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深化体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2021-06-09沈友青尹开宁秦晓晗雷学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教青少年融合

沈友青,夏 力,尹开宁,王 丹,秦晓晗,雷学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a.体育学院;b.休闲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武汉 430205)

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关乎家庭幸福、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意见》基于“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的原则,从八个版块37条措施保障“体”与“教”的深度融合;成为政府部门、体育与教育系统改革的方向标,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战略性安排。体教融合深度匹配了体育和教育两大主体的价值理念和目标任务;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高效率地将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及其内部“体”与“教”有机融为一体。随着《意见》的联合印发,有关新时代体教融合到底为何融、融什么和如何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研究者针对体教融合的政策嬗变、科学循证、价值内涵以及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2-5];云南省、山东省、上海市等省市进行了体教融合实践探索[6-8]。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宏观政策的理论分析;部分省市体育系统与高校合作仍停留在传统体教结合模式上,深度且有特色的合作报道鲜见。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基于独特优势先行先试,在深化体教融合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效。文章在释读“体教融合”政策背景的基础上,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深化体教融合为例,分析融合的现实基础与突出问题、探索出可复制、易推广的实施模式以及推进路径,打造新时代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体教融合样板,为高校深化体教融合提供经验借鉴。

一、体教融合的理论依据

1.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体育与教育的分离现象较为突出,探索“体教结合”之路旨在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障碍,以及体育与教育内在价值联系削弱的状态。然而,“体”与“教”物理意义上的结合,并未有效解决体育与教育割裂的状态。近年来提出“体教融合”,表明“体”与“教”亟待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真正融合,并向社会释放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战略性改革的强烈信号[3]。新时代通过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刻不容缓,一是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不足,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肥胖、近视眼、心理健康等问题突出;学生应试教育压力较重,学业学习与体育锻炼割裂。体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亟待强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二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体育学科发展整体偏弱。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体现,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度偏低;体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投入明显不足;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受到诟病,体育学科发展亟待加强。三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壁垒。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学习与训练竞赛割裂,学训矛盾、体育学校苗子少、招生难、专业体育人才后备梯队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青少年后备人才升学需要教育系统有针对性的特殊政策,升学通道并不畅通等,对个人、家庭、体校助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带来阻碍[9]。不难看出,以上问题是“体”与“教”长久割裂的表象,其深层涉及到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2.体教融合的目标内容

体教融合的对象定位为青少年;模式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多元主体共治,以体育与教育为两大主体,多部门、多层次的联合助力。体教融合包括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融合;体育系统内部的学与训融合;教育系统的文化与体育、体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融合(见图1)。

图1 体教融合的对象、主体与目标

体教融合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体育与教育的简单加和,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体教融合的对象和目标定位,为了保障“体”与“教”实现真正融合发展,不同主体需在理念、目标、组织、政策、资源和措施等方面的深度融入。在理念方面,把握的核心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在目标方面,以文化人、以体育人,使体育与教育有机融合,在价值层面实现“1+1>2”的目标[10-11]。通过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局面。在政策方面,针对体教融合的八个版块从实施、评估、监督、整改等方面制定政策性文件,保障新时代体教融合能落地生根。在组织方面,成立体育与教育双责任主体、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不同主体内部和外部良性循环互动的组织格局。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关联,推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空间上相互支持,在功能上互相补充[10]。在资源方面,实现人力资源、运动场地、赛事活动、学科科研、就学升学、经费投入等资源融会贯通。在措施方面,根据《意见》中“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指导性原则,结合部门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联手从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校改革、社会体育组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八个方面进一步制定微观层面的措施对策,促进体教融合“一体化落实”。

