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西凌准村旧窑屯壮族制陶工艺调查研究*

2021-06-10樊俊延汪常明

关键词:龙窑制陶泥料

樊俊延,汪常明,2,3

(1.广西民族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6;3.广西民族大学科技考古重点研究基地,广西 南宁 530006)

0 引言

目前广西有二十余个县市仍保留着传统制陶工艺,研究这些传统的陶瓷工艺可为陶瓷史、非遗保护以及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靖西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属的县级市,南与越南接壤,该市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地。靖西当地有两种传统制陶工艺:一种为原始的“夹砂陶”,另一种为“土陶”。夹砂陶因其独特的原料、原始的制作工艺和平地堆烧方式,取得了学界较多的关注。郑超雄[1]、付永旭[2]、白雅力克[3]等人都对靖西夹砂陶的制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而对于靖西另一种传统制陶——本地称之为土陶的制作工艺,学界缺乏深入研究。目前所见涉及靖西土陶的研究文章仅有覃主元的《壮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靖西县禄峒乡凌准村制陶手工艺为例》[4]一文,该文主要从手工艺保护和经济角度出发,简要介绍了靖西土陶的特征和发展现状。笔者从技术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靖西凌准村旧窑屯的土陶工艺,较为深入地揭示了靖西土陶的原料特征、工艺流程和装烧方式,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料,为考古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靖西凌准村传统制陶工艺的历史与现状

靖西陶器生产历史十分久远,新靖镇那耀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陶片。[5]靖西的土壤类型丰富,有黑土、松土、红黏土、黄黏土、沙土等多种土壤类型,有利于陶器原料的采集。目前靖西土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荣劳乡凌准村旧窑屯,其得名与当地制陶历史密切相关。陶瓷作为凌准重要的手工业始于清代,主要产品有瓦缸、瓦钵、花盆、瓦瓮和酿酒具,解放初期还生产陶碗、花盘等,产品除供应县内还远销邻近的那坡县和云南省富宁县及越南边境一带。[6]目前,旧窑屯仍在从事陶器生产的群体主要是梁姓(壮族)。根据族谱记载和陶艺传承人口述,其先祖梁由琼是雍正年间从湖广长沙府猪仔巷来到永淳县(今横县)阳江村,在阳江村上江口窑庄定居开拓制陶业。之后梁氏分支到天保府(今德保县)都安窑庄落户发展制陶业。再后来,梁松义、梁松月、梁松朝三兄弟于乾隆四年(1739)到归顺州(今靖西市)禄峒镇凌准街旧窑屯定居并开始制陶,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

今旧窑全屯有150余户,有梁、江、陈、黄等姓氏,后三姓多为梁家表亲,是后来移居本屯的。据屯里老人梁才荣(1943-)回忆,解放前旧窑屯有三个窑,解放后还保持原状。“文革”时期,全屯并成一个小队,拆掉了最古老的一个窑,还剩下两个窑在生产。“农业学大寨”时,小队有一部分人转副业,每年生产四五十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家家户户都投产,全屯有近百个车间,每年出产达250窑左右,生意很兴隆,一年到头都供不应求。多数产品销往越南、泰国等地,部分也在国内销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分田到户后,陶户一般都是在家里等生意上门,产品基本刚出窑就可售卖完,所以一年四季都持续生产。当时寨子上每天天一亮就有附近村民挑来几百担柴火售卖,而且有大量客商把产品运往各个圩市销售。每天都有几十人来旧窑屯挑泥巴和做零工,屯里有几十个粉摊和其他各类食品店供应来往的客商、工人等。每天都是人来人往,俨然是一个热闹的小街。

