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021-06-08高永辉魏雪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永辉 魏雪梅

[摘 要] 高校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理解、认同的重要窗口,是引领主流价值观、振奋大学生精神的主阵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又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和困境,表现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差异性和不稳定性、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轻视心理、效果评价难度较大、现实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存在背离现象等。高校需要通过引入大数据、利用新媒体、创新评价机制、借助课程思政平台、实践带动等方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关键词] 高校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贯穿国民教育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引领师德建设[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回答了大学生所关心的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近年来,高校在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但仍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路径。

一、高校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价值

(一)高校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創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二)高校在价值观教育及引领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具备重要价值

首先,高校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理解、认同的重要窗口。大学生离开家乡进入高校后,班级学习、党团工作、评优评奖机制、社团活动以及寝室生活和休闲娱乐等都从各个层面以最直观的方式给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最真切的体验和认知。其次,高校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大学生虽然年龄上趋近或已经成年,但在思想价值观方面还处在即将成熟的过渡阶段,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信心、信仰,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努力践行。再次,高校是引领主流价值观、振奋大学生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思想意识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价值观领域的交流、交锋和较量迫切需要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领主流价值观潮流,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主体角度而言,高校建立有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可以依托学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等组织体系高效、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建设有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师资保障;高校拥有科研优势,能够通过科研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和前沿性。从客体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内化各种外部价值观、形成自身价值观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黄金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争取的关键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关键期,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错过这一黄金期,很可能会丧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主动权。

二、高校课程思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一)高校学生价值观存在差异性和不稳定性

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解、认同等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存在差异。首先,在家庭层面,各个家庭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必然会对青少年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在学校层面,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全面开展,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为青少年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全国各省市地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均衡现象,在重视程度、师资投入、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差异。再次,在社会层面,大学生价值观受网络、家庭、亲友、师生等社会关系影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娱乐、游戏等内容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些不确定影响。总的来说,高校大学生在入校前,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已经有了一些初级的价值观认知,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不稳定性。

(二)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心理

在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功利化倾向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家庭以子女为优先,过分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缺乏正确的精神引导,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难以深度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考试指挥棒的长期作用下,一些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时,对占学分多、考资格证及专业学习重要的课程更为重视,对那些难以通过分数、证书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内容较为轻视,以片面、狭隘的方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理解较为肤浅。这些功利化倾向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难以坚定、彻底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身行动指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续效果评价难度较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重要一章,要求思政课教师有良好、合理的课堂设计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的课时保障。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各高校大都以大班或中班展开思政课教育工作。授课教师难以与每位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对教师或学校安排、布置的学习活动或任务,学生的参与度不一,存在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此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理解程度的考核方式通常是期末考试,这是目前通行的考核方式。但对于大学生在认同、践行方面的考核,却需要进行长期、细致、合理的评价,这项工作相对耗时更长、更复杂。部分高校正在尝试建立新的评价、考核体系,但由于各高校在生源、地域、发展侧重点、财力、人力等各方面有较大差异,要探索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尚需时日。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后续效果评价难度较大。

(四)现实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存在背离现象

长期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的高校大学生相对单纯、涉世未深,部分大学生入校后不重视提升自身思想修养,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一些高校发生的个别学生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处损毁公物等行为常因情节较轻、追查成本高等原因而不被追究责任。部分学生平时存在抄袭作业、实验报告等不诚信行为,却因种种原因而不受教育或惩罚。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不诚信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销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

三、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一)引入“大数据”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可以在新生中开展价值观摸底调查,利用“大数据”做好相关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当前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出现的各类事件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问题设计,建立思政教育数据库。此外,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3—4年是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具有波动性较大、易受影响的特点。价值观虽看不见摸不着,却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各类活动中,特别是手机中的各种软件。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持续性地搜集分析高校学生在各类软件利用方面的相关信息,形成相关分析结果,并交由高校、团委、班主任、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这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设计、实践引導及个别专门教育和指导。

(二)利用新媒体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应争取做高校学生新媒体领域的引领者。相较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以图片、文字、语音、视频为主的新媒体已成为广大青年获取信息、社交、展示、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各高校也迅速抓住新媒体平台发展的契机,举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微视频大赛、微课、慕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吸引了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需要认识到,高校在主动创新新媒体形态方面较为滞后,常常处于被动追随的状态。因此,各高校不仅要利用热门的新媒体平台,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创新,争做高校学生新媒体领域的引领者。这不仅需要高校有专业的创新团队,还要大力吸纳本校优秀的大学生加入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建设中来,围绕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相关选题,立足本校实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平台的有机结合。

(三)创新、优化评价机制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在践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3]。”为了激发高校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优化评价机制。除期末考核外,实践考核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细化、优化,实践考核可以将学生在整个高校期间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相关主题方面的具体行为,以积分制等形式进行评价。在国家层面,以督促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发展习惯为基本标准,将学生在如新华社、人民网、CNTV等一些权威媒体平台的累计学习时长、阅读文章数量等作为积分依据。在社会层面,将学生参与的社会调查、志愿活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及其他活动纳入评价,由学生撰写包括照片、短视频、文字在内的社会实践报告作为积分依据。在个人层面,由班主任、辅导员、同班同学互评结果作为积分依据。将三项评价结果综合,最终纳入德育考核评价,与毕业论文同时纳入毕业考核程序,作为优秀毕业大学生评选的重要依据,并存入档案。

(四)借助课程思政平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目前,课程思政正在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核心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继续依托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通识教育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的必修内容融入大学专业课教育环节,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逐步在专业课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尝试在课程思政考核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成果作为大学生课程思政考核的主要内容,提升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五)以实践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大学生的基本生活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大学生在构筑精神世界的同时,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形成正确的金钱观、爱情观、事业观、幸福观。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与相关内容结合讲授,也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在班团等活动中进行讲解和强调,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上树立诚信理念、法治思维,对其在大学期间乃至整个人生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高校应特别针对校园中的不诚信事件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对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坚守诚信原则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做好宣传,用大量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营造高校重视诚信、坚守诚信、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高校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拥有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优势。当前各高校都在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但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境,表现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差异性和不稳定性、部分大学生存在轻视心理、效果评价难度较大、现实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存在背离现象等问题。高校需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通过引入大数据、利用新媒体、创新评价机制、借助课程思政平台、实践带动等形式,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高校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决胜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7.

[2]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

[4]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新华网2014-02-25[2019-06-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l.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初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