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到目标,跨过35岁“分水岭”

2021-06-08康在龙

人力资源 2021年5期
关键词:分水岭职场年龄

康在龙

近日,在抖音刷到一个很扎心的视频:大厂的那些35岁+的员工都去哪儿了?评论区“哀鸿遍野”:那些当不了BOSS的人,都变成被BOSS“内卷”的“老白兔”。

以前觉得会计、律师,对35岁这个门槛丝毫不敏感,总觉得这些职业是以经验为王,越“老”越“香”。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发现,同样是金字塔,只有在年轻时方有无限可能。过了35岁,如何给自己变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成了心中难以掩饰的“尴尬”。

而今,放眼互联网行业,35岁+的“中年危机”愈加明显。“我简直难以想象自己40岁+还是个码农,可我除了敲代码,什么都不会啊。”“现在公司的格子间里面吭哧吭哧敲代码的那些码农,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呢!起码纺织品是有价值的,而代码……纺织女工做完一个成品以后,可不会被关到一个小房间里,投到一个大屏幕上,然后让一群人‘围剿你……”

未来已来,直面挑战

无论你是否感觉到焦虑,“35岁+现象”都客观地存在于职场之中。35岁,无论男女,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分水岭。

前段时间考研网红导师张雪峰因为选择离开奋战了14年的北京,前往苏州发展再次上了热搜,在微博上迅速有25万人参加了话题讨论——35岁在北京没房没户口,该留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回老家生活?在评论区看到了这么一条更扎心的评论——“不要劝25岁的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因为10年后他们会自己走”。

体制内也有自己的职业层级,医生、教师、公务员都是“金饭碗”,听着很有道理,可他们也不轻松。能不能升到主任,评上副教授,晋升科级、处级,35岁也都是关键点,直接决定收入,否则,十几年过去了,拿着只涨了500元的工资,一样“很尴尬”。

曾几何时,成为出入高档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职场白领是多少高校毕业生内心的向往。他们无一例外地幻想着,有一天能够从这些高楼大厦里平步青云,踏上人生的巅峰。可惜再美好的愿望也经不住现实的摧残。

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打破公务员报考“35岁门槛”,这条建议迅速成为2021年两会热搜第一名,深层次表达的是对当前职场上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和中年人再就业难的反思。在招聘网站上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招聘需求在年龄这块的要求都是不得超过35岁。很多大厂,甚至已经把重心放在了每年的校招上,社会招聘则停掉了中低端招聘,只保留了核心岗位的招聘。对大厂来说,35岁以上的员工,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学习能力都会有所下降,何况加上家庭的关系,他们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更加有限。在职场中待久了,没有冲劲儿的人就会被贴上“老油条”的标签,他们的热情被消耗殆尽,始终保持原地踏步的状态,工作业绩也是平平。对比刚出校园的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冲劲儿,没有家庭的束缚,无时无刻不对工作抱以巨大的热情,创意无限,工作效率又高,公司所要付出的成本也要低得多。

企业抛弃中年人的时候,不会管你是否上有老下有小,对他们来说利益才是主要的。对于时代的改变,我们无能为力,不管我们是年轻,还是即将步入35岁,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时刻保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3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如果失去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压力可想而知。很多企业把35岁作为职场招聘中的一道门槛,其原因不外乎招进年轻人可以为企业服务更多的时间。比如服务周期,招进25岁的小伙子服务到60岁就是35年,可是招进时已经是35岁的职场人服务周期只有25年;再比如体力,35岁和25岁不可同日而语,年轻人相对年纪大的老员工比较容易听话,容易管理。

职场年龄歧视现象的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算法和工业机器人、AI、VR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员工的创新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应对高强度工作的体力成为企业更看重的素质,而员工积累工作经验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却在迅速衰减。换言之,大量非领导岗位上老员工的资历和经验不再那么值钱,企业宁愿更换头脑更灵敏、精力更充沛的年轻员工。第二,现在部分企业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全周期的关注,只想着“压榨”员工年轻时的红利,却不愿负担红利耗尽后的责任,等到员工年纪大了直接解聘了事。“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从深层次来看,也是和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的。

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必放大职业焦虑。优胜劣汰向来是职场常态。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补齐能力素质短板。现实中,不少人面对困难挑战选择逃避,完成工作抱着“差不多”心理,职业道路越走越窄。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就应以久久为功的努力来强化专业素养,延伸能力的边界;也应勇于走出“舒适区”,正视自身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职场成功没有捷径可走,焦虑烦恼不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35岁前后正值人生大好年华,摆正心态、持续学习、用心付出,就不难突破职业瓶颈,创造更多价值。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间断地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终身学习不仅是突破职场危机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生活方式。

