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借口

2021-06-09傅惠芬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胜任借口动机

傅惠芬

学生遇到问题总爱找借口,比如忘了某项作业,不承认忘了,偏要拉一大堆“老师说的太快,我没记牢”之类的理由;作业马虎、做题看反加减号,他找理由:“哎呀,反正班里大部分同学也这样。”日记写成流水账,他怪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

哪件事学生都能找到客观理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远远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害怕承认了错误会受到批评,就想方设法去掩饰。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借口是不想担负责任的托词,是不信守承诺的反映,是畏惧困难、不求上进的表现,它直接阻碍着一个人将来的成功。”遇事爱找借口,看似事不大,却在方方面面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学习、心智上,很难有突破。

正面引导 明辨是非

一旦学生出现这种现象,老师要耐心地引导、纠正,还可以通过绘本阅读和交流、讲故事,开展相关主题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认识找借口的危害。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就是学生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回答:“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不知道”等。这所学校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尽量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更好,也让每一位学生懂得: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

告诉孩子,对于自我行为引发的各种后果,自己应负主要责任。人在做各种事情时,肯定会有过失和失败,对此自己应该认真分析,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借口。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能让人如意一世;借口只会给你带来片刻的轻松和甜头,但如果长此下去,会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导致你变得疏于努力,无法再取得进步。

接纳尊重 不用惩罚

生活中,“爱找借口”的孩子,都不乏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我行我素,有缺点和不足也很难认识到,无法进步。另一方面,对父母老师的教导,敷衍了事,态度不真诚。孩子的这种表现,用心理學来解释就是内在动机不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曾创立当代有名的“内在动机”理论。他们认为,孩子只有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求被满足后,才能形成内在动机。这三种心理需求是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我们给予孩子的接纳、尊重不够。又或者是自主权利太少的话,孩子就容易“心理动机不足”,做事不认真,找借口敷衍自己,也敷衍大人。

接纳和尊重孩子,首先要表现在言语、要求上,开放式提问,就是不错的选择。开放式提问,不是抹去对孩子的要求,而是用接纳的心态,尽量让孩子表达自己。然后父母以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孩子的学习。一旦在父母的帮助下习得“内在动机”,就不会再想要通过“找借口”的方式,发泄情绪。给孩子提要求,要先抑后扬,帮他们留住胜任感。比如,孩子刚学写字时,字写得歪歪扭扭,不整齐。如果父母一上来就指责孩子“写得乱七八糟”,一定会把孩子的胜任感都打击掉。但如果我们先拿出孩子好的地方进行鼓励,告诉孩子:他握笔姿势很正确,笔触不轻不重,然后再提出,字还要写正、写整齐,才会看着更好看。孩子一定就会带着胜任的心态,努力去纠正自己的错误。

学生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从0到100,再从100到1000,从1000到10000。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所以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就像一棵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春耕,浇水,施肥,会遇到病虫害,这时候就需要植物医生或者喷洒药物来治病,再长大一些就又会长出很多枝丫,这时候又会需要花匠的修剪,只有这样,才不会无故生出很多无用的枝枝蔓蔓。

学生也是一样,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惩罚既然会产生紧张、戒备心理,那么关注问题本身,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智慧的行为。

情境教育 将心比心

现在很多孩子,一直生活在家庭呵护的蜜罐里。如今,不断增加的思维能力导致他们对父母和权威提出质疑,充满了批判精神,对家长和老师的缺点更加敏感。不愿意接受批评,很容易指出别人行为中的错误。思维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情境教育,能让他们感同身受。

设置情境,故意犯错找借口,让孩子认识到:人人都会犯错,学会承担即可。比如,老师作业上题目改错了,学生拿着本子来说明,老师找理由辩解,适时引导:“老师没仔细看改错了是在找借口,让你不开心,是我的错。可你平时是不是也经常找借口呢,我们一起改掉这个坏习惯吧!”通过情境,让孩子体会到“找借口”真不好。并引导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犯错是常态,积极改正才是最好的态度。如果总是把借口当成“挡箭牌”,就变得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没有担当。一个没有担当的人永远不会有大成就,大成功,最终会一事无成。

“无借口日” 养成习惯

我在班级设定了一个“无借口日”。在那一天,无论出了什么样的差错,都不可以找借口,以此培养学生遇事有担当、不推诿的好习惯。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孩子们就觉得很有意思,便商定把每周三作为班级“无借口日”。这一天,老师和同学一样,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准找借口,每个人都是监督员和执行者,师生间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提醒。施行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不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个别孩子也能在同学和老师的提醒下及时纠正。

“无借口日”施行初期,是以游戏的方式运作,没有惩罚,只有善意的提醒,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其中。每周三还有一项必做作业——写“一日回忆录”(班主任同样也需要完成这项作业),要求真实记录这一天自己是否为错误找过借口,得到了哪些人的善意提醒,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并发布在班级群里共享。第二天,每位同学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对给予自己提醒的人表达真诚的感谢。“无借口日”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无论哪种形式的“借口”,本质上,都是孩子内在动机不够、心理能量不足,也不愿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远离借口,承担责任,才是成长的开始。

(浙江省义乌市江滨小学)

猜你喜欢

胜任借口动机
爱找借口的小猫咪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画与理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凶手的动机
The Most Ridiculous Excuses for Skipping Work
找借口
组织和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