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化社会的生命叙事与情感传播
——以李子柒现象为例

2021-06-09温志宏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李子媒介情感

温志宏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媒介形式、多元主体与社会变迁之间时刻充满着异质性与流动性的互动互构关系,今天的数字媒介,或者说互联网体系之于社会关系同样如此。当互联网成为构架现代生活的结构性要素,社会传播构造也随之改变。不同媒介所承载的不同话语与意涵生成了“相应的多元化语境”[1]93,在以前的大众媒介阶段,传播模式的路径相对清晰,可以简单概括为媒介—信息意涵—受众,但这种模式在新生的多元语境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向度传播形态并存,“跨媒介、跨受众群以及跨时间区域”的数字“超媒介”诞生[1]96。

新媒介不仅意味着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它同时参与社会结构的重新建构,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尺度和标准。网络传播的多元语境中,从前层叠状的组织机构被穿透,新的信息聚合方式激发多元社会能量的生成与聚集,其中最为显著的新特征之一,便是传播主体进一步微观化和公众化,个体自我在深度互联的媒介化社会中拥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媒介卷入程度与速度不断升级,作为社会运作基本主体的角色与价值更加凸显。尤其在社交空间,高度个体性的认知发展与行动能力日益成为决定性的传播资本,越来越多充满了交融、异质和杂糅特性的个体叙事与行动在公共舆论中得到广泛呼应。

在此意义上,以制作和传播田园美食视频为核心的李子柒社交账号具有独特的跨媒介传播意义与研究价值。据《2016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国网红经济从2016年开始崛起,短视频成为微博用户活跃的重要动力,当年第三季度短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高达740%[2]。李子柒成为知名博主的发展轨迹与这股媒介潮流密不可分。其微博账号从2016年4月开始发布短视频,到2021年初,共发布161条,平均观看量达数千万①以2019年初至今发布的58个视频为例,平均观看量为5442万,数据截取日期为2021年2月25日。。而且从视频的基础观看量与点赞数据来看,李子柒并非短时间内突然爆红,她的视频内容从2016年发布之初就开始吸引大量粉丝关注与互动,这种影响力到今天已持续近五年。到2021年2月25日,其优兔(YouTube)平台订阅数达1450万,比国际知名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多出230万,她也因此被称为“出海网红”和“东方美食生活家”;其微博平台粉丝数达2753万,与多位国内顶流网红不相上下。

目前有关李子柒持续在境内外社交平台走红原因的分析多集中在媒介趋势、商业模式以及传播路径等方面。比如:在技术层面,短视频日志近年成为国际流行的媒介形态,社交平台的链式传播极大助推了传播广度[3]1;在境外传播层面,不同于国家主导的外宣内容,个人化叙事更易于从海外媒体的过滤中突围[3]2;在商业运作层面,李子柒于2017年开始与多频道网络机构“微念科技”的合作保障了内容的持续输出和稳定变现[4];等等。但拥有上述助力因素的社交账号为数众多,因此它们并不足以解释李子柒脱颖而出的核心原因。本文认为在同质赋能的条件下,李子柒现象出现的关键在于:在新的媒介化社会与传播话语场域中,并不具备传统性优势地位与社会保障的李子柒以其出色的认知、创变和“表现”能力不断积累“叙事资本”①英国学者艾沃·古德森在其发展叙事理论中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伴随着20世纪宏大叙事的崩塌,更微观的、更个性化的生活叙事正在兴起,从流行音乐到电影艺术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从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变得日益普遍,他指出“我们正从基于文化和符号资本的旧等级制度向某种我们或许称之为‘叙事资本’的时代转变”。,从生存行动延展到视觉话语创作,自我深层次卷入的个体性生命叙事与加速社会②这里的“加速社会”及上文提到的“表现”均来自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他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三个经验范畴提出了现代“社会加速”理论,并指出其中伴随着永恒的不确定性、高度变迁速率和日渐增加的徒劳感,“表现”性竞争正在取代传统“地位”性竞争。的网民心理需求及文化特质产生深度契合,从而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审美与情感共鸣。

一、生命叙事的展开:情感观念与浪漫隐喻

如克里斯多夫·布克所说,故事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称之为故事的心理意象上,追随故事是人们日常生存最重要的特征[5]4。本雅明则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对“叙事”进行了区分,相比隔膜的、缺乏情感共振乃至行动卷入的现代“信息性叙事”,还存在一种逐渐衰落的“故事叙事”,或者说“生命叙事”。这种叙事的核心在于分享自我经验,进而与听众自己的经验与内心深处的记忆发生关联。与此相应的,英尼斯直接用口头传统的这种精神性、流动性和可塑性来批评机械化的知识垄断。不论是口头传统还是生命叙事,其活力的根源都离不开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认知选择,个体不仅通过生成和建构情感性话语乃至行动来确认自我存在,情感纽带同时也是对同类符号体系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群体认同的关键所在[6]66,“情感”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另一个悄无声息地行使权力的场所[7]422。