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深化体教融合的现实基础与突出问题

1.深化体教融合的现实基础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介绍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时强调,《意见》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融合,即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二是发展,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2,1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地处中国光谷核心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校将深化体教融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有机嵌合。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及继续教育与干部培训的全方位培养体系,既是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地,也是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为湖北体育与教育事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优质人才,成为体教融合深化推进的人力资源;在科学研究方面,依托学校体育、教育及相关学科专业优势,动员和汇集学术资源,围绕体教融合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体育与教育方向科研攻关,为体教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区位发展优势明显,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铸造,在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场馆开放、咨询服务与技术支持等方面,大量师生服务于体育与教育实践,延伸体教融合的链条和拓展体教融合的外部循环;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大学自身是文化保存、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校园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培育的群体文化,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节、体育课程思政、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等,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健康第一、人人体育”的理念,促进学校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与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为体教融合提供精神动力。同时,学校基于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理念,布局了棒垒球项目和轮滑项目,成为湖北省两大项目基地,对于特色体育文化培育具有独特优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0年04月27日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与湖北省体育局闻令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促进体教融合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有关要求,经过精心谋划和项目布局,于2020年5月签订了《深化体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14、15]。双方从四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一是共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支持体育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建成湖北省体育职业培训基地,共同承担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培训工作。学校积极支持湖北体育职业学院改革发展,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共建青少年儿童足球培训中心,先期投入进行培训中心的硬件设施改善;共同举办青少年足球赛事活动,开展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依托教师培训中心,开展中小学足球师资培训。三是共建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中心,进行全民健身项目普及推广、健身文化传播、体医一体化建设。四是共建社会体育重点项目基地,建设湖北省轮滑训练基地和湖北省棒垒球训练基地。目前,已经完成高标准轮滑场地和棒垒球场地建设,并承担了湖北省青少年相关项目赛事以及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工作。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和逐步落实,在硬件条件改善、体育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深化体教融合战略合作方面已经初步探索形成较为成功的经验,为体教融合链条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深化体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意见》的出台对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深度融合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一次针对体教分离现状的纠偏补漏和对症下药,为实现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前期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解放不够,体教融合深度推进不足。要破除体育与教育割裂现象,需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健康第一”的重要性,从价值理念和目标任务上保持一致性。目前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对“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学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体系不够完善;存在重文化学习、轻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教学中重技术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象;体育系统中金牌任务目标与教育系统中立德树人目标存在错位的现象。二是体制机制存在壁垒,体教融合链条尚不健全。《意见》提出要建立衔接有序的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构建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通道等。一方面本校现行体教融合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多部门联席互动机制有待建立;另一方面在与外部系统合作过程中,受制于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存在目标体系、竞赛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不兼容的问题;学校自身缺乏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或体育单独招生资格,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上升存在阻碍。三是软件硬件基础较差,体教融合深入落实受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较差,尤其是室内体育场馆缺乏,对特殊天气下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锻炼影响较大;同时,体育学院专业发展的历程较短,学科基础偏弱,对合作过程中献良策、搭平台、建基地、办赛事的主导和支撑力度不足。四是特色发展创新动力不足,体教融合品牌有待打造。受制于师资和场地条件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以传统项目发展为主。目前新型项目棒垒球和轮滑训练基地以及传统项目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落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亟需转变理念、转型发展,以错位发展、创新求进为特色发展的驱动,从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在训练基地建设基础上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和体教融合品牌。由于“体”与“教”长久割裂,要实现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好独特优势、利用好多方资源,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学科发展,任重道远但前景可期[15]。

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深化体教融合的实施模式

基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根据体教融合的目标内容,审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独特优势、合作基础和现实问题,对标《意见》八个版块37条措施并结合学校与体育局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构建“内外双融合双循环”的体教融合发展格局,即以校园体育工作为主的内部融合内循环,与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组织对接的外部融合外循环。内部融合中重点强化“以文化人、以体育人”,从体育学科建设、体育课程体系、校园体育文化、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运动队建设、校园体育赛事体系、体育师资培训、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改善等方面,促进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外部融合中强调与体育局、体育行业协会、社会体育组织以及教育局、中小学校等不同主体构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重点通过共建社会体育重点项目基地、共同举办体育赛事、共建传统特色体育学校、建设体教融合基地、培训和互聘师资队伍、培育大中小幼学教训赛一体化项目特色和打造品牌等形式开展深度合作,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促进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和全面健康发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教内部融合与外部融合并非割裂状态,而是相互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发展,内外互相促进,相互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与此同时,通过强链、延链和补链,强化内部外部融合链条上各要素和各节点,有利于畅通双融合双循环的机制与路径(见图2)。

图2 内外部双融合双循环的体教融合模式

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深化体教融合的推进路径

1.凝聚健康第一和融合育人的理念共识

体教融合具有多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以及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内外多个领域和不同部门的业务范畴。凝聚“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融合育人的发展理念共识,是深化体教融合的前提。首先,新时代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牢牢树立学校体育主体地位,聚焦体育的教育功能,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作为学校体育和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树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把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组织各自的资源优势变为共同优势,并在目标、内容、评价上充分体现。此外,树立多元开放融合发展的治理理念,由学校进行统筹,体育和教育部门一体化推进,多元主体协同,为完成总目标聚焦发力,形成多元开放的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17]。

2.构建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

坚持高点站位、立足长远,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在《意见》指导下,根据工作实际学校不定期组织体教联席会议,共同推进体教融合工作。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制订关于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发展的决策部署文件,把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政策支撑作为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抓手。体教融合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深入推进,需要基于内外双融合双促进的基本格局,从教育体制与体育体制的沟通层面出发做好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壁垒。从组织、目标、资源和措施等方面全面融合,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联合督导机制;将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充分融入到学校的体育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中[10]。在先试先行中,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优化体教融合发展环境;打通校内外壁垒,实现体教资源优势互补;更新发展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拓宽学校体育工作渠道,为人才培养搭平台、建基地和谋资源。

