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听故事,爱上讲故事
2021-06-08张倩
张倩
[摘 要]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口语交际渐渐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现阶段的口语交際教学仍有很多不足。为了提升第一学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统编教材一下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为实践研究内容,采用班本调查、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等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建立理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创设有效情境,激发交际欲望;关注细节,规范听说要求,掌握表达方法;自主研究,发扬民族文化,提升课程意识。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听说方法;调查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90-04
【案例背景】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口语交际渐渐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但是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学理性不强,真实性不够,交际问题设置不够明确,忽视无声语言,口语交际的规范性要求不够,话题流程的设计束缚儿童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口语交际中这样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此可见我们需要从听、说、交际时的仪态和激发交际兴趣这四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低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的素养呢?笔者选择了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这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案例描述】
片段一:
“下面哪一组的同学上来为我们展示讲故事呢?”我满怀期待地用眼神鼓励着孩子们积极举手。等啊等,一个两个三个……似乎这句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怎么办呢?脸上的笑容都快僵掉了,脑子里在迅速翻滚,急于找到一个说法,好让自己能下得了台。这时,我发现一个特别积极的小男孩举起同桌的手,这样终于有一个四人小组都“愿意”上台展示了。虽然我心里没底,因为借班试上,对学生并不了解,不知道这四个孩子到底如何,但是我还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请他们上台。其中一个孩子问道:“老师,我们带书上台吗?”“可以。”虽然我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还是挺失望的。因为这说明之前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对故事内容没有很好地掌握。
开始讲故事了,台上的四个孩子分工完成任务。但是除了那个积极的男孩子能够大声、自信、有动作、有表情地讲故事,其他三个人,不是声音小,就是低头看书,不是忘记故事情节,就是语句说不通顺。下面的学生也渐渐地没有耐心听下去,躁动起来。我极力使自己不要慌乱,一边用眼神示意学生们安静,认真倾听,一边努力地专心地听着故事。
硬着头皮完成后面的教学环节,终于下课了。我失落地走回办公室,坐在位子上反思。
片段二:
“同学们,故事大会开始了!谁想上台展示,争当故事大王呢?”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每一双小眼睛都迫切地看着我。我选择了一位学习成绩比较好的男生上台,此时其他的学生边放下手,边发出遗憾的叹气声。只见被选中的男孩子笔直地站在台上,微笑地开始讲述起来:“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他说得是那么的好:声音响亮,全班同学都能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音;故事情节完整,语言通顺流畅;表情自然到位,适当的动作使得故事更加精彩。故事一结束,就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1号选手故事讲得真不错,谁愿意当2号选手呢?”我想,故事大王差不多就是他了吧,我再选一个平时成绩一般般的,这样故事不仅能讲完,评选故事大王时,大家也好评价比较。于是,我选了一位矮个子的小女生。她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听着听着我不由得惊讶起来!她的故事真精彩!故事不仅完整有序,还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幽默风趣的语言配合上合适的表情、动作,时不时让大家哈哈大笑。
“谁能够当上故事大王呢?小评委们点评一下吧!”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举起手来。“我选2号,她的故事讲得很完整,表情动作添加得很好!”“我选1号,他声音响亮,讲故事的时候大方自信!”“我选1号,他能够按顺序把老鼠爸爸找新郎的过程讲得很完整,而且他也加上了动作和表情呢!”“我选2号,她的故事很有趣,讲故事的时候很有感情!”……
我微笑地看着孩子们,按捺住心里的激动,说道:“看来这两位同学不分伯仲,故事讲得都很棒,都能当上今天的故事大王!大家掌声鼓励!”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反思】
从失败到成功,笔者结合《听故事,讲故事》这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几次试上和最后展示课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与反思,在针对关注听说细节来提升低年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了一些见解。
一、分解听说能力,解读课标教材,深入分析学情
(一)划分听说能力结构,明确训练要点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听”的能力包括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评话语和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说”的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应变和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在将内容由“听”转换为“说”的过程中,大脑会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整合,例如词汇句式的运用,语序的组合,语法的规范,合理的想象等。
结合本课的要求,总结出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方面需要以下能力。听的能力:是否能听懂普通话,是否能认真倾听,听故事需要听几遍,每一遍对故事的了解程度是多少,能否掌握听的方法。说的能力:是否敢于当众说话,态度自然,语音是否清晰,音量是否适当。说的内容是否具体有条理,能否突出重点有详有略等等。
(二)解读课标教材要求,精确训练范围
教材中指出要学生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讲故事时,要声音响亮,让别人听清楚。結合教材多次研读课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听说要求,深入分析每一条。明确本次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后,只要达到以下几点则为有效教学:能用普通话讲述故事;能认真听故事,努力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讲故事时能做到态度自信大方。
(三) 实践调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需求
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与需求,授课前在班级中举行了一次“听故事,讲故事”的活动。针对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们选用了较长的绘本故事来完成。统一要求,完成先听后复述故事的任务,并且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录制视频以便后期对比研究。同时邀请家长配合完成调查问卷。结合视频和调查问卷了解班级孩子口语表达的真实水平。
调查对象: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
调查人数:48人
1.孩子能在第几遍听清楚记得住故事的主要内容?