从其社交账号所发布的视频内容来看,不难发现,以李子柒为主创和主角的百余条视频呈现的核心正是一种视觉性的“生命叙事”。她以极强的叙事能力传递出了独特的情感观念,其叙事建构锚定了一种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的浪漫化的自我意识,通过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传播,传统上归属于私人领域的碎片化和亲密性的个体性生命价值向大众网民自由敞开,进而与网民形成了具有连贯性与稳定性的情感关联。这种稳定的关联性随后进一步转化为英国学者古德森所说的“叙事资本”,意思是在基于传统文化和符号资本的宏大叙事到个体性小叙事的时代转变中,强有力的叙事能力成为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尤其在当下的媒介化社会和社交网络中,从商业领袖、公众人物到各类网红,自我叙事的展开能力与传播效果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其媒介性身份塑造与公众接纳度的关键因素[5]11-16。

同时,有效的叙事能力离不开叙事建构过程中情感观念的表达与传递。在认知心理学和情感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内,以威廉·雷迪、尼科·弗里雅达、拉特等人的观点为例,“情感”是发生在多种路径中的内容认知的重要路径之一[7]14-27。传统观点把情感同非线性思维(自由联想、诗意的、象征性的)及生理冲动(脸红、肾上腺素流、心率改变等)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思维越来越被认为是对多层次激活、注意及持续的反应,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情感与认知“密不可分”[7]41。同时有情感理论指出,共鸣得以发生的实质正在于某种情感表达或行为被赋予了集体力量[7]153。也就是说,情感传播既根植于个体意识与自我经验,也得益于文化习得与社群塑造。通观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一种倾向于情感表达、摆脱束缚和崇尚自然的精神脉络流淌其间,这既是李子柒作为创作主体的情感性个体话语选择,同时也深度激活了传播目标群体(网民)所熟知甚至向往的某种思想倾向与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网民来说,这种精神脉络与东方文化中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密切相关。比如,老子认为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8]乃是理想社会;而对于不少喜欢李子柒视频的外国网民来说,她的内容又很容易和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追求联系起来,其基本理念包括选择有朝气的个人生活,向往田园与自然,轻蔑习俗束缚,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9]213-216,等等。在其视频中,这种浪漫化的叙事和情感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以“独在”自我为核心的人物关系。在李子柒讲述的生活故事中,人物关系非常简单,通常只有她和奶奶,即使是和村里人进行简约“物物交换”的情景也不多见。相对孤独的人物关系赋予了视频安静、冷清、遗世独立的情感氛围,但在表面的平和宁静背后,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为的”孤独实际上朝向了浪漫主义或中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个体性的“强烈的炽情”或“孤然独在”。这里的“独在”少有远离社会群体和大众潮流的被遗弃感或不安全感,在浪漫主义那里,这是一种对社会束缚的本能反抗。如罗素所说,“浪漫主义观点之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以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9]221;而在东方哲学传统中,这种“孤独”既呈现出道家“小邦寡民”的简约与天真,也意味着儒家“慎独”所强调的那种“自我”“单一性、独特性和其最内在核心”[10]。

另一方面,“陌生化”的时间性叙事。在李子柒的视频中,时间感觉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呈现,几乎所有制作的食物或手工制品都不会在当天完成,短则数日,长则跨年,比如2019年12月发布的视频“一粒黄豆到一滴酱油,绝味传统手工酿造酱油”,虽然最终完成的依旧是几道传统菜肴,但其工序却从播种黄豆开始,制作耗时跨度将近两年。这首先是对工业化时代效率追求的一种诗意解构。从工业社会开始,多数普通的“我”都居住在某种生产链条上,巨大的生产流程就是“我”的时间表,“效率”是第一追求,“食物”与“吃饭”也被赋予了“瞬间性”要求,“我”少有时间去探究自己的食物来自哪里,也越来越远离复杂的制作流程。李子柒的视频则重现了工业革命前尚未加速的“手工劳动关系”,其久远到可以追溯至中国《上农》中那般“敬时爱日”,她的食物总是从土地或林间开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自四季的食材馈赠既无常又惊喜,生活不再是无休止的单调与重复,而生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了时间性叙述的起伏的故事。

