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二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分析
2021-06-10通讯作者万成亮张传勃黄纯锋郑陈军董克刚
方 辉,海 波(通讯作者),白 强,万成亮,纳 钊,张传勃,黄纯锋,郑陈军,董克刚
(昆明市儿童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腹股沟疝即一种腹外疝,发病区域为腹股沟区,腹股沟区具有先天性解剖异常、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的特征,因此疝囊在其特殊解剖结构内极易形成腹股沟斜疝。该病症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通常治疗方式为疝囊高位结扎,儿科中,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危险性最高的腹股沟疝并发症,若没有及时治疗,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毒,内容物坏死,感染等。临床传统治疗方式以开腹术为主,伴随微创技术的持续发展,更多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其中,腹腔镜下行二孔法以其用时少、操作易的优势而突出,对该病症患者十分适用[1]。该手术的特点在于不会对患者形成较大损害、术后恢复快,已被多个学科所应用。首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发生在1982年,自此打开了腹腔镜疝手术的开端,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逐渐成为该病症的首选治疗手段。临床对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原则为管壁内环口,强化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小儿腹股沟较短,没有管壁薄弱的情况,所以治疗过程无需修补,而传统开腹术剥离范围广,损伤较大,且术后痛感强烈,极易复发,并产生损伤输精管的情况,从而对生殖能力形成伤害,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该病症的常用治疗方式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本文为该病症患儿通过腹腔镜二孔法治疗,深度探究其疗效,详见以下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入住的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参照组,各49例。参照组中,男性、女性例数各为25例、24例;年龄区间是2个月~12岁,年龄平均值(5.13±2.56)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1.69±1.01)年;单侧疝、双侧疝例数分别为25例、24例;原发疝、复发疝例数分别为24例、25例。观察组中,男性、女性例数各26例、23例;最小年龄、最大年龄分别为3个月~13岁,年龄平均值(4.04±3.42)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2.34±0.87)年;单侧疝、双侧疝例数分别为26例、23例;原发疝、复发疝例数分别为23例、26例。所有患儿和家属均知情同意,且医学伦理组织已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符合该病症诊断标准;手法复位无法进行或失败者。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嵌顿时间超过24 h者;存在腹膜炎、腹胀、便血、发热症状者;有过腹部手术史者;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
1.2 方法
参照组:为患儿使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经腹股沟外环处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硬膜外)、消毒完成后,在患者腹股沟外环处横切皮肤,切口大小为6 cm,依次逐层分开至疝囊,复位后做高位结扎。
观察组:为患儿使用腹腔镜二孔法进行治疗,术前,严禁进食,排空尿液(自行)且不安放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麻醉。建立气腹。trocar置入部位:脐窝,置入数量:1个,大小:5 mm。腹腔镜探查腹腔,第2个5 mm trocar置于脐窝左右脐旁。穿入带丝线缝针于疝囊颈外上方,圆针2~0丝线(强生公司),并将线尾留于体外,腹腔镜下医师单手持针,从水平角度由鞘突入口从腹膜下疝囊处进行潜行整周环绕,3~4次后,收紧缝线,检查有无漏洞,最后行鞘突结扎操作,并取出缝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情况。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治疗用时、术后首次排气用时、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水肿、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两组临床指标利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利用χ²检验,并分别通过(± s)和[n(%)]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效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临床指标相比
两组术中出血量、治疗用时、术后首次排气用时、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s)
住院时间/d研究组 49 25.79±7.01 1.88±0.33 18.21±7.11 2.61±0.61对照组 49 47.41±10.44 4.71±0.51 36.81±14.516.11±1.71 t 12.0348 32.6115 8.0577 13.494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 治疗用时/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首次排气用时/h
2.3 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为2.04%(1/49),研究组无复发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腹外疝当中,最常见的即腹股沟斜疝,其发病率较高,占据腹股沟疝的90%左右,该病症出现区域即腹股沟区,指的是前外腹部下方的三角部位,由下往上依次为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侧缘、髂前上棘、腹直肌外侧缘,疝囊形成突出状的部位为腹股沟管内环,主要途径为腹壁下动脉,往里下行,向前斜行穿过腹股沟管、皮下环,进入阴囊至大阴唇,产生腹股沟斜疝[3]。
该病症患儿通常情况下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就能实现理想疗效,但必须解剖腹股沟管,对提睾肌进行分离,所以会损伤提睾肌,且会误伤输精管,对生育能力造成影响。横断疝囊过程中,如遇疝囊壁又大又薄的情况,在分离的同时易产生撕裂现象,致使术后复发率上升,所以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传统开腹术会损伤髂腹下神经和前腹股沟神经,引发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或疝复发情况,而实施腹腔镜下辅助治疗时,受到气腹压力影响,疝囊膨胀,内环口寻找方便,可以精准辨认精索与输精管,且无需剥离疝囊,不会形成撕裂复发情况,成功率较高[4]。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属于微创术,术中需要专业设备,由有经验的操作者借助腹腔镜解剖腹股沟区域,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小,无需拆线,对腹股沟隐形疝、双侧腹股沟疝均具有一定疗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儿。但对于首发的腹股沟疝而言,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效果明显。另外,腹腔镜下实施手术,脐正中壁、脐内侧壁等组织缝合都能覆盖腹股沟内环口,可以降低复发率[5]。
传统开腹术具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疼痛感强烈、无法探查对侧腹股沟隐匿性疝、复发疝处理困难等缺点,和传统开腹术相比,为患者实施腹腔镜二孔法治疗,更具优势。主要原因为:首先,内环口可以进行高位结扎术,腹腔镜辅助下进行内环口结扎,是真正的高位结扎,符合外科手术原则;其次,腹腔镜下二孔法能够降低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损伤率:再次,腹腔镜二孔法操作简便,用时短,微创优势显著。术后无需使用止痛药,且并发症少,皮肤不会形成瘢痕,患者恢复较快,住院时间少。本文研究中,为患者使用腹腔镜二孔法治疗,结果显示,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究其原因为:腹腔镜下二孔法无需切开提睾肌,不用实施精索游离操作,疝囊无需切开,能够降低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腹腔镜二孔法能够同时探查对侧的隐形疝,一经发现能够进行及时处理;腹腔镜辅助下,内环口可以更加细致、清晰的观察。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患儿使用腹腔镜二孔法治疗时,应强化术者操作机能,确保手术环节谨慎操作,尽力降低对患儿的损伤,最大程度预防并发症。虽然腹腔镜二孔法安全性、治疗有效性均较高,但仍然会因不同因素产生并发症,所以应针对并发症特点,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升手术疗效[6]。
综上所述,为小儿腹股沟疝患者使用腹腔镜二孔法进行治疗,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方面,与开腹术相比并无增加,且患儿治疗后临床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