分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家长只读故事,不进行任何指导。100%的学生在接受任务后都能认真倾听故事。在第一遍中只有25%的学生能够听清并且记住故事的大概内容。有8.3%的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在第二遍中,有70.8%的学生能够听清并且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没有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到了第三遍时达到要求的比例已经提升到87.5%。由此可见,想要一年级的小朋友听清楚并且消化故事内容要在三遍左右。如果每一遍布置相应的任务,帮助学生记忆,学生听故事的效率应该会有所提升。
2. 孩子是否能够把故事按一定顺序讲述完整?
分析:当学生已经听明白记清楚故事内容后,有53.8%的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故事说完整。还有18.7%的学生很难做到这点。这些数据说明一年级学生在从听到说的过程中,信息的内化,大脑语言的组织能力,逻辑梳理能力还有所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帮助他们将故事叙述完整。
3. 孩子在讲故事时是否具有以下能力?(选择相应的程度,1为最不满意,5为最满意)
分析:以上数据说明,本班学生50%以上已较好地具备相应能力,获得3分及3分以下的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如何提升这些学生的相关能力就需要教师研究出相对的有效措施。
4.在研究视频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只有66.7%的学生能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做出动作,而且较多学生的动作不够自然,不能在恰当的时候做出适合的动作,无效的动作降低了故事的精彩程度。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方面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例如:能听懂普通话,能带着任务认真倾听,能用普通话讲故事。但没有掌握一定听的方法,导致听的效率不高。讲故事时,还不能够很好地将听到的故事内容有效转化,一部分学生在故事的顺序、重点内容的把握上有所欠缺。语句不够通顺连贯,没有展开合理想象,更不用提应变能力和表现力。所以,学生需要的不是说好一个故事,而是学会如何说好一个故事,需要学会听和说的方法。
二、规范听说要求,学会关注细节,掌握表达方法
(一)规范听的要求,听是说的基础和条件
在口语交际日常教学中,听往往是被忽略的,听的规范性要求不够,没有明确的指示。导致学生不会听,没有掌握听的方法。王旭明在《用“十二字标准”指导口语交际教学》中指出:听说是一体,听是说的基础与条件,学会说要从学会听开始。足可见听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本课中有“三听故事”,一听老师,二听同桌,三听选手。每一次听故事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下要求帮助学生提高“听”的效率。
1.运用手指,加强图画记忆。
《老鼠嫁女》的故事经过由于出场的人物较多,且故事情节类似反复,学生容易记错顺序。所以在“一听老师讲故事”的环节,要求学生边听边用手指指出书上相应的图画以及图画上的细节。这样加强了图画对大脑的刺激,有效地感知语言,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
2.仔细观察,注意无声语言
不管是在听老师讲故事还是听同学讲故事,都要求学生要眼睛专注地观察。观察老师、同学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学习和内化口语表达时需要注意的无声语言,在大脑中进行分析,判断这些无声语言是否合适。在听完故事后,进行评价,强化讲故事时在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注意点。
3.规范点评,边听边思考
在“三听故事”后都安排了点评环节。要求学生在认真倾听后点赞或提出建议,甚至给予帮助。在调查和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带着任务去听故事,效率会提高很多。所以,将点评的注意点提炼成精简的文字,融入任务中,板书或出示在投影上,从听和看的双重感官上提点学生。让学生明白点评不能用一个词语,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充分的理由,如果能结合具体的一个点来说一说更好。而这些都是以认真倾听为前提的。
明确听的要求能够让学生知道,在整个听的过程中,我需要做什么,如何做。听说一体,听是说的基础和条件。想要讲好故事,首先要先学会好好听故事。
(二)生成说的方法,说是为了更好的表达
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由教师灌输讲故事的方法,而是在学生每一次听故事后的点评中生成提炼而出。
要求学生点评时不能用简单的“挺好”“很好”等词语概括,而是要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教师相机引导如何有效点评,学生因为听得认真,评价得也会很到位。根据学生的点评提炼出“声音响亮”“故事完整”“表情自然”“动作适当”等技巧板书,为下一轮的讲故事做好提示。