在诸多具有“浪漫精神”的哲学家或艺术家看来,比如叔本华和尼采,“艺术形而上学”既是人类个体逃脱苦难世界的一种生命方式,也是开掘自身潜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被拉长的时间秩序在解构日常的同时,也在将这些故事艺术化。经由视频这种多媒介形态,手工制作的缓慢与繁复细节被诗意地呈现出来,时间性叙事不断延展出令人惊异的广度和可能性。对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时间秩序鲜明地呈现出柏格森意义上的机械性与生命性的对立,以及其中朝向生命性的认知与行动选择。一种让观众欲罢不能的独特的叙事魔力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如阿多诺所说,其耐人寻味的情感性吸引力在于“补偿性地拯救了人曾真正地、并与具体存在不可分地感受过的东西,拯救了被理智逐出具体存在的东西”[11]。

二、生存美学的生成:情感话语与审美实践

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残酷而精巧的牢笼”,权力遍布各处,每个人既是权力的帮凶,也被权力所压迫。他反对宏大叙事,关注微观层面和人们的具体生活,主张多元和重建,希望将人从现代性的危机之中解放出来。他在晚年提出了一种在自我生存追求上的超脱的美学状态,也即一种超脱规训权力的生存美学,其核心关乎人自身,“是把审美创造当成人生的首要内容,以关怀自身为核心,将自己的生活当成一部艺术品,通过思想、情感、生活风格、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艺术化,使生存变成一种不断逾越、创造和充满快感的审美享受过程”[12]。生存美学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晚年福柯看到早期过于强调权力和话语而导致了对主体的压制,因此,他从对真理和权力的关注转向了对个体行为和实践的关注,“生存美学,将自身对自身以及自身对他人的游戏艺术,作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它是创造自身生活的自由的生存风格和生活艺术的实践原则。它的形成和展现,决定于自身的实践智慧和历史经验,决定于自身对于生活的审美判断能力以及个人生活品味”[13]236-290。

在李子柒的生命叙事中,如果说人物关系和时间秩序体现出了浪漫化的核心情感观念,那么作为情感观念的具体表达,其中手工制作的视觉化呈现以及李子柒对自身生存处境的应对则传递出了上述福柯意义上的“生存美学”。这种个体意义上对平庸日常生存的主体性审美反抗,经由情感性视觉话语的建构以及深度自我卷入的传播方式变化,同时将李子柒本人和观众的日常世界艺术化、审美化。梁漱溟所说的那种对于生命的庄重和尊严感既充斥于李子柒本人的话语表达和生存行动,同时也以媒介化的跨时空形态治愈了众多观众。也就是说,李子柒社交实践中朝向日常生活的艺术感知与审美体验关联了她自身、他者以及各自所处的世界,被网络媒介所放大的“生命叙事”之美“通过自身的实践,在时时刻刻的创造气氛和环境中,经历往返探险和隐匿显露的游戏活动,以动静结合、重叠相异和正反双向循环转换的方式,经受蜿蜒曲折的复杂伸展过程,在自身的生活行程中展示表演出来”[13]284。

(一)繁复食材、工序与超越性的审美体验。如英国文艺评论家约翰·伯格所说,人们面对手工制品所感受的审美情感,正是在自然面前所感受的情感的衍生[14]11-12。繁多的食材与工序数量是李子柒视频中非常显见的特质,大自然不仅拥有千变万化的无限魔力,这种无限在某种程度上还在向她展开,与她分享,恰如有评论所说,如果大自然是母亲,她(指李子柒)就是女儿。繁复工序与亲力亲为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则更为复杂。视频中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弱小女子不仅富有诗意,而且极富行动力,她能骑马,会耕地,纺得了毛线,也砍得倒巨竹。与制作食物相比,这些更具力量感和操作性的手工活计成为一种反抗的景观,从土里刨食本是一种低至尘埃的生活姿态,可其中的人们却高昂着头,用最平常的材料创造出让人向往的理想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子柒视频不仅塑造出了浪漫主义所推崇的那种因反抗而来的飞扬感,更重要的是,她在亲身实践中国传统儒学非常看重的知行合一。而在福柯的“生存美学”看来,一个健康的伦理主体正是这样懂得生存审美意义的人,这样的生存主体能够在生活和工作技艺的日常操练中“关怀自身”,进而生发出一种极具艺术感的创造实践,“通过无止境的审美超越活动,尽可能地把自身的整个生活过程,谱写成一首富有魅力的诗性生存的赞歌”[13]289。

