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大数据人才培养实践

2021-06-09曾德生谢品章庞双龙陈晓丹唐玉芳邵翠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华为课程体系

曾德生,谢品章,庞双龙,陈晓丹,唐玉芳,邵翠

(1.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523960;2.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5240003)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包豪斯设计学院通过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授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将课程、教学和实践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教学成果直接以产品的方式展现,逐渐形成了将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理论来源是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的隐性知识传授理论[1],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德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工作室制”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许多专业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包括:(1)以工作室为教学单位,开展教学、交流与实践;(2)构建企业工作场景,营造职业化教学环境;(3)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转化为项目化教学资源;(4)校企共建优质师资,实施双导师教学。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等同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人才培养活动[2],校企双方根据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需要,可以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3-4]。

二、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数据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相关行业中,市场对传统的网络管理、设备运维等岗位的需求在逐年下降,大数据相关的系统规划建设、开发和维护等综合性岗位却在逐年增加。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校企联合共同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及时跟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掌握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分析区域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从业人员情况、主要职业岗位以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使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定位更加科学、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调整。

1“.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2-02-10-11)”职业信息[5],其工作任务包括:(1)研究和开发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及管理、分析及挖掘、展现及应用等有关技术;(2)研究、应用大数据平台体系架构、技术和标准;(3)设计、开发、集成、测试大数据软硬件系统;(4)大数据采集、清洗、建模与分析;(5)管理、维护并保障大数据系统稳定运行;(6)监控、管理和保障大数据安全;(7)提供大数据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2.华为职业认证内容

充分利用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在大数据等方面课程的授权,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华为大数据职业认证的要求,将HCIA(初级)、HCIP(中级)、HCIE(高级)三个层次中初级和中级考试大纲[6]的学习内容完全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华为大数据职业认证的主要内容包括:(1)大数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大数据特点以及华为鲲鹏大数据等;(2)常用且重要大数据组件基础技术原理 (包括HBase,Hive,Loader,Map Reduce,YARN,HDFS,Spark,Flume,Kafka,Elastic Search,ZooKeeper,Flink,Redis);(3)华为大数据解决方案、功能特性及华为在大数据行业的成功案例;(4)大数据应用开发总指导及大数据主流技术;(5)大数据场景化解决方案(离线批处理、实时检索、实时流处理、融合数仓);(6)大数据应用开发流程等内容。

3“.大数据系统工程师”职业能力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发展情况,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选取大数据系统建设、运行维护作为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主要从事Hadoop平台及鲲鹏平台大数据系统建设、开发、运行维护及大数据资源管理等工作,将其定义为“大数据工程师”。按照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流程,重点构建大数据系统建设、运维及大数据开发等领域。“大数据系统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包括:(1)具备大数据相关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能力;(2)具备RHEL、CentOS、Ubuntu等开源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3)具备大数据系统资源规划设计能力;(4)具备华为Fusion等虚拟化实施能力;(5)具备Hadoop平台及鲲鹏平台等大数据系统的部署、实施能力;(6)具备大数据相关设备与服务的安全管理能力;(7)具备使用华为鲲鹏平台相关产品构建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构建工作室育人平台

在大数据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从学生、教师、专业、企业和学校利益相关者出发,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CDIO)。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7]。CDIO工程教育的12条标准对整个模式的实施和检验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指引,使得工程教育改革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并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DIO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8]。

校企双方协同建设工作室育人平台,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以企业需求工程为背景,以工程实践问题为驱动,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结合近年我校在工作室建设和运作等方面的经验,构建工作室育人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三)构建渐进式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的职业认证优质课程资源,以“大数据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核心,将华为大数据职业认证的考试大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分层分段方式构建课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培养规格的要求,在第1-2学期完成公共素质课程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2-3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3-4学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5学期完成专业拓展课程学习,第6学期完成岗前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等任务,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三、大数据人才培养实施

(一)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

在工作室环境中整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利用工作室开放式教学实践环境,融合学徒制理念,创造新型“师徒”关系,加强“师徒”间的沟通交流,探索协作与创新实践等,构建“双导师”教学模式。校内导师根据相关课程标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企业导师引入企业案例及职业经验,传授生产实践经验与职业素养,将知识、技能实践和职业素养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图1 工作室育人平台建设框架图

图2 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图

(二)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弱、学习自律性较差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及实践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创造真实或模拟的工作过程与情境。

(三)评价与考核机制

1.实施过程性考核评价

针对课程考核评价,打破传统评价方式,以“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采用过程性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和性质,由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拟定考核内容,以实操性为主,设计“N+1”次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其中“N”为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次数,“1”为期末考试。考核次数根据课程的学分、学时安排情况,设定为3≤N≤5,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情况,针对课程中的“N”次过程性考核结果,按照适当比例与课堂测验、到课率等其他内容结合构成“平时成绩”部分,“1”次期末考试成绩成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在期末总评成绩中适当提高阶段性考核成绩的占比,一般设定为50%-60%,如果课程安排的学时数较多,可以提升至70%。

2.实施学分认定与替换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结合华为职业认证(大数据)大纲,HCIA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HCIP兼顾理论和实践考核,HCIE的考证包含笔试、实验及面试环节。根据学校制定的“学分认定与替换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可以实现与“证书”相应课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在考试大纲关联课程结束后,若学生已取得相应的证书,则可以申请相应课程免试。根据前述课程体系及职业认证的内容,认定替换,如表1所示。

四、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实践及成效

表1 认定替换表

2015年,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启动校企共建工作室建设,在计应、软件、网络、动漫设计等多个专业,积极探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建成包括信工科创开发中心、信工动漫影视中心(漫游项目研发生产实训中心)、校企共建大学生众创空间(粤嵌)、腾科创新工作室、易唐创新工作室、第七城创新工作室、信盈达CDIO智创工作室在内的7个工作室,总面积达910平方米,可提供176个工位,陆续选拔计应、网络、软件、通信等多个ICT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各工作室实践项目,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各类实战项目,累计培育540余名学生,完成“社区户籍管理系统”等社会服务项目13个,累计获得社会服务项目及企业横向资金68.3万元。利用工作室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各类省赛及行业类竞赛,取得多个赛项的奖项。

2016年,网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Hadoop、大数据系统运维等新课程,通过利用工作室育人平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多方位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前取得华为大数据方向的HCIP、HCIE等职业认证,毕业后从事大数据系统建设及运维工作。计应、软件、通信等ICT专业也积极尝试融合华为职业认证,重构课程体系,开展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2019年7月组织学生参加华为HCIA、HCIP认证考试,其中45名学生通过HCIA认证,2名学生通过HCIP认证,初次考试通过率达92%。

2017年,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引进、培养大数据师资,组建大数据专业教学团队,开展MySQL、Linux、Hadoop等课程建设,筹备申报大数据专业。2019年获批成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及教科研等方面积极通过工作室育人平台开展活动。大数据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工作室育人平台,近三年联合工作室合作企业共同申报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平台和项目研究课题,获批云计算、数据挖掘、推荐系统、微服务、SDS(软件定义存储)、SDN(软件定义网络)等方面共7项研究课题,其中合作企业提供科研资助12.5万元。经过校企共同努力,共发表教科研论文26篇,获得7项软件著作权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教学团队与广州金禧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MySQL数据库项目化教程》《Java程序设计教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5本项目化教材,并被多所院校采用,累计印刷2.4万本,获得好评。随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的深入开展,学生积极主动加入工作室,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在2019-2020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参与工作室的优秀学生,参加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Web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多个赛项,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包括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华为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华为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