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者身体机能下降不可避免。在信息时代,一方面知识、技能以及生产条件更新换代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另一方面,35岁群体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下降,这些均激化了市场实际用工需求与劳动者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也是引发35岁职场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缓解这一焦虑的根本路径是推动终身学习,强化职业培训。有学者认为,信息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不及时学习、更新知识,都有可能被淘汰,所以每一位劳动者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其实对一些傳统行业来说,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反而比较有优势。如果有真本事,劳动者在跳槽和后续工作中表现优秀,用人单位自然也会给予对等待遇。”这是一名有十年工作经验的HR的肺腑之言,35岁群体应注重在职场上发挥自身优势、积累人脉,与其恐慌,还不如好好磨炼技能,主动出击,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厚积薄发,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发展和过渡

作为35岁以上的职场人难道就要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吗?其实并不是这样,首先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发展和过渡。作为工作很多年的职场人,等你到了35岁这个年龄就必须向管理型转变了,使自己成为多面手,一专多能有可能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当然也有一些职业是越老越吃香的,比如说会计师、律师和医生等,他们不会因35岁出现一个断层,反而会因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使自己增值。35岁的年龄,被原企业裁员、淘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萎靡不前。目前在各个区市都有当地主办的劳动就业培训训练中心,如果还没有找到工作,你可在这里去学习。

自己创业,做命运的主人

近些年,各行各业大环境都不如人意,裁员成了众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些中年員工被裁后,纷纷哀叹自身的命运,找工作难、生活难等等问题在职场中屡见不鲜,有人悲观,有人乐观,不管怎样,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35岁以上职场人创业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比如送外卖、开滴滴,或许有人会说不体面,但当你看到“全国七万硕士在送外卖”这样的新闻时,你甚至会自嘲,只有挣钱才会有体面。

即使已经到了35岁,甚至是55岁,也会有很多办法来谋求生活。我们对待某一件事情,某一个物件,总不能用一种观点一种眼光去看待。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办法总会有的。而最近很火的共享用工至少能帮到这些职场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成熟的阅历与经验,利用共享用工平台管理体系和规则自由工作并获取报酬,在逐步建立自身工作信用的同时,实现高性价比的生活消费。

我不再年轻,但当下即是未来

昆仑万维的董事长周亚辉曾说过:“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机会,机会总是均等的,不均等的是学习能力,要在时间上积累。”积累到35岁,人开始两极分化,有真本事,才能平步青云。如果你发现身边找不到35岁的同事,那往上看,他成了你的领导、老板。这两年,大众创业无疑给35岁以上的人开辟出一条新的上升通道。

我们身边不缺鼓舞人心的故事,三年前敢于裸辞的同事,如今也小有成就,摆脱了死工资的拖累。有点羡慕,但也清楚他吃了多少苦,成功源于坚持和奋斗。

说到底,人生是一场逆水行舟的修行。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不容易,无论是谁,职位高低。要么乘风破浪,厚积薄发,要么一落千丈,不进则退。

马云才是阿里最拼的销售,一不小心就飞出1000个小时,直逼飞行员一年的工作上限,去各国拉订单;马化腾也熬夜,程序员凌晨两点给他发的PPT,20分钟后就等来了修改意见;任正非也要给公司做公关,近年来,华为面临巨大危机,平时低调,遇到事儿,任总亲自冲到第一线。

没有谁可以不努力,你所放纵和浪费的每一天,都是在给自己制造危机,只是等它集中爆发出来的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被时光摁在地板上揉个措手不及。所以,如果你还有时间,警醒一点,至少找出一种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一边玩着吃鸡,一边标榜自己心态好,危机一来,又比谁都不淡定。

如果你已经过了35岁,后悔万分,也别慌乱,有问题就尽快改正。与其用悔恨来折磨自己,倒不如把它化作决心和执行力,去面对那些你觉得很难,但又必须去做的事,别再无限期地拖延。因为,就算你不再年轻,当下就是未来,只要肯开始,就有变好的希望。

作者 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猜你喜欢

分水岭职场年龄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2019,一定是个分水岭!
算年龄
“华北第一隧”——张涿高速分水岭隧道贯通
分水岭
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