视频(宣传片)、广告设计、宣传海报、产品包装、形象网页、移动互动终端等形式进行多渠道的整合设计,全面直观地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视觉形象。例如,打造“大良鱼灯”品牌,既要体现顺德传统鱼灯的造型特点和工艺特色,又要加入极具现代感的设计元素,符合大众的消费审美偏好,又能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达到文化传承目的性。
推动非遗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美学精神和匠心技艺仍具有强大的内在动能和永续价值。由此,在现代设计中,非遗视觉元素符号的衍生创新能够形成引领时尚创意设计的新思路。在非遗项目的衍生设计中,需要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切合,成为受众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活体。
“大良鱼灯”可以开发与之相关的技艺工艺讲座、线上会议论坛、制作教学资源视频、课程软件开发、玩具手办、办公用品、服饰配饰、工艺品、艺术品等,同时连带乡村旅游、游戏动漫、美食养生等产业,构建相关产业集群,运用现代创新创意设计手段展现具有鱼灯文化或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例如,随着中央电视台《寻味顺德》纪录片的热播,可以借助“顺德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来包装开展周边饮食与创意文化,顺德的“鱼”不仅可以做鱼灯,在烹饪中也是一道佳肴,将“鱼美食”和“鱼文化”的视觉形象创意结合,开发相关的旅游、饮食和文化产品,让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推广。
积极采用创新交互展示媒介
如今,短视频、直播互动、微信、微博、App等微媒体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认知方式,通过这些媒介可以实现便捷、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扩大其影响力。“大良鱼灯”在探询新型展示方式过程中,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开发App、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手游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设计元素保护与传承的市场化传播。非遗文化的整体视觉形象始终要遵循传统文化的形式原则和规律,开发“大良鱼灯”的新媒体视觉形象展示,可以借鉴参考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程式,从意境、意趣、意味三方面着手处理画面构图和版式布局,以东方美学的视觉效果,达到与非遗主题相呼应的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画视觉感受,积极利用碎片式的阅读习惯,穿插设计要素;应抓住新媒体视觉时代的发展机遇,运用视觉元素设计,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加强用户的视觉黏性,合理设计图形、文字、色彩关系,增加信息的可获取性与阅读效率,以扩展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东方哲学思想与美学内涵。通过视觉化设计手段,重塑非遗的新形象,进而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效地推动了本土非遗资源的传播认知和文化发展,并且更好地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运用。切实可行地结合了地域特色以及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发展,也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借鉴基础,最终达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展示独特魅力的目标。
[本文系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的展示艺术设计创新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GWQNCX155)的研究成果。]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