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疫背景下“云课堂”趣味作文教学

2021-06-08章芬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云课堂小学作文

章芬

[摘 要]线上“云课堂”的广泛应用,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全新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云课堂”操作优势,在作文素材整合、提纲设计、形式选择、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更多信息支持,可以形成更多激趣点,给学生作文带来学习启迪,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建立作文写作兴趣,促进其习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作文;云课堂;防疫背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72-02

防疫背景下的小学作文线上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条件,为学生推出更多趣味性作文内容,让学生在作文素材整合、作文提纲设计、作文形式构建、作文表达应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给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定冲击,以提升其学习主动性,这对全面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线上授课有自身特点,“云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支持,助学效果极为鲜明,教师需要有创新探索意识,以提升教学适合性。

一、作文素材整合趣味化启示

作文需要大量素材信息,在线上“云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网络信息搜集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习作素材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和体验。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海量素材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为习作提供适合的信息支持。教师在素材展示时,要注意其呈现形式,不妨以图片、动画、视频、绘本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以成功引起学生的关注。网络作文素材搜集极为便利,教师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筛选,为学生做集中推介,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作文素材来源渠道很多,教师为学生提供素材信息,不是代替学生搜集素材,也不能要求学生利用这些素材“编写”故事,而是给学生一些提示,要求学生在具体阅读这些素材时,能够形成一定启迪,然后接轨生活展开素材整合,为习作创作提供内容来源。如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我的乐园》,教师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对应思考,然后为学生推出一些图片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然后展开回忆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的经历。教师组织学生发言,由观察图片获得哪些启迪。学生观察图片后,踊跃发言。“小村旁的小河里鱼虾很多,这张图片让我想起姥姥家的那条河,也想起和姥爷一起捕鱼捉虾的经历……”“这张燕子低飞的图片很有诗意,我想起远在老家的奶奶,我从小生活在乡下,太多难忘的记忆让我思绪万千……”教师对学生个性展示进行点评,并结合图片信息展开进一步点拨,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提示。

教师利用网络图片投放作文习作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学习的机会。这些图片与学生生活有太多对接点,自然能够成功调动学生习作思维。图片反映儿童生活实际,自然会触动学生心理,其启迪作用会更为突出。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这些图片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学生给予更多关注是正常的,教师借助“云课堂”整合信息,让学生习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符合趣味性教学目标要求,具有更为丰富的教学促进动力。

二、作文提纲设计趣味化处理

作文提纲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具體的指导。因为是线上授课,教师无法直接观察学生的表现,不妨要求学生做典型呈现,然后选择典型提纲设计案例展开深入解析,给学生提出更多修改的意见,对一些个性设计给予更多鼓励,这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体验,能够成功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小学生在习作时常常不列提纲,这是不正确的作文习惯。教师不妨利用“云课堂”展开对应介绍,为学生展示一些提纲案例,引导学生对列提纲有更深刻的认识。网上有太多精彩的习作范例,教师不妨结合这些案例进行对应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列提纲,并对提纲的作用展开分析,进而促使学生建立正确认识。

小学生对作文提纲缺少敏感性,教师对此需要做针对性调度,逐渐培养学生的提纲设计主动意识,让提纲发挥重要助学作用。在线上教学时,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提纲操作情况做出观察,但可以借助典型展示,为学生做出示范演示,以提升教学效率。如教学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示:这个图示带有写作提纲的味道,仔细观察其特点,能够理顺其操作路线,形成完整的习作框架。学生开始观看这个结构图示,很快就厘清习作思路。教师投放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展开个性思考,以确定习作方向,说说习作计划。学生开始了深度思考,教师借助“云课堂”搜集更多习作素材,以及比较典型的习作提纲,及时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这些观察经历,梳理自己的习作打算。有学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发明创造,看过“自动笔”发明的图片材料,我产生了更多的想法,我们平时书写大多不工整,如果能够发明一种“矫正笔”,对我们的书写习惯进行自动纠正,带动我们的手指做出书写操作,不仅能够提升书写的水平,还能够让我们手指得到训练,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写出一笔好字来。也有学生说,我喜欢爬山,如果能够发明一种登山鞋,只要穿上这种鞋,就可以快步如飞地登上高山,那该有多惬意。教师关注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将具体写法进行梳理,形成习作提纲。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对习作提纲有了一定认识,然后利用网络推出相关素材,引发学生思考,对写作内容进行筛选,自然进入提纲设定环节。学生在提纲设计过程中,已经对习作内容、操作路线、结构设计等做出了规划,确保习作顺利推开。习作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利用“云课堂”展开具体推动,成功调动学生习作兴趣,让习作变得更轻松自然了。