(二)“有意味的田园”激发共情。如麦克卢汉、波兹曼等媒介理论家早就指出的,媒介形态变化会带来信息意义的重大变化。在媒介变迁史上,视觉性媒介以其全感官的统摄力量和不断进化的传播速度产生了颠覆性的媒介竞争力。李子柒所发布的社交内容之所以广受欢迎,同样重要的原因也在于采用了短视频这样一种能够直接激发观众本能直觉与审美反映的视觉媒介形态,从而推动传播者的日常姿态、跨时空景观乃至观者感觉情绪,实现了广泛深度的结合。

在李子柒视频中,有一类不可忽视的表达情感话语的独特视觉语言,那就是有意味的、含蓄的、诗意的镜头。比如,清晨云雾缭绕的山林,雪后的寂静草地,日月交替而来的时光流转等。这些有意味的田园镜头承担着重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功能,烙印着李子柒个性风格的镜头语言不仅为观众感受过程平添了主观情感与想象特征,而且这些自然和田园的意境化媒介体验同属于中国和外国网友所能够共同感知并认同的一种审美情感本质。如约翰·伯格所说,自然形式的进化和人类感知的进化之间的契合,产生了一种潜在认同的现象:所是与我们所能看见的(通过看见也感觉的)有时交汇于一个肯定的点,这也是不同族群虽然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却能共享某些东西的原因[14]11-18。

最后,李子柒“生存美学”的生成不仅体现在以她为创作核心的社交内容的表达,其作为个体所切身参与的生存行动,以及对传播场域中不同资本关系网络的平衡实践,都在经受着网络世界的“媒介化”考验。她个人的经历曾在网络广为传播,少年时辍学,曾在城市打工,后返回家乡和奶奶一起生活,开网店谋生。成为知名博主后,李子柒并不排斥现实生存场域中的规则、制度乃至权力存在,从开放在网络空间的行动轨迹来看,包括与资本合作、自创品牌以及数次应对舆论质疑,她的“生存美学”无疑还表现在这些改造其生存世界的认知能力与具体行动之中,“根据环境给予的条件提出对于自我的挑战,凭借自身的想象力、意志力,在亲身生活中,进行各种学习和试验,接受多种教育,不断地补充和提高,完善与修饰自我”[13]283,这个在主体性框架中对于自身不断地自我超越和改造,即直接指向了福柯意义上的“生存美学”。

三、传播共鸣的唤醒:情感庇护与“怀旧”复调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移动互联网与各类社交平台奠定了媒介与技术底架的基础上,来自李子柒这一微观主体的跨媒介生命实践与超越性生存美学不仅充满丰富性与创造力,而且与诸多停留在美食表层文化的网络内容区分开来,构成了其参与中外社交空间复杂博弈的强有力的“叙事资本”。那么,从浪漫化的情感观念到跨媒介的视觉语言,从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到传播主体的生存行动,李子柒的社交实践对网民情感共鸣的唤醒程度究竟如何?或者说,其叙事实践与可持续的传播特性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联?

本文通过对李子柒视频的网络评论进行语义分析来考察上述问题。考虑到生命叙事最为核心的“情感性”特征以及对网民情感共鸣唤醒程度的分析目标,因此选用“情感的”和“现实的”两个极端的变量维度来对随机抽取的400条视频评论①具体操作方法:数据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4月11日(李子柒在微博发布第一条视频)到2019年12月4日之间,从李子柒发布在微博和YouTube平台的99条视频中随机抽取4条视频,采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这4条视频下的一级评论,其中从微博平台共抓取31,522个评论,YouTube平台共抓取8358个评论。然后从每条视频的评论中随机抽出50个,合计从微博上抽取200个评论,从YouTube抽取200个评论,共计400个。进行分析,用以观察网民对于视频内容的情感方向和程度。其中,“情感的”意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具体提到与浪漫情绪或审美性核心相关词汇的评论会被列入“十分情感的”类,比如评论中出现“仙境”“仙女”“自然女儿”“童年”以及有意境的词句等;那些单纯表达对李子柒喜爱之情的评论被归为情感程度略低的“有些情感的”类,比如“最喜欢你的视频”“你是最棒的”等;与此相对应,“现实的”意指“关注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合于客观情况”,讨论食物或食材本身、博主背景、询问菜谱以及要求配英文字幕等评论内容都被归为“十分现实的”,那些除了客观情况还涉及人物评价判断的被归为“有些现实的”,比如:评价李子柒什么都会干、虽然向往田园但还是要回去工作之类。经整理得出表1。