21世纪后,人们的日常用具大多数都被工业产品替代,陶器的销路不断变窄,销量也逐渐下降,生意大不如以前,以至于周边的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了。现今仅剩一口窑还在生产,每隔一两个月才烧一次窑,主要从事陶器生产的是梁才耀、梁才会两位老师傅。现今,靖西凌准村旧窑屯陶器主要的销售模式为批发商到村里订做一些特别样式的陶器,如花盆、砚台等,一部分人会亲自运到工艺品店售卖,另一部分则是放在仓库零售。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更为普及,附近村民大都会自己开车到村里购买所需陶器。一些人喜欢这种零售模式,因为产品价钱卖得比较高,不用那么辛苦赶制产品,最后收入都相差无几。如今旧窑屯的陶器主要销往越南以及中国云南和靖西周边的一些县份。最好售卖的产品是当地丧葬用的金罐(葬具),每年清明期间都会供不应求。

2 原料与工具

2.1 泥料的选择

凌准土陶所用泥料,根据含砂量可以分为好几种,多是从村子附近的矿山中不要的泥土中选取。旧窑屯陶器胎料由三种陶土构成,分别是含砂量50%左右的泥料、含砂量10%的泥料以及不含砂的黏土,三者最佳配方比例为0.3∶1∶1。如果缺少前两种泥料中的某一种,制陶师傅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泥料的配比以达到能烧制陶器的目的。据梁才耀师傅介绍,现在的一些制陶人只会拉坯,但是不熟悉泥料配比与产品烧成之间的关系,以致烧制的陶器成品率极低,最终亏本。这也是做陶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2.2 洗泥

采集到的陶土因为含有大颗粒砂石、草茎等杂质,所以在使用之前需要淘洗。其步骤如下。

(1)在洗泥池中加入一半左右的水,然后将三种泥料按比例混合放入洗泥池中,再加水淹没过泥料。

(2)用长锄头在洗泥池中不断地来回搅拌,使泥料溶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一些不溶解的大颗粒杂质会沉淀在底部,这样就去除了一部分不可用的杂质。

(3)然后在沉降池(先堵住放水口)上放一个筛子,用水桶盛起悬浊液倒在筛子上进一步过滤悬浊液,去除一些细小杂质,过滤后的悬浊液流入沉降池中,如此反复多次,使沉降池装满即可。最后用塑料薄膜盖住沉降池,防止泥料被污染(图1)。

图1 用筛子过滤悬浊液

(4)过滤后的悬浊液在沉降池中静置七八天后,打开放水口,弃去上清液,剩下的沉淀则为制陶所用的泥料。

(5)把泥料从沉降池中挖出,放在一块干净平整的地面上晾晒一两天,使泥料黏度和硬度稍微大一点后堆起,用塑料薄膜盖住保持水分,备用。

2.3 釉料的制作

凌准土陶所用的釉料是在本地矿山采集的泥釉(废弃的矿料),分为两种,一种烧成后为黄色,另一种为黑色。按重量一般是一份釉土加上两份草木灰配制而成。草木灰是用干燥的稻草、树枝等草本植物材料在地上充分燃烧后,收集剩下的灰烬,用筛子筛去杂物后放入桶中,加入清水搅拌均匀,静置一个晚上,弃去上清液晾干后而得。釉土和草木灰按比例配好后加入适当的水搅拌均匀,制成泥釉浆备用。草木灰加入过多会导致产品还没烧结时就出釉,反之草木灰太少,产品已经烧结,但是陶器上的釉还没烧好。

2.4 工具

凌准土陶在制陶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测量类,包括鲁班尺、竹执;(2)修坯类,包括正板、呈头、压底板、夹板、刮板;(3)连接切割类,包括泥弓、竹丝、挖洞、割挖、竹尖;(4)模具类工具,包括牛肝、模棒;(5)其他类,包括搅车棒、出窑刀、竹夹、陶车等。

3 制作与装饰工艺

3.1 炼泥

拉坯时,根据用量将制好的泥料用泥弓割取一些放在陶车旁边的石墩上,再用泥弓切割这一部分的泥料,反复拍打,再切割,再拍打,如此拍打至泥料均匀,减少泥料中的气孔,有利于陶器的烧制。