三、作文结构形式趣味化搭建

作文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时,一些学生会陷入思维惯性之中,不管什么内容的作文,其结构形式都大同小异,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在作文结构设计时,不妨利用“云课堂”展开具体指导,对经典的作文案例进行结构分析,以便找到适合的构建路线,这对有效提升学生作文品质有重要帮助。如果有需要,不妨给学生准备一些对应的训练,专门让学生分析习作结构形式特点,以养成良好的构建思维。教师利用“云课堂”操作平台展示一些案例,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丰富阅读素材,让学生在具体感知之中形成结构意识。

如习作《我的动物朋友》,要清晰介绍一种动物,需要先选择写作对象,然后要做信息搜集,找到相关的素材信息,然后进行必要的观察,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顺利展开写作。教师针对学生习作基础,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接触动物的机会,你对哪一种动物最为熟悉?如果要描写这种动物,还需要准备哪些方面的信息呢?如何设定习作结构呢?学生开始独立思考,教师随时从学生反馈中找到信息对接点。有学生认为,家庭养宠物的大多会选择小狗。不妨先写小狗外形特点,然后写其生活习性,最后写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还要注意点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信息,对其结构设计情况做出点评,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习作构建,并利用网络搜集典型例子展开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崭新的习作结构意识。学生认真听取教师意见,大多深受启发,对自己习作结构思维习惯进行梳理,自然建立习作结构意识。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习作任务,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思考,给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对接的机会。学生根据家长养宠物的经历进行深入研究,对信息完整性存在质疑。教师针对性做出展示,使学生顺利进入习作构建环节。教师针对性引导,让学生找到描写的起点,自然形成习作结构认知。云平台有丰富的典型例子可以利用,教师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助学设计,获得不错调度效果。

四、作文表达应用趣味化设计

习作语言应用设计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追求语言的个性化。个性语言的特点是与众不同,教师不妨利用“云课堂”为学生推出一些个性文本,对其个性语言进行重点鉴赏。从语言特质角度展开分析,可以获得更多学习启迪。学生生活语言极为丰富,但习作时却不能准确体现生活语言,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对此需要有更到位的理解,利用更多表达机会,引导学生做针对性训练,运用个性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学生作文语言有自己的个性追求,教师需要给予更多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快速进入语言构建之中,对个性语言进行更多优化处理,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网络云平台可以找到更多典型的习作作品,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对这些习作语言进行重点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如习作《游          》,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回顾,先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特别要对重点的景点进行详细介绍,甚至要运用更灵动的语言进行具体描绘。然后利用“云课堂”进行集中展示各种景区的图片、视频等信息,给学生提供更多观看的机会。学生大多有旅游的经历,自然有更多话要说。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對旅游经历做详细介绍,特别是对特定的景物,要进行个性化描写,注意语言的灵动性、生动性。学生开始发言,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做出具体评价。有学生这样介绍泰山:“泰山之高,没有爬山经历真的无权发言,虽然看得到,脚却不随心愿。‘一览众山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那概念是永远不能建立起来的……”也有学生从登山见闻中展开描写,对登山的人群展开重点关注。

教师对学生生活经历有一定了解,针对性展开布设和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习作思考之中。特别是为学生投放更多图片视频信息,对学生形成的感官冲击是剧烈的,由此产生的习作调度也是显性的。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介绍,教师从语言运用角度进行启发,促使学生自然进入语言构建环节,利用适合的语言展开表述。

防疫背景为学校教学带来全新变化,网络授课成为主要选择,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和执行阶段,需要有更多观照意识,针对教学条件实际,以及学生学习需求实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做出创新探索,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利用“云课堂”教学平台展开创新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趣味性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顺利建立习作学习认知。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云课堂小学作文
浅议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不一样的云思维:“云”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
基于云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