表1 针对李子柒视频网民评论的语义差异分析

从上述语义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中国网民和外国网民评论中的“情感”成分存在差异:在微博上,“情感的”和“现实的”两个维度比例几乎一样,分别为38.5%和39%,这意味着从情感维度感受李子柒视频的网民与关注现实层面的人数差异不大;而在YouTube上,从情感维度感受视频的评论数量为62.5%,而从现实维度感受视频的为30%,可见外国网民更加倾向于从“情感化”的视角和语言去感受和评价李子柒视频。与此同时,不论微博还是YouTube,“情感的”这一态度取向都非常明显,尤其是代表对李子柒本人较为认可的“有些情感的”这一指标,在五个指标方向中占比均为最高,分别是30.5%(微博)和46.5%(YouTube)。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可见,尽管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与认知背景,同样的生命叙事在不同网民群体中所引发的情感认同存在差异,但不论在中国还是境外,李子柒社交实践唤醒情感共鸣的程度都较为显著。究其原因,这与全球互联网都嵌入一种延续着传统、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之中密切相关[15]。匈牙利哲学家赫勒曾指出日常思维与科学、哲学和其他形式化的思维方式的区别,前者是异质的和交融的,后者则更加系统、更具反思性、更反对赋予人性色彩[16]。当互联网作为社会结构性要素成为大众的日常“居住机器”,作为日常生活鲜明特征之一的“强烈的情感承载”[6]107便充斥于媒介化社会之中。在YouTube上,“75%成人用户在寻找怀旧类内容(nostalgia),而不是专业知识和新闻”[17];而在中国,极其多元化的圈层与社群文化成为近年网络生态的主流趋势,法国社会学家玛菲索利直接把这些新社群称为“过渡性情感团体”,其“使人们联系起来的是一种共享的激情或者品位”[18]。

也就是说,媒介化社会中的中外网民实际上都深藏着某种情感庇护需求,这种情感需求影响乃至塑造了他们对网络内容中各类符号和隐喻的选择。而从情感人类学的某些角度来看,大多数个体的情感与认知目标构成深受所处社群的影响[7]158,在一定程度上,广泛的“共鸣”正发生在个体目标与所处社群取向的一些契合点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独特的生命叙事所提供的,正是对回归某个想象性社会阶段或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或者说颇具吸引力的一种情感庇护模式。其核心表现为媒介性和想象性的复调式审美体验:回归身体,回归土地,回归四季流转的缓慢时序,回归童年与亲情,回归“现代性脱域”[19]之前最富有传统意味的生活情境,回归能看得见的与“我”有关联的人类记忆——在凝视与幻想的交织过程中,她以唤起个人想象和集体记忆的方式,带动了对于特定历史阶段或社会情绪的情感传播,观众通过把李子柒的生命叙事编织进自己的生活叙事,强化了对当下生活冒险式和实验性的情感认同,一种媒介化的共鸣共生甚至“幸福应许”[20]也由此得以实现。

结 语

英尼斯认为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21]。媒介化社会不断演化出新的结构特征,去中心化的技术平台给更多个体赋予了成为传播热点乃至思想起源的空间与潜力。多元主体得以共时性地在新的符号环境和秩序中发现自我,同时依托自我的力量主动介入到意义重写的历史之中。甚至可以说,在网络社会的交叉与穿透之中,个体情感成为一种场所,在这里,最具体的社会活动都与大规模的权力组织关联起来[7]28。

社交网络空间催生了更为多元复杂的媒介主体,新场域所催生出的新的文化趋势、社群秩序乃至用户群体的心理特点正在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互联网和网络社交文化的兴起成就了李子柒的生命叙事,但也如丹麦学者克劳斯所指出,媒介提供了平台,却也仅仅是在最初的阶段决定着传播,而在其后,“个体就可以利用其可支配的媒介,就其生存的目的和方式展开审议”[1]167。这指出了在相对同质的媒介条件可供使用后,传播主体如何展开生存性或生命性的内容叙事的重要性。

李子柒的颠覆性在于,在政治意涵与日常生活、现代化景观与手工劳作、共同体意识与自我个体、理性与情感、现实与审美等多重观念中,她以深刻附着于自我生命实践的价值选择和经验行动,在充满了认知、话语和权力等多重博弈的跨媒介语境中展开情感性的生命叙事和生存美学,从而成为在媒介变迁的境况下个体力量于表达与行动中得以解蔽和释放的一个典型案例[22]。如果为这个案例寻找更为深层的社会意义的话,可表述为,媒介化社会中这种个体模式的改变或许已经在表征着更广泛社群的某种本质变迁,微观主体叙事的形成从过去内在性的对话空间变迁为网络空间里的交互式协商,个人叙事不断与更广泛的社会叙事联系起来,进而“对于协商社会的未来方向具有绝对重要的作用”[5]163。

猜你喜欢

李子媒介情感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情感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