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推进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索

2021-06-08方建华范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机器人

方建华 范军

[摘 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指导思想,“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改革基础。文章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主,剖析在专业建设中“三教”改革遇见的问题,提出了顶岗锻炼、以赛促教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情境式课程教学推进教法等改革可行思路,为后续“三教”改革工作实践探索提供帮助。

[关键词] “1+X”证书;“三教”改革;课证融合

一、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规定,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成为第二批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的专业之一,为适应“1+X”证书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行,必须探索课证融合发展道路,在教材、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融合发展,才能在实现“1”的过程中完成X证书的任务。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还是要通过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将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設置进行优化,统筹教学实施组织,深化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2]。

二、职业人才培养中“三教”改革的问题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水平提升中不可替代的手段及重要装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工业机器人参与建设的智能制造产业,正是降低我国制造产业成本、节能环保的重要路径选择。为了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方针,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行业企业在“机器换人”过程中所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机器人专业建设之初,基本上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转换而来,在新专业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专业教师、专业教材、新教法的建设方面发展比较滞后,传统的授课方式及学科型的教材已严重制约了新专业的发展,影响了匹配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教师问题

首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成立后,大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多为从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转专业改教而来,没有系统学习的经验,缺乏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知识研究,导致专任教师队伍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储备量不足;其次,教学团队的构成不合理,具有行业经验的中青年高级职称教师稀缺;最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来源单一,大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校园,缺乏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与经验,不具备开发工作任务及情境化模块教学的能力[3]。

(二)教材问题

首先在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专业建设刚刚起步,且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并未成熟,新技术、新工艺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也未颁布,相关的专业规划教材建设比较滞后[4];其次,教材编写缺乏工业机器人应用集成企业参与,课程模块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的工艺规范、行业的技术发展脱节严重;再次,教材内容多以某品牌操作手册为主,而市场上应用广泛的系统多达十几种,学生很难适应;另外,教材更新慢,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在教材中得到体现,教师还未收集整理适合线上学习的信息化教材,学生难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自主学习,也就无从创新和提升。

(三)教法问题

首先,体现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以讲授为主,由于实验设备贵,台数较少,导致教学中实验偏少、理论宣讲偏多,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5];其次,针对新一代学生学情研究调查不足,没有针对性因材施教,从而影响学生的技能提升;另外,学习情境的创设较少,信息化学习平台资源匮乏,缺少行业企业的支持,生产创新型教学环节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

三、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探索“三教”改革路径

根据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建设要求,试点的职业院校,需要在书证融通、课证融合上下功夫研究,将“1+X”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三教”改革结合起来,全面推广相关X证书职业技能课程,促进“1”与“X”的有机融合,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契机,促进“三教”改革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适应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2025智能制造强国战略助力。

(一)以赛促教提升教师发展新途径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除了自身的刻苦钻研,更多地依赖专业教师的传、帮、带,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过硬的技能水平。教师要积极参与岗位技能培训,及时获取行业前沿的最新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

深入企业顶岗锻炼,提升技能水平。借助X职业证书考评工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训”机构,提供教师技能培训的新渠道。以集中、假期顶岗或挂职形式,组织教师在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积累相关的生产案例,把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直接引入教学项目的编制,融入实际教学情境中,同时,企业的操作规程也可以由教师贯穿于学生的实践学习中,规范学生的岗位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承担教科研项目,增强职业能力。通过“1+X”证书试点工作的开展,组织校际、省级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及校际的教学交流,搭建“比学赶超”的学习交流平台,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项目,钻研新的教学模式,建设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举办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学以致用,转化科技成果为教学案例,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

改革激励机制,拓宽职称晋升通道。通过“1+X”证书试点工作的进行,组织参加相应的国赛、省赛、院赛三级式职业技能大赛,把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列入职称晋级考核指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技能竞赛、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并计入年度科研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定标准之一,以此为契机,培养技术过硬、教学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

(二)课证融合教材开发新思路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合”教材,既要符合专业的教学标准,又要融入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其目的就要在保证学生学历培养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水平。

首先,教材开发的目标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确定取证职业名称。可首选一个主要证书,还可备选一个次选证书。依此标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选定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职业证书作为主选,次选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证书。其次,教材内容编写过程中,应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为依据,确定课证融合课程,并依据岗位技能需求,开发相应的实训课程。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职业等级证书通常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设置。课证融合的课程一般在5门左右,可根据X证书要求的培训课时来确定。实训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后都加有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为了让学生能把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融合,有必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规定的能力标准,设置最后的“职业技能综合实训课程”。这门实训课程教材的编写,加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同时还包含考證前的理论、实操技能的辅导材料。

课证融合教材的开发需要组织职业技能测评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本专业教学团队、企业专家共同进行。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编写模式[6],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岗位主要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其学习顺序要符合职业岗位工作的逻辑顺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要求需明显标记。对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应知、应会知识可在5门课证融合课程中安排,职业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可以案例导入,技能实训部分采取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是“三教”改革的重要载体,不容忽视。基于“1+X”职业等级技能培训的教材应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查看学习,可采用短视频或动画制作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材是为教师教学服务,所以要方便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演示,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不同教学需求。

(三)“基于学”的模式下教法改革思路

“1+X”证书制度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复合型人才就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在夯实“1”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取得相应的X职业等级证书的人。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的学习,也需要教法的改革。“1+X”证书把职业等级证书的技能要求分解为解决具体任务的各种模式,对应于不同岗位应用真实场景[7]。采用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操作模式,学生对知识应用不理解,实践操作又无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技能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教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已经实施的任务化、模块化课堂组织模式中,职业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下,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岗位需求保持一致,课堂教学也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基于教的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以教师讲授为主,整个知识传递过程呈现单向性,学生不愿学,因此,改为“基于学”的方式,即建立产教融合的学习情境。以超星、蓝墨云班课等App为数据载体,推行基于企业真实环境或模拟场景下的情景化教学模式。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线上智能学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实时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基于学”新课堂[8]。

此外,在课后设置学习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知识的重复,而是需要学习后经过研究讨论才能解决的故障或疑难,是为学习情境的建构提供技术支撑,只有通过自主分析思考,解决了生产实际故障案例或真实问题,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帮助学生获得对应的X证书所需要的技能。教师的作用在教法改革中不是削弱,而是加强。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教师要施以援手,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和分析,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最终找到解决办法。

教法的改革,以X证书要求的职业能力取得为目标,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作用不在授予,而在于引导、监督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能力。教师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主要的职责转变成设计学习情境,组织评价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充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四、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关职业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是职业类型教育的评价制度,是职教改革领域的一项新工程,还有很多的任务处于探索阶段。“三教”改革就是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切实改变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大力推进情景式教学,充分利用“1+X”证书制度的实施,校企融合,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编写课证融合新型教材,推行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9]。本文仅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三教”改革路径,并提出了一些摸索后可行的新思路,以期为后续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万玉凤,柴葳.职教“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一专多能”让职校生变成多面手”[J].中国农村教育,2019(13):5-6.

[2]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

[3]龙海,张亮.“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发明与创新,2020(4):132-133.

[4]许远.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7):32-40.

[5]张媛艺.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堂变革的理念、形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4):27-33.

[6]吴南中,夏海鹰.以资历框架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系统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12.

[7]孔令君.“机器换人”,人往何方?[N].解放日报,2015-12-27(5).

[8]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4.

[9]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9(7):47-53.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机器人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