3.2 制作成型

3.2.1 底部拉坯

小件陶器的制作一般直接采用拉坯成型。制作器型较大的陶器一般不能一次成型,先用轮制法制作陶器的器底,然后用盘筑法拼接并制作其他部分。拉坯制作时,每个陶器用多少料,制陶师傅会根据经验捏取炼好的泥料,将陶泥放在陶车上,用搅车棒转动陶车使其快速转动(图2),然后根据需要用脚控制陶轮转动的速度。拉坯底的过程中会用手指感受陶器底部的厚薄,然后用双手不断改变陶泥形状使其成型,最后用平滑的木片(刮底板)刮泥,使陶器底部内壁平滑(图3)。待陶器底部制作完成后,在陶器底沿对应陶车眼的地方留下记号,以便将陶底放上陶车后与原来位置保持一致。最后用竹丝(竹丝为特殊的竹片,使用方法错误会割坏坯底)或钢丝刮底(图4),然后用竹夹抱起坯底放到一边晾干。

3.2.2 拼接

待坯底晾干后,将晾干的陶器抱上陶车,标记处对准陶车眼,与原来位置保持一致,然后用脚踢动陶车使其缓慢转动,再用正板和呈头敲打陶器底部的上边缘使其凹凸不平以便拼接(图5)。敲打完成后,用水沾湿,然后捏取泥团,用盘筑法一圈一圈向上盘筑(图6),随后用手不断调整陶器的形状(图7),用竹执刮泥使陶器外部光滑,再用竹执量一下陶器口沿大小是否合适,不断打磨陶器使其成型,最后用竹割割底,然后用竹夹抱起陶器放到一旁晾干。

图2 转运陶车

图3 修坯

图4 割底

图5 敲打边缘

图6 开始盘筑

对于拼接成型的大件陶器晾干后,还需要进一步敲打成型。以大酒缸为例,先将大酒缸抱起放到陶车上,用脚踢陶轮使陶车缓慢旋转,然后用正板和呈头从下往上同时敲击大酒缸的内外壁,使其固定成大酒缸的一般形状。在敲打的过程中,陶车应该缓慢地转动,敲打的作用除了使陶器成型外,还能使陶器的器壁紧致,盛液体时不会渗漏,而且使器壁更薄,重量轻,比较容易搬动。

图7 修整形状

3.3 上釉

凌准旧窑屯的陶器基本不上釉,但是为了在龙窑烧制的过程中方便观察烧制程度和把控火候,一般会在大酒缸的外壁施三条釉线。待大酒缸敲打成型后,缓慢旋转陶车,用细长的刷子蘸取釉料在陶器的外壁上画三道釉线,整个大酒缸就制作完成了。

3.4 修整、装饰

小件的陶器一般制作精致一些,晾晒一两天,陶坯稍微干一些后,需要对陶坯进行一定的修整。

首先把晾晒好的陶坯放到陶车上,转动陶车,这时要用一些工具对陶坯的外表进行修整,轻轻地刮掉表皮的一些陶土使坯胎表面更加平整,顺便也可以调整陶坯的大小;如此往复,待陶坯表面修得均匀平整后,还需对陶坯的表面进行打磨。

打磨陶坯所用工具多为带皮电线和可弯曲、表面光滑的塑料片(此前是用晒干而且光滑的竹片)。先用带皮的电线进一步修整,使陶坯表面更加光滑,操作完成后还需要用塑料片对陶坯表面进一步磨光,打磨到陶坯表面十分光滑、均匀、反光为止。打磨完成后,下一步对陶坯进行装饰。

一般的装饰方法为贴塑法(图8~10),装饰物为龙凤麒麟一类的瑞兽,寓意为吉祥如意。首先需确定好要添加装饰的位置、距离和大小,用刮挖把需要镶嵌的表面处理得凹凸不平,使其粗糙,这样镶嵌上去的装饰才会更加稳固。第二步为装饰的制作,用陶泥捏成合适大小的装饰形状,然后在陶坯上固定好装饰的粗模型,待粗模型固定好后,用一些自制的小工具对粗模型进行修整雕刻,最后形成龙凤麒麟这类的装饰形象。有了这类装饰,陶器的价格会高不少。

