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1-06-08孙连迎贾焕焕
孙连迎 贾焕焕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 252000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常存在突出的社会功能受损现象,不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明显,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完全不能生活自理等情况,对患者重返社会生活造成极大困难。研究证实,综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促进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1-2〕。分级护理〔3〕是指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按照病情与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的护理。落实分级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并且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密切相关〔4〕。同伴互助学习法〔5〕源于英美的教学与学习策略,是一种由地位平等或者匹配的同伴相互进行积极主动地帮助与支援,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目前,同伴互助学习法在国内慢性病患者管理及护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6〕。鉴于此,本课题组自2019年10月起,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引入了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探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按照入院时间编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偶数40例进入对照组;奇数40例进入试验组。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55岁,平均(40.17±7.87)岁;学历:初中10例,高中及以上30例。试验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平均(39.48±8.05)岁;学历:初中8例,高中及以上32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7〕中的相关标准;②病情稳定,抗精神病药物用量相对稳定;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精神疾病;②伴严重躯体疾病、癫痫、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③药物依赖与酒精依赖。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时间从入院至出院;干预内容包括与患者积极沟通,解决患者心理危机与问题,指导患者功能训练,指导家属建立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等。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具体如下:①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级护理,每周测评1次。测评使用ADL量表〔8〕,内容共10个项目,各项目赋值0~10分。按照总分划分ADL等级,100~61分为三级,表示能独立完成日常活动且生活基本自理;60~41分为二级,表示日常活动及生活需要帮助;40分及以下为一级,表示多数日常活动不能独立完成且生活完全或明显依赖。②根据ADL量表得分制作具体的生活护理计划,第1~2周为洗澡和梳洗的训练,第3~4周为穿衣的训练,第5~6周为如厕的训练,第7~8周为公交情景的训练,第9~10周为洗衣服的训练,第13~14周为做家务的训练,第15~16周为备餐的训练,第17~18周为打电话的训练,第19~20周为购物的训练。ADL一级给予完全辅助,即由护理人员完成全部的生活护理项目;二级给予部分辅助,即由护理人员督促或者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项目;三级为独立完成,即护理人员鼓励患者自己完成生活护理项目。③运用同伴互助学习法实施生活护理计划,每周实施2次,每次30~40 min。首先,结合患者爱好、性格及病房等情况,将ADL分级相同的5例患者分为同一个小组,使用一对一演练、小组演练等方式进行生活护理项目训练。护理人员记录每例患者的演练情况,小组其他患者进行观摩,引导患者发现问题、相互纠正与相互学习。其次,选择平时、康复及晨起的时间,向每组患者播放提前录制的生活护理视频。各小组患者按照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相互指导与监督,完成视频中的生活护理项目。最后,护理人员以口头或者物质奖励等方式,对掌握熟练的患者表扬,鼓励小组其余患者进行相互协作与学习。
1.3 评价指标
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护理干预前后,使用ADL量表〔8〕进行测评。量表内容分为躯体生活自理能力(4个项目)和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6个项目)两个部分,共10个项目,各项赋值0分、5分、10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②社会功能。护理干预前后,使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9〕进行测评。量表内容分4个部分,各部分均为单项评定,赋值1~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社会功能越好。③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前后,使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10〕进行测评。量表内容分为3个部分,共30个条目,赋值从0分至4分,经线性转换为100的标准分,评分越低表示主观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价
干预前,两组AD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分)
2.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价
干预前,两组社会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比较分)
2.3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患者可全面丧失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能力。据调查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使用交通工具等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11-12〕。究其原因,可能与多次及长期住院治疗脱离社会及住院综合征等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加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社会生活技能训练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并对患者康复等有积极作用〔13-14〕。
本研究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试验组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与相关研究〔15-18〕结果一致。说明在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较常规护理的效果更好。常规护理虽然也涉及或实施了分级护理,然而其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主要依靠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缺乏全面性及客观依据,这不利于分级护理具体项目的落实,从而未能在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中取得满意成效。
同伴互助学习法是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并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方法,组织匹配同伴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研究采用ADL量表进行测评,并依此进行分级护理的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爱好等个体因素,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级相同的患者作为匹配同伴,实施了生活护理项目的分级护理,结果显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提高效果。分析原因,首先,在分级护理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采用量表评价的方式,弥补了传统分级护理关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级划分的不确定性,每个护理级别都兼顾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这就使分级护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及客观性,避免随意或不当执行,使每例患者都能获得相应的护理服务,从而落实分级护理,充分满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需求。其次,运用同伴互助学习法指导分级护理各项干预内容的实施,一方面由于患者多样性,为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可能。相同等级的患者相互关照与共同发展,建立了学习共同体的互惠关系,可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有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好地掌握分级护理项目,从而显著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同伴互助学习法要求所有患者主动参与,强调主动学习。这就使患者可学会与他人交往并不断调适自我,从而显著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此外,关于护理效果的评价,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从单向的护理人员评价,扩展至护理人员评价、患者自评与互评,评价的内容也扩展至学习表现及互动技巧等,既评价了分级护理的效果,又促进了患者进一步相互学习,从而显著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同伴互助学习法的分级护理,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等积极作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