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6-10林少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胎龄插管病房

林少英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儿科位居医院感染科室排名前5,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1]。相关研究报道,各年龄阶段的患儿医院感染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U型分布,其中5岁以下患儿医院感染率为22.1%[2-3]。而新生儿科收治患儿为低体重儿、早产儿及难产儿等高危新生儿,多伴有免疫功能缺陷,加之侵入性检查或操作、自身疾病等因素作用,局部或全身感染风险显著增大[4]。为实现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有效防控,需对其危险因素实施分析,以实现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精准识别、控制,而现有研究多从疾病、患儿层面实施分析,未考虑到护理及护理管理层面的因素。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控护理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出生24 h内未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临床资料齐全;出生时间不足4周;家属知晓研究详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因病情变化而无法进行试验;非医院感染范畴;经胎盘获得感染,且发病于出生后48 h内;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存在细菌定植但未出现炎性反应;非生物因子刺激而引起的炎症。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新生儿20例作为感染组(病例组),未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新生儿180例作为未感染组(对照组)。

1.2 资料收集

通过医院病例管理系统搜集研究期间住院新生儿病例,基于双人核查制度按一般资料量表整理、记录新生儿相关信息,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合并基础疾病、是否多胎、分娩方式、留置胃管、PICC应用、Apgar评分、气管插管、住院时间等。

1.3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实施诊断,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参照相关指南标准;临床医师上报医院感染病例,由感染管理科相关人员审核、诊断[5-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胎龄、Apgar评分、气管插管、PICC、留置胃管、住院时间、护士感染防控培训是影响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表1 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 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新生儿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为因变量,出生体质量、胎龄、Apgar评分、气管插管、PICC、留置胃管、住院时间、护士感染防控培训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2.5 kg、胎龄<37周、Apgar评分<5分、气管插管、PICC、住院时间≥7 d、护士未接受感染防控培训是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2.5 kg、胎龄<37周、Apgar评分<5分、气管插管、PICC、住院时间≥7 d、护士未接受感染防控培训是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生体质量<2.5 kg、胎龄<37周属于新生儿并发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且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则医院感染风险越大。临床观察可知,早产儿与极低体重儿机体器官发育成熟度偏低,且免疫球蛋白水平偏低,机体未能形成完善的保护屏障,如患儿合并其他疾病,则免疫活性物质消化量增大,加之住院新生儿多需行气管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导致皮肤及黏膜完整性受损,医院感染发生率高[7-8];此外,早产儿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胃酸分泌量偏低,蛋白酶活动性不足,导致肠黏膜渗透性增强,对外来病原菌缺乏有效防控能力,胃肠道黏膜上病原菌附着概率增大,极易引起上行感染[9]。研究调查得到,气管插管、PICC属于新生儿并发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针对胎龄小、出生体重低或合并多种疾病的新生儿多采取气管插管,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空气未经鼻腔过滤、湿润而直接经气管入肺,呼吸道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加之呼吸道痰液未及时排出,为菌群繁殖创造了良好环境,极易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11];PICC是新生儿出生后治疗所采取的主要输液通道之一,属于持续性侵入操作,临床治疗中存在移位、滑脱风险,如医护人员置管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病原菌经管路侵入,可诱发相关性血流感染[12-13]。Apgar评分是临床评价新生儿窒息情况的重要工具,Apgar评分<5分表明患儿缺氧严重,需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增大了病房医院感染风险;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率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性,住院时间越长,则执行侵入操作几率越大,医护人员与新生儿接触机会增多,病原菌传播途径、几率明显增多,易导致病原菌定植或医院交叉感染,且机体正常菌群易被耐药菌群取代,进而引发医院感染[14]。护士未接受感染防控培训属于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感染防控培训能规范新生儿科护士无菌操作、增强其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有助于实现对高风险患儿的有效识别,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而缺乏系统化感染防控培训下,护士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明显降低[15]。

3.2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防控护理对策

3.2.1 新生儿感染防控预警评价根据新生儿发生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编制“新生儿感染防控预警评价量表”,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6,量表共6个评价项目,分别为出生体质量、胎龄、疾病情况、Apgar评分、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各项目评分如下:①出生体质量。2.5 kg为临界值,2~2.5 kg计1分,1.5~2 kg计2分,<1.5 kg计3分。②胎龄。37周为临界值,33~37周计1分,28~32周计2分,<28周计3分。③疾病情况。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等,每种疾病加1分,3种及以上加3分。④Apgar评分。7分为临界值,5~7分计1分,3~5分计2分,≤3分计3分。⑤侵入性操作。临床常见侵入性操作有气管插管、PICC、留置胃管等,每增加1种侵入性操作则加1分,3种及以上加3分。⑥住院时间。7 d为临界值,每增加1 d加1分,3分为最高值。量表总分0~18分,如总分>12分或单项评分为3分则红色预警,总分6~12分则橙色预警,总分3~6分则黄色预警,总分<3分则绿色标识。护理人员需加强对黄色预警新生儿的监测,对橙色预警新生儿实施感染防控干预。

3.2.2 系统化医院感染防控培训为提升护士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需面向新生儿科护士开展系统化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对应培训方式为案例分析教学、模拟演示教学。①案例分析教学。培训教师选择既往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数据,说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约为11.06%,选择3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病例,比较分析患儿临床资料,据此介绍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出生体质量、胎龄、疾病情况、Apgar评分、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说明常见感染部位、病原菌,分析病原菌侵入途径,据此说明临床防控对策,如规范化无菌操作、适度应用抗生素治疗等,并结合临床数据说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死亡率及危害性,增强护士病房感染防控意识,教育时长2课时。②模拟演示教学。培训教师根据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护理确定模拟演示主题,包括规范化无菌操作、病房医院感染预警评价、吸痰排痰操作等,根据主题现场演示相关操作,并配合操作说明,护生跟随培训教师练习操作,直至熟练掌握,教学时长3课时。以“病房医院感染预警评价”为例,培训教师分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预警评价量表”,逐一介绍量表所涉评价项目,2名护生1组,借助婴儿模型开展模拟演示,护生A持表提问,如“出生体质量多少”“胎龄多少”“合并疾病有哪些”等,护生B根据新生儿临床资料或通过临床观察回答问题,护生A据表评价、统计得分,并粘贴预警标识,2名护生互换角色开展模拟演示培训,每次20 min。

综上所述,住院治疗新生儿存在病房医院感染风险,且感染危险因素复杂,临床需实施目标性监测干预,积极完善防控护理方案。

猜你喜欢

胎龄插管病房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对比分析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