经过听故事,讲故事,点评三次循环后,学生已经将讲故事的方法烂熟于胸,灵活运用。此时再将讲故事的方法编写成儿歌,带领学生读一读加深记忆,会促进故事说得更加精彩。
三、创设有效情境,理清故事内容,提升表达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来说,交际是“核心”,情境是“抓手”。口语交际只有选择合适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在《听故事,讲故事》这一课中,以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为主要训练点,和其他训练点相融合,以情境为依托,在情境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理清故事的主线、经过从而做到按顺序完整地讲述。整个过程层层推进。
(一)音乐导入,看图猜想
教师播放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出示老鼠嫁女抬花轿敲锣打鼓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发生了什么事情。老鼠一家要嫁女儿了,谁是新郎呢?老鼠爸爸要把女儿嫁给最厉害的人。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八幅图找一找老鼠爸爸找了哪些人当新郎。再出示句式,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新郎到底是谁呢?通过看图学生很快就知道是猫。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听故事的兴趣,让学生结合图画理清故事的主线。
(二)角色扮演,理清顺序
在《老鼠嫁女》故事中最容易打乱的就是故事的经过。故事中老鼠爸爸一共找了太阳、乌云、大风、围墙、老鼠和猫6人来当新郎,理清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重点。在通过图示理清人物的关系后,让学生带着头饰上台分角色表演,有趣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梳理故事的信息,还掌握了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在这样的推动下,学生对故事脉络有了更好的把握,对讲故事有了更强的信心。
(三)开展故事会,完整讲述
在学生掌握了故事经过后,回顾故事,在一定的要求下同桌互相讲一讲故事。开展故事会,推选学生上台完整讲述。通过点评,选出故事大王。学生在情境的烘托下,积极参与,有效评价,获得讲故事的方法。
四、自主研究交流,发扬民俗文化,激发讲述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老鼠嫁女》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故事版本就有四个。有剪纸、年画、邮票、儿歌等多种艺术展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会在不同的时间举行民俗活动。本节课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需要让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自主学习。于是在上課前我让学生做足了研究,每人以“老鼠嫁女”为主题,选择一到两个方面仔细研究,以小报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先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所得,再全班分享。方式的改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让他们更加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加强口语交际与研究性学习、阅读等方面的联系,使口语交际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老鼠嫁女》这个民俗故事的兴趣,激发他们讲故事的欲望。
展示课结束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脱稿讲述《老鼠嫁女》的故事,录制视频上传班级群,再次邀请家长填写调查问卷。结合调查问卷和48个视频进行分析,发现每一个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每一位学生都能声音响亮地讲故事,都能按照顺序把故事说完整。每一个学生在讲故事时表情都更加自然,甚至有79.2%的学生能随着故事的情节做出适当的动作,让故事的讲述更加精彩。
当然本次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后期,笔者会针对口语交际进行更多的实践研究,用更多的样例分析,更多的个案追踪来支撑研究,反思与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为提升低年段学生的口语表达素养服务。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