图8 刮表皮修整

图9 制作装饰

图10 装饰成品

4 烧制

靖西凌准村旧窑屯的龙窑为乾隆初年所建,结构十分独特。龙窑的窑壁比较薄,装窑时不需要特制的垫子,从窑口开始,前一半十分“陡峭”,坡度约为50°,后一半渐渐平缓,而且窑口也比较大。龙窑长20米,宽2米,高1.6米左右(图11)。

图11 龙窑结构简图

(1)烘窑。龙窑长时间不用会潮湿,烧窑时湿气太重会使陶器变形或塌陷,而且蚊虫也比较多,所以装窑前一天需要在窑口生火烘干龙窑和驱赶蚊虫。

(2)装窑。装窑时,先用耐火泥把两个叠在一起的陶器隔开,以防烧制的时候粘连在一起。叠放好陶器后就入窑装烧,装窑师傅先把龙窑底部的地面用小锄头挖平,然后依照陶器大小层层叠放在一起,直到龙窑装满为止。龙窑装满后开始用封门砖以及和好的泥巴封堵窑门,封堵窑门的时候会根据窑内陶器多少来决定(摆了三行或四行)留有几对龙眼,一般每一行陶器烧一对龙眼,大件陶器一般三行,小件陶器四行。

(3)烧窑。封堵完窑门后开始在窑口生起小火,一般每隔四五个小时加大一次火力(堆的柴堆越高火力越大),直到柴堆满窑口。从龙眼看到窑内陶器开始出釉为止,这时候窑口要停止烧火,开始放柴从两边的龙眼开始烧窑,从龙头的龙眼开始一直烧到龙尾的龙眼(一对龙眼根据陶器的烧熟情况一般烧制10分钟到30分钟左右),整个烧窑过程一般持续28个小时左右。第二天,待龙窑冷却后陶器就可以出窑了。

(4)出窑。第二天待窑温冷却下来后,打开窑门取出陶器,然后用出窑刀分开粘连的陶器。将质量完好的陶器搬回仓库等待销售。

5 靖西凌准土陶特点

靖西凌准土陶的原料为就地取材,比较容易获取,但要制作成可用的陶土,也要经过筛选、配比,再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才可以使用。釉料源自本地的废弃矿料,物尽其用,分为黄黑两种釉料,凌准土陶上釉不多,上釉的主要作用是观察火候。

凌准土陶的制作工艺比较传统,既有轮制法,也有更原始的泥条盘筑法。其陶车较为原始,主要靠人力来完成,在制陶过程中会用到一些独特的小工具,制作步骤严谨,不需要模具成型。

凌准土陶烧制所用的龙窑比较古老,从清代乾隆初年一直修修补补传承至今,与现代制作的龙窑相比,其窑壁较薄,散热快,出窑时间短。龙窑前部较陡,窑口大,火焰也比较旺盛,消耗燃料较多,窑内升温快,烧制时间相对较短,但这种特殊的龙窑结构对于火候的掌握要求比较高。

凌准土陶的产品种类比较齐全,一般以日用器具和丧葬用品为主,同时也会定制一些艺术品。其产品种类包括发油罐、酒杯、茶杯、灯盏、小酒壶、热酒壶、茶壶、味碟、烟斗、烟灰缸、呈垫、墨笔盒、凉茶罐、筷子筒、大碗、小碗、菜盆、烟囱、水桶、大酒缸、大米缸、茶叶缸、八角油分离器、金罐、蒸酒器、蒸糯米器(图12)、陶锅、陶锅盖等。其中八角油分离器、金罐、蒸酒器、蒸糯米器等极具地方特色,且具有很长的传承历史。

对比靖西土陶与靖西夹砂陶发现,两者制作方法有明显差异,烧制过程不同,用途也不一样,但两者都十分原始和独特。靖西地区的传统制陶工艺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侧面反映了靖西地区早期的制陶工艺水平,也弥补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其工艺技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产品销售与流通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总之,靖西传统土陶工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和实用价值,是一种优秀的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研究和保护。

图12 蒸糯米器具

猜你喜欢

龙窑制陶泥料
龙窑的火不熄
探析柴烧与建盏龙窑烧制技艺
“活着”的龙窑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