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2021-06-08秦玲娣
秦玲娣
【摘 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数学学科承担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充分经历认识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反思回顾等学习和消化过程,推动学生增长智慧、完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从而达成高效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思维发展 问题 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的思考力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给学生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多样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设定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课堂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所以他们必定要通过认真地思考来解决问题,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相印证,还可以得到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所以课堂学习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学习,在预设课堂环节的时候要设定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然后寻找合适的载体,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简单的周期》的教学中,笔者在备课过程中考虑了学情和教学内容,认定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简单周期问题的基础,因为在二年级学习除法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这样的问题,而且很多学生掌握了用除法计算并根据余数来判断的方法,那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带给学生什么呢?可以制定哪些教学目标呢?经过对教材的梳理,笔者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具体的环节中落实这个教学目标:一是在例题教学中,在预设到学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提问学生除法算式中的每一个数表示什么含义的问题,尤其是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之前学生的经验是只要看余数,但是对于“为什么要看余数,余数代表的是哪一组的第几个”等问题,学生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所以在教学中首要关注这些可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稳固的数学模型。二是在用三种不同的图形设计出一个周期排列的规律教学环节,因为教材中给定了三种不同的图形,提出的问题就是利用这三种图形来创设出符合周期规律的现象,而没有提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关注的重点有两个:(1)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展示出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除了以三个图形为一组的周期,还要引导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周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拓展。(2)在学生设计中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设计的周期中第32个图形是△,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更大的锻炼。
当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的环节就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之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更有价值,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机会就会更多,教师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成果,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学生会不会思考,学生在思考力上有没有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得到的锻炼也会更多,效果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寻找推动学生思考的有效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桥梁,也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好的问题会直击学生的困惑,让学生综合各种知识来试图寻找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关联。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掌控能力、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都会得以提升。所以,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工作中,寻找适切的问题是关键,除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外,教师要预先设计一些含金量高的问题,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比和分数类似,都是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研究,学生发现可以将比的前项和后项看成分数,这与分数中分子和分母表示的含义相似。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比分数、比和除法,让学生找到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也成功地将比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足球比赛中的2∶1是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比?用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很多学生判定“这是一个比,因为它有比号,有前项和后项”,也有学生对此有疑问,他们认为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不会这么简单,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有学生指出“这不是今天学习的比,因为体育比赛中有2∶1也有2∶0,但是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否则没有意义”,还有学生提出“体育比赛的结果比的是谁进球多,所以2∶1只是表示一个球队比另一个球队进球多,而不是倍数关系”。综合大家意见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了他们的想法。此时笔者进行总结,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偏重于比多比少,而数学上的比表示的是倍数关系。
在这个问题的推动下,学生明显从最初认识到形式上的比提升到发掘比的意义,他们体会出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与数学上的比的不同之处,实质上说明学生对比有了更深的认识,说明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体会到比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领悟了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显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给予学生思考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需要空间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组织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更深的体会、有更多的领悟。同时,因为学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要注重给不同层次学生以空间,不能让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
例如,在“假设的策略”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教学例题,引导学生面对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的问题,学生结合小杯和大杯之间的容量关系,想到了将大杯假设成小杯,以及将小杯假设成大杯的办法。在总结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时,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将其中两个未知量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转变成只有一个未知量。之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买来25支圆珠笔和12支钢笔作为班级读书节的奖品,一共花去154元,已知两支钢笔的价钱和5支圆珠笔的价钱相等,那么钢笔和圆珠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学生在读题之后发现这两个未知量不再像例题中那么简单,所以笔者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巡视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与一些学生展开交流,发现他们沿用之前的思想,试图将钢笔假设成圆珠笔或者将圆珠笔假设成钢笔。但是有些学生的假设不是很顺利,笔者给予学生点拨,不少学生根據题目中提供的关系将钢笔看成2支为一组或者将圆珠笔看成以5支为一组来替换,这样学生就成功地将题中的未知量变成一种,从而列式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有意让思路遇阻的学生先发言,在学生出现解释不了的算式时,再由其他学生来帮忙,这样让大部分学生理解了解题思路,并顺利解决了问题。
因为例题中大杯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是一个整数,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将一个大杯子换成三个小杯子,但是在之后的练习中,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一点点变化,正是这样一点点的变化,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了挑战,也使一些学生遭遇了困难。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假设的策略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总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高阶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目标入手,通过有效的手段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增进数学学习能力,有效提升数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群.重思维训练 促思维发展 优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参考,2019(26).
[2]周玉燕.深度学习,让理性思维点亮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
[3]柯丽琼.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思与行[J].小学数学教育,2019(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