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初探
2021-06-09张世秀
张世秀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类的各种活动无不与之息息相关。教育发展更是要与时俱进,信息化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与知识,培养创新发展思维,掌握实践德育的新方法,发挥学生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具体化。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思想品德的内化,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实践表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等都具有明显成效。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整合 课堂教学 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有效应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新思路,二者间只有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并能做到有效地延续,方能构建起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模式。
事实上,信息技术不仅能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还能拓宽教师的学科视野和优化教师的学识积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不断地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人才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也会形成客观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唯有自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目的。信息化技术与道德与法治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使教学内容多渠道呈现,教学形式多方式施展,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现代课程理念提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高效呈现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化技术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合,一定要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主要目标。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灵动多彩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人文性、逻辑性、理论性、内容抽象性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不愿意听,听不懂,毫无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下教学的模式,可以自如利用视频、图文、音频等现代媒体技术展示课堂教学内容,构建全新的传授方式,使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灵动多样、直观丰富的媒体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求知欲望大幅提升,学习激情显著提高,对新知识的认知更加快速准确,思维方式也得到多方向拓展和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班级生活有规则》时,通过观看规则视频,学生在鲜活直观的生活实例中理解了什么是“规则”。白板互动游戏——“我”要向视频中的正确规则点赞和向上不正确规则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抽象的“规则”概念犹如春雨润大地般地滋润学生心灵。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每个学科都要落到实处,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去培养、去提升。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研透本学科的特点外,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化教师。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之中,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点、整合点,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要素和人文精神中的重点、难点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要让学生易理解,好實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主动去认知,把道德情操等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养,从而乐于在实践中去做。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我学习,我快乐》时,学生对于劳动中感受快乐很难体验到位,也很难说得清,说得具体。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课前活动“我帮妈妈做家务”并让家长帮忙拍下学生做家务的视频。课堂上,老师先播放学生在家做家务的视频,然后让视频中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帮妈妈做家务的感受。学生看到自己的视频被老师在班级展示,非常开心,主动分享了自己在帮妈妈做家务时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借机, 笔者又设计活动游戏“家务活知多少”,学生通过触屏连线,学会了很多家务,而且也准备回家帮妈妈做,还会主动拍成视频给我们看,学生的主动性瞬间激发,自主学习从课上延续到课下。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只依靠单纯的讲,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恰到好处地借助视频、图片等信息媒体形式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减少学生认知的困难,还能活跃课堂情感气氛。
三、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中有效地结合课文内容融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用精彩的声音、图像等直观地呈现生活中的事物,还能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事物,还原生活的气息。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加深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德育的理性发展,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的家乡产什么》时,书中提供的材料多数不是我们当地的特产,学生不了解,因而没有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低沉。笔者在教学前搜集大量我们当地特产的图片和视频,用于课堂上展示,学生看后,立马就说出这些特产有什么特点,课堂学习的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对于老师设计的“连连看”游戏更是手到擒来,而课文中提到的热爱家乡的情感要素也“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
所以,师生之间的教学或者对话,应该以德育教育为目的,师生在教育中的方式应该融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传统课堂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解,很难让学生与课文主题产生情感共鸣,而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恰恰完美地满足这种需求,使得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更有生活趣味。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高效整合,大幅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把塑造学生的完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融入信息化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0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