3.建立跨部门和跨领域联动的协同机制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施和高效务实推进,一定要重视发挥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作用,实现政府、学校与社会体育组织的有效联动。体教融合不仅仅是体育与教育两家或两个部门的事情,需要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密切配合、统筹协作;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共享模式构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场地设施建设力度等方面联合发力。目前,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与体育局的战略合作方面,双方多部门针对场地建设、赛事举办、人才培训等进行一起设计、一起组织和一起推进,已经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战略合作,对标《意见》的八个方面,要实现全面深度融合需要将融合链条健全和延伸。除了进行校内硬件条件的改善和开展相关工作,需要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和师范特色,加强与中小学校、社会组织间的有效联动,做强做深体教融合。真正形成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和体育局体教双方为主导,在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的体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多方合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效能。

4.完善学会、勤练、常赛学校体育体系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体教融合的基础阵地。基于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按照“体教一体化”改革创新要求,逐步消除因主体各异而产生的体制机制壁垒,充分释放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和教育的育人价值[7]。首先,推动体育专业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风向标,围绕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三个主要方面,真正实现学会、勤练和常赛。其次,借助体育局、社会体育组织等外部资源,丰富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尤其是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项目涉及面和人群覆盖面广,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再者,体教双方梳理各自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实践教学或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与武汉市中小学校合作,强化中小学体育工作,包括课外锻炼、体育作业、运动队建设、体育社团建设等。最后,开设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普及体育技能,实施棒垒球、轮滑两个特色项目的“植根计划”。

5.共办赛事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意见》强调体育与教育部门有机结合,构建适应学生和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小初高到大学的四级竞赛网络,且与现有青少年竞赛体系以及职业体育发展有机衔接,进行运动员统一注册、运动等级统一认证,真正打造一个全新的体教融合体育竞赛体系[18]。体育竞赛是体教融合的核心,一是学校可以与体育和教育部门建立共同举办体育赛事培训活动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竞赛氛围、稳固联合办赛格局、全面完善赛事体系;二是学校与社会体育组织、中小学联合建队,促进棒垒球、轮滑、足球等运动项目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同时也为更多普通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青少年赛事搭建平台;三是搭建完善的校园竞赛体系,充分利用体育竞赛活动杠杆,检验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效果,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素养,培养正确的竞争及团队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6.以足球项目为点带面推动主阵地建设

发挥湖北省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的探路功能,以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推进为抓手,将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组织三大体教融合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开展和优化校园足球试点示范项目的创建、管理、竞赛。建立多元化青少年赛事体系,形成覆盖全体青少年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赛事体系,让广大青少年在竞赛中提升技能水平、身心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打通校园竞赛和社会竞赛的渠道,形成横向连接、上下打通、层层衔接的新竞赛体系,形成多元的校园体育赛事产业,整体拉动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19];联合体育部门选择项目布局学校,教育部门予以支持,以点带面推动多个传统项目进校园,逐渐成为武汉市各中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要力量。既丰富了学校的体育工作特色,也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锻炼平台。

7.培育棒垒球和轮滑两大体育特色项目

秉承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的理念,学校利用场地资源优势,开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以及大学体育特色课程;建设棒垒球、轮滑社团和俱乐部,培育项目运动队,丰富校园体育活动,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两大项目基地,利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区位优势和师范特色,与外部循环打通,在青少年棒垒球和轮滑项目推广、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竞赛、教育培训、学科科研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致力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体教融合示范单位”[20]。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成立棒垒球和轮滑社团,开展课后一小时锻炼,举办冬令营、夏令营、训练营、校内和校际竞赛,并以学校为代表队参加全省或全国比赛,与中小学建设“体教融合示范校”。

8.联合培养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员队伍

师资力量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有力保障,目前学校体育师资、体校教练员队伍、退役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俱乐部师资等,由于岗位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的差异性,人才聘任体制机制的局限性,在人才队伍上打通培训和使用上尚存在一定壁垒。学校应以内部融合为主导,借助外部资源共同培养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过硬的体育师资;建立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到学院开展授课及讲座的机制。体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配合教育部门培养、充实高水平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力量,共同建设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和体育部门共同培养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户外营地等,为社会体育俱乐部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五、结语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意见》的联合发布,为新时代促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体育与教育系统为两大主体,社会、家庭等多主体联合协同,是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高校需要牢牢抓住体教融合的机遇期,根据《意见》的指导精神,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探索出适合校情和省情的体教融合模式和路径,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和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联合多个主体,初步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的体教融合模式;但体教融合的链条尚不完善,体制机制亦不健全,仍需继续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逐步打造成为体教融合湖北样板工程。

猜你喜欢

体教青少年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青少年发明家
融合菜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