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有效问题提升课堂效率

2021-06-08陈建武

黑河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课堂效率生活化

陈建武

[摘 要]数学问题是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工具。有效的数学问题不仅能体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同时使学生逐渐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当前,有许多学生在数学课上只是听教师讲解而不思考,导致数学课堂效率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全面掌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提升数学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有效问题;课堂效率

数学问题是完整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有些数学教师的提问意识不强,对数学问题的设计缺乏研究,导致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存在问题之间联系不紧密、问题难度层次不明显、问题创新性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设计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解决数学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实际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融入到问题之中。由于这种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形式更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学生通过对问题中生活化的元素进行联想或想象,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数学问题,能增强自己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时,联想到许多学生喜欢带牛奶到学校作为课间能量补充品的实际,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与父母去商场购物的场景,提出问题:“今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牛奶,牛奶的牌子有很多。商场售货员告诉小明,今天A牛奶缺货,B牛奶卖得差不多了,C牛奶还有很多。请问,小明的爸爸妈妈随便拿一瓶牛奶,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带到学校的牛奶品牌,发现自己喝的牛奶正是这三个品牌中的一款,立刻对本节课的知识提起了兴趣。

学生稍加思考后得出了答案:“A牛奶缺货,也就是买不到A牛奶了。B牛奶卖得差不多了,也就是B牛奶的数量不多了。C牛奶还有很多,最有可能买到C牛奶。”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但这样的回答还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专业性。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将回答的内容和本节课所教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将语言规范化,如“买不到A牛奶”也就是“不可能买到A牛奶”,“B牛奶数量不多了,C牛奶还有很多”也就是“有可能买到B和C的牛奶”。通过转化语言,学生的表达更加规范,对本节知识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设计发散性的问题

设计具有发散性的问题能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小学数学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面。在小学数学知识中,有许多问题能够通过一题多解来解决,即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想到多种解题方法,因此,教师要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学生计算梯形面积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课本上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相关知识,许多学生能立刻回忆起该公式并结合题目所给条件算出梯形面积。但很快教师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即先让学生回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探究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时只能联想到用公式计算,对图形间的关系并不敏感。基于此,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有几种?”教师在提问时并没有限定是梯形还是其它任意图形,这是因为一旦限制为某种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学生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会立即联想到自己最为熟悉的知识点,脱口而出用公式计算图形面积,如此一来,他们的思维便又受到限制。因此,教师不限制任何一种图形,而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提问向学生抛出问题,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能够得出不同答案。学生提出了多种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公式法、拼接法、切割法等。接着,教师再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计算梯形的面积,然后鼓励学生用大家提到的公式法、拼接法、切割法计算梯形面积。

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计算梯形面积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拼接或者如何切割,而是要求学生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来计算并记录下计算过程,然后进行展示。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随机选择几名一开始提出拼接法和切割法的学生并提问:“请你说一说将梯形看成了什么图形拼接而成的?或者你把梯形切割成了哪些图形?”有的学生回答:“我把梯形切割成了三角形。”教师借机向其他学生提问:“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一样,把梯形切割成三角形的?”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引起班级部分学生的共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需要集体的认同感,通过这类问题增强彼此的共鸣,让学生感到有人与自己的想法相同,这样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课堂参与感。接着,教师选择两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将自己的分割方式画在黑板上,再提问:“大家觉得哪种切割方式更好,说说你的理由?”该问题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种切割方式正确,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进行判断。学生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进行思考,思维的过程更具开放性。

三、设计知识迁移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与传授具体知识同样重要。教师通过设计知识迁移式的问题能增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宏观数学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讲解“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将这部分知识与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可能性等章节知识联系起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统计和概率”的知识时,从一组数据切入进行讲解,该数据展示了某班十位学生的身高,教师先向学生提问:“你们能算一算每个体现这组数据特征的指标吗?比如平均数、中位数?”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接着,教师适当改编该题目并向学生提问:“如果这十名学生便是班级内的全部学生,请问抽到身高为150厘米至155厘米学生的概率是多少?”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整组数据的特点转移到了概率方面,学生考虑的不再是单个数据的特殊性,而是每个数据与整组数据的联系。在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教师又追加提问,将数据与相应的图形联系起来:“你能否将这些概率以扇形或者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问题实现了概率的数理形式向图形形式的转移,体现了知识迁移的特点。学生在思考该问题时必须融合概率和统计图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灵活转化数据和图形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让学生对数字和数学图形的关系有了更深理解,展现了不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四、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即使是围绕同一主题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有多种提问方式,教师在围绕同一主题展开教学时,要尽量避免简单重复的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设置问题背景:某学校共有2000名学生。五年级学生有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然后结合这一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从整个学校的角度看,五年级的男生占整个学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整个学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接着,教师变化问题背景,以新问题为背景设置问题:其它条件不变,已知五年级男生中有120人近视,请问五年级男生近视的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除了按照正向顺序进行提问,展现逆向思维的数学问题也是数学课堂的组成元素。教师设计逆向问题要以学生掌握了正向问题的思路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所给条件完善解题逻辑链条。例如,某学校有600名五年级学生,近视的人数是不近视人数的三分之一,請问五年级有多少近视的学生?这一问题解答难度较高,但学生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领略逆向思维的奇妙,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注重问题背景的设置,突出所设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丰富性,用轻松的方式体现数学课堂的民主、自由、和谐,突出学生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此外,还要充实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同一数学知识的不同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看待、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郝琳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

[2]叶旭东.有效练习,提高效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2,(11).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课堂效率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