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晕轮效应理念的护理干预方案在宫颈癌PICC患者中的 应用效果
2021-06-08明先易良洪邓楠
明先 易良洪 邓楠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肿瘤放化疗科,成都 610018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持续增加,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宫颈癌治疗中较常见的置管方式,但长时间连续给药会增加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患者预后效果〔2〕。对宫颈癌PICC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尤为重要,常规护理可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但患者功能性锻炼依从性仍然较低,且临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基于晕轮效应理念的护理方式可为患者提供集体教育,通过正确引导患者的正面心理作用,有效提高患者功能性锻炼的积极性,增强预后效果,并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本文拟观察基于晕轮效应理念的护理干预方案在宫颈癌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宫颈癌PICC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9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表现出明显宫颈癌临床症状,且经临床诊断为宫颈癌;②患者需留置PICC导管进行治疗;③患者无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年龄>80岁者,③伴有老年痴呆者,④伴有急性感染者。观察组患者年龄45~65岁,平均(54.16±5.3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8例,初中23例,高中及以上18例;宫颈癌分期:Ⅲ期59例,Ⅳ期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5~64岁,平均(53.29±5.8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9例,初中21例,高中及以上19例;宫颈癌分期:Ⅲ期60例,Ⅳ期2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疾病分期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依据操作规程留置昊朗PICC导管,置管时应注意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讲,每日留意敷贴是否松动、服帖,观察置管位置是否有渗出物、红、肿、痛,如有异常,立即更换敷贴。嘱患者严禁手提重物,不可在置管手臂进行测血压等检查。患者洗澡可采用淋浴或擦浴的方式,但置管位置应保持干燥,若沾水应及时换敷贴。进行换药等操作时应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落,年纪较大的患者必要时采取弹力绷带固定。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晕轮效应护理:①提供机会。为使晕轮效应的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患者相互交流的机会,同期入院的患者安排入住同一个病房、邻近床位,引导患者自我介绍,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助于患者在康复、治疗方面寻找共同语言,从而形成互助小组。②加强交流。患者在加深了解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病房交流会等活动,自愿参加,推选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患者任组长,医护人员将组员联系方式做好登记,建立患者QQ群或微信群,并在群里定期发布PICC日常护理相关知识的文章,建立复查相互提醒、结伴而行的机制,督促患者定期、按时复查。③组织活动。定期组织宫颈癌康复讲座,邀请康复效果好、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心得,鼓励病友,起到正面激励的作用。引导患者积极提问、发言,讲述康复过程中的疑问,交流康复心得及预防并发症的相关知识。针对交流过程中错误观点或疑问,医护人员及时纠正,并告知正确的解决措施,对于有效的、正确的康复经验,医护人员应该表扬、鼓励。通过这种活动,帮助患者之间加强交流、联系,充分发挥康复较好患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起到良好的效果。④按时随访。患者出院时,向每例患者发放内容相同的护理知识宣传册,每周定时电话随访,若条件允许,应尽可能上门随访,提醒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及留意换药时间,按时换药。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的问题,应主动、积极帮助患者解决,持续随访不少于6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性锻炼依从性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功能性锻炼依从性采用该院自制的功能性锻炼依从性评分表进行打分,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完全依从,得分75~89分为依从,得分≤74分为不依从。总依从率=(依从例数+完全依从例数)/总例数×100%。抑郁、焦虑情况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评分,满分分别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功能性锻炼依从性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功能性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功能性锻炼依从性情况比较 〔n(%)〕
2.2 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宫颈癌属于恶性肿瘤疾病,该病每年导致50万人发病,25万人死亡,严重危及女性的身体健康〔6〕。除了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也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临床宫颈癌治疗多采用PICC进行静脉输液,该置管方式可防止反复插管,可降低血管因药物所受到的刺激,减少了治疗对日常生活的干扰,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减轻了痛苦。但PICC留置时间长,患者极易出现消极情绪,功能性锻炼依从性降低,且由于患者汗多换药不及时、依从性较差、负重、剧烈运动或体腔压力较大等因素,大大增加了静脉炎、伤口感染和导管阻塞并发症发生率,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全身感染〔7-8〕。感染多是由于患者导管维护意识不足、换药不及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因素导致,极易出现严重后果,发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因此,不仅在院内要提高宫颈癌PICC患者导管维护意识,也要建立一种易于患者接受、高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患者院内、院外的自我护理积极性。常规护理方式在以往临床中较常见,可满足患者的基本护理需求,但在疏解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功能性锻炼积极性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9〕。
晕轮效应即光环效应,是指在对一个事物或人进行评价的时候,会因其某项特别的品质或特点得出总体评价,而其他品质或特点都被忽略或掩盖,这一理念是美国爱德·华桑戴克最早提出的〔10〕。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以点盖全,然而换个角度看,“个体带动整体、由点及面、爱屋及乌”能在PICC院内护理及长时间院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11-12〕。晕轮效应用于宫颈癌PICC患者时,由宫颈癌患者担任小组组长,不但能和其他患者融为一体,还能带动其他患者由孤立到集体,由被动到主动,由无助变为相互帮助、扶持,医护人员可通过加强患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帮助患者分享治疗和康复经验,为其增加正能量激励,同时,通过利用患者的正面心理,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决心,从而有利于患者自我管理的维持和巩固,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3-14〕。此外,该护理方法还通过互助小组微信群、康复研讨会等方式增加患者之间的互助提醒和交流,形成患者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的良性循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动力〔15-16〕。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还会通过定期随访掌握患者治疗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这可帮助患者强化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7〕。
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晕轮效应理念的护理方法可通过对患者实施集体教育,借助榜样力量和病友之间的相互鼓励提高患者的训练积极性;晕轮效应护理可帮助患者接受更多的正能量,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缓解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以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晕轮效应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督促和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巩固和强化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晕轮效应理念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提高宫颈癌PICC患者的功能性锻炼依从